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成长是一条通过关系的镜子,回到自己身上的内求之路(12期学员鄢群——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4-01-16 18:19:04)
分类: 婚恋关系


生命在于成长,活到老成长到老,成长可说是生命的主旋律。

只要不是严重的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身体的发育成长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专业知识、谋生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帮助我们完成专业化的成长和成熟,不说扬名立万,至少有一技之长足以养家糊口;除此之外,一个人要独立立足于社会,自由行走于世间,还需要完成社会化适应,熟悉掌握并服从于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社会规则和公序良俗等。有健康的身体、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赚取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完成身体、专业化和社会化三方面的成长和成熟。

但是仅仅是外在的成长和成熟并不足以让我们获得价值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很多人在专业知识智能训练和社会化适应方面都会出现阻碍,这是因为个体生命的成长还包括一个重要且核心的方面,就是内在人格的成熟和整合。发展心理学总结出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不断发展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说的都是内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埃里克森也将人的一生分为既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阶段性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与否,会导致出两个极端的人格品质,靠近成功一端则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则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不管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还是夕阳红,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连续一生的渐进式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先前阶段发展的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发展。比如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很好形成角色同一性,在晚年要获得完善感、避免厌恶感就会十分困难。

比如一位女嘉宾打进《今晚我和你》节目的电话,跟亚新老师述说她的烦恼和心事,这是一位颜值智商双高、事业发展成功顺利、物质生活富裕无忧、膝下儿女双全的外人眼里的成功女性,但是因为婆媳关系不好,对老公颇多失望和愤怒,现在先生离家几个月了,婆婆跟着她和两个孩子住,她说十几年以来都感受到婆婆的排斥,受她低价值能量的影响,让我感觉很不自在,家里的能量场就是慌乱混乱的。以至于她都恨不得找一个深山旅居一段时间,一个人好好的清静,可又放不下孩子,有时也需要朋友的陪伴、偶尔需要先生的支持。这种强烈的内在冲突令她非常痛苦,她也从几年前就开始参加各种身心灵的学习,希望能够整合内在,获得平静。

这位女嘉宾是我们大多数红尘生命的一个代表,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肉身随着年龄在成长成熟,谋生技能越来越熟练和精进,对社会规则越来越熟稔圆融、在人际关系上越来越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但是我们完成的不过是符合世俗标准的一个光鲜亮丽的假性自体,织就了一件给外人看的华丽的袍子而已,袍子里爬满了虱子,内在的精神实体更是伤痕累累、千疮百孔甚至是一团不能成型的烂泥。

所以我们在成年以后进行专门的专业的生命成长训练,不仅仅是要完成相应的生命阶段的人格发展和成熟,而且是要对之前阶段没有完成的部分进行补课和修正。心理咨询越来越普遍,各种身心灵课程也应运而生、喧嚣尘上,其实所做的工作重点就是补课,是疗伤,补内在人格成长整合和完善之课,疗愈成长过程中不被看到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内在创伤。这确实是生命成熟圆满不可或缺的一步。

参与《今晚我和你》节目的这位女嘉宾意识到了生命成长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参加各种身心灵课程的学习,但是从她个人的状态以及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的现状来看,很显然她陷入了非常严重和痛苦的卡顿中,而且持续时间不短了。

非常难能可贵和十分让我感动的是,她并没有像一些朋友借着修行的名义逃避家庭责任和自己的人生功课,虽然痛苦得常常想要一个人清净,连陪伴儿子都觉得很消耗,但是她依然诚实地承认关系对于她的重要性,承认自己放不下孩子,也需要朋友的陪伴和先生的支持。她没有自欺欺人地通过隔离令她痛苦的人、逃脱令她痛苦的关系去追求离苦得乐,而是继续在痛苦中煎熬着。

生命成长不能脱离关系,亲密关系是生命修行的道场,是生命成长的熔炉,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之道,这也是亚新老师在设计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的课程和平台时特别重视和强调并带领团队学员持续践行的道路。

在红尘生活和亲密关系里成长,是让每个红尘生活都活在如是和整体的真相里,通过头脑固有模式下关系碰撞中的痛苦,通过关系这面镜子,回到自己身上,去看到自己的伤点、痛点、泪点、卡点、狭隘局限点等,通过回到原始场景中对内在小孩的陪伴,唤醒和连接到生命本源的力量,看到和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实相,走一条真正的内求之路。

