是的,生活还是会焦虑,可是我已经不一样(三木水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4-02-20 15:59:03)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01
我和许可的咨询,停留在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刻。
在这里,你可能会有些失望。
事实上,像这样结案的咨询,有很多。
许可当初因为绵延不绝的焦虑找到我,今天,她的焦虑仍然在,但是,我们谈到了结束咨询。
担忧仍然存在,她向我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应该还是会焦虑的。
我说,也许
她说,也许还会反复出现。
我说,有这个可能。它不会短时间内消失,还会陪你走一段。也许,这一段路还不短。
她问,那我会不会再次崩溃?
我回答她:我想,你心里知道,你有能力去应对。
她看着我,郑重地点点头。
我们的咨询就停留在这里。
我知道,对于许可而言,她还是会焦虑,但是,似乎,她没有那么“怕”了。因为,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她知道,自己接得住自己。
焦虑无处不在,但是,我已经不一样。因为,我学会了和焦虑和平共处。
02
焦虑没有那么可怕,它只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我们常说,没有哪种情绪的存在,是为了摧毁我们的。他们之所以存在,都只不过是一种提醒,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委屈了自己,也许我们忽视了什么。
当我们不再害怕焦虑,不再将焦虑看成如临大敌,那么,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并没有这么可怕。
当我们走近它,就能看到,焦虑,只不过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和它和平共处。
我的一位朋友,每次在公开场合发言,都极其焦虑,焦虑到前一天晚上根本无法入睡。而当她走近自己的内心,看一下焦虑背后的东西,发现,焦虑的背后,无非是希望胆怯在公开场合讲话。
为什么胆怯?是因为小时候,她曾经是非常优秀的演讲高手,但是,有一次在主持学校的联欢晚会时,自己忘词了,于是,那一刹那,时间凝固了,整个现场尴尬在那里,她觉得自己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
下来后,这件事情也没有得到父母的安慰,父母是那种只能接受女儿做的好“给自己脸上增光”,而一点都不能接受女儿做的差的那种父母。父母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略带责备:这么多场面都见过了,怎么还能犯这样的错误?从此以后,别说演讲,所有在公开场合发言的行为,她都排斥。
所以,她的焦虑并非没有来由,她的焦虑在提醒她,处理当时的创伤,并且,不要苛责自己。你不必事事完美,失误?失误就失误了,没什么大不了。
接纳焦虑,就等于接纳了自己的创伤,也就是接纳了自己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能疗愈的创伤。
03
除了我们改变了对焦虑的看法之外,我们自己也可以作出改变。当我们对个人的整合更加完备,我们就会变得更结实,从而可以承担更多。
自我是一个容器,可以容纳很多东西。但是,它的前提是:我们的自我需要是结实的。
只有一个结实的容器,才可以有能力去容纳更多的东西。
想要自我整合,我们就需要把破碎的自我的各个面向,整合到一起。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把自我中好的和坏的两部分,都整合到一起。这样整合的自我,才能完整而结实。
如何做到好坏整合呢?
很多人做不到好坏整合,我们更多的做法是,留下好的,去除坏的。这样的我们,就会显得很脆弱。
事实上,我们本来就是好坏同体。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人,终其一生,却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尤其在东方文化中,讲究的是善恶分明,黑白殊途。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把自己标榜成一个“好人”。
而这里,就有一个前提,我们忘记了:所谓的“善恶”和“好坏”,其实,本也是我们后天习得的。我们本身的各个面向,本无好坏。
所以,所谓的“善恶同体”,指的无非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个面向,他们共同组成了我们,各自有各自的功能。而在我们人为划分出“善与恶”、“好与坏”之后,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好人”,就要把被我们定义为“恶”的那部分阉割掉。
怎么阉割?比如,防御:防御到潜意识深处,假装那部分不存在;比如,投射,父母将自己的情绪和软弱,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呢?只能再带着这些伤痛成长、疗愈或者再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传递给他人,甚至自己的孩子……由此种种,一发而不可收。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一句话:世界准备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这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一句话。
而在这两者之间,相差一个:“被看到”。
“被看到”,才是转机。
所有的“恶”,都在等待被看到,一旦被看到和接纳,转变当下就会发生,破坏力就会转变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就会增加我们面对外界的力量,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力量,也就是更结实。一个人从“人”到“神”的过程,无非就是自我修炼、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好坏整合”的过程。
允许自己“好坏同体”,允许别人“好坏同体”,更允许世界“好坏同体”,才是我们从头脑的剧本中走出来,走到这天马行空、光怪陆离、又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的前提。
让攻击性成为生命力,让阴影走到阳光下,让自己成为真实而完整的自己,就不要放弃自己的任何一部分,包括自己的阴影。
看到和接纳自己的阴影,这也是我们学会好坏整合的第一步。
而当我们可以做好好坏整合,变得结实的,将不仅仅是我们个人,同时,还有我们的接纳能力。
也就是说,变得结实的我们,也更能去接纳自己的阴暗面,比如焦虑。
04
就像我在和许可的结案中的对话一样,没有人能许诺,我们终其一生,不会遇到困难,不会遇到压力,不会遇到各式各样让我们焦虑的事情。
与其看到焦虑如临大敌,不如接纳焦虑。焦虑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可以尝试去看看它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它在告诉我们什么。
当你不再那么排斥焦虑,你会发现,焦虑也就真的不再变得那么的面目狰狞。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伴随我们的自我成长,我们也会变得更加结实,能够看到除了我们的自我之外的外界的“人”和外界的“支持系统”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不是一个人。
不要也不必去消灭所有的焦虑,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很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和焦虑长期相处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