通过回到自己身上,懂得自己认识自己看到自己,同时在亲密关系里去懂得、认识和看到对方(另外的自己),不断淬炼红尘生命的心眼和心耳,恢复红尘生命的感受力,从头脑固有模式里突围到心灵空间,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去连接,去看到人的存在,并体验人的一体化。这才是真正的到底的生命成长

当然,对于内在人格没有聚形和整合甚至专业化、社会化都没有很好完成的人,每一步都不能少也不能省,都需要老老实实扎根于红尘生活去完成,唯有此,才能真正去感受和连接到跟自己一样流泪又流汗、有喜也有悲的红尘生命

走这样一条在亲密关系中成长又最终回到自己身上、连接到生命本源的内求之路,有两大关口,或者说两难,于是很多人都会掉进陷阱里。

第一难,也是第一大关口,就是面对痛苦很难。亲密关系从短暂的甜蜜的浪漫期进入到漫长的权利争夺期后,头脑固有模式开始制造重重阻碍和问题,每个人的内在创伤都会被触动,不堪其扰不堪其痛又不得其法的双方就开始启动各自的防御机制,或者冷战隔离,或者激烈对抗,或者讨好控制,不一而足,要穿越痛苦的权利争夺期进入更加美好的整合期、承诺期和共同创造期,就必须穿越头脑固有模式,不仅仅需要直面痛苦的勇敢,更需要转化痛苦的智慧。

很多人通过身心灵的学习进入一种自嗨的飘飘欲仙的状态,一味追求正能量,逃避负能量,这样的成长不是醒来,而是坠入更深的梦乡,这不是自我觉醒,而是自我催眠和自我麻痹。学习的时候越嗨,回到关系里就越痛苦,这样的痛苦和觉醒带来的痛苦是不一样的,觉醒带来的痛苦是之前通过合理化、麻木隔离等防御机制深埋冻结的能量苏醒的反应,就像春天的凌汛一样,是生命苏醒的信号,而且是阶段性的,凌汛终会转化为静水深流的安宁与平静,但是片面追求所谓正能量则是继续不断压抑痛苦,最终到了极限之后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不是火山爆发就是地震海啸。

痛苦是提醒是指引是路标是桥梁,是回到自己回归内在的钥匙。最近一期武汉雅心亲密关系支持团队做语言的能量体验时,一个年轻的妻子说她的老公最伤害她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这样?,这样一句在其他人看来是非常普通的话带给她的嫌弃指责的能量让她觉得比一百个成年男人一起推她的力量都还要大,简直是摧毁性的。这样的过度反应提醒她一定是这句话正好碰触到了她生命深处非常深非常重的一个伤口,果然,通过大群陪伴,跟她奶奶对她的对待有关。

所以,要让生命真正成长,让内在创伤真正疗愈,必须要勇敢地面对痛苦,感受痛苦,拿到痛苦带来的信息和礼物,才能最终疗愈和转化痛苦,这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

第二难,也是第二大关口,就是面对自己回到自己太难。当受害者、指责者、指挥者、命令者总是容易并且习惯,但是一旦回到自己身上,就意味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局限自己的狭隘,意味着我们精心打造的保护自我也同时囚禁自我的小我的牢笼将会被摧毁,真实的自己将在灰飞烟灭中颤抖着走出来,接下来又要面临自我接纳的功课。

成长的路上一关接一关,勇敢的生命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于是越走越轻松,越走越平坦。而认同受害者角色,在自我保护的窠臼里不肯出来的话,就会越学习越痛苦,不仅自己痛苦,也让关系的对方更痛苦,因为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更加伟光正的武器,更加理直气壮,更加弹无虚发,招招致命,而对方要么更加无话可说,无言以对,于是冷战隔离升级,要么更加愤怒更加委屈,于是对抗冲突升级。

女嘉宾对于婆婆的指责和分析都有道理,对于老公的需求和渴望都不过分,只是带来的结果却是老公逃得更远,婆婆控制得更死。生命成长一定要记住一个铁律,就是我痛苦我改变,我成长我改变,我觉得对的我去做,我想要的我先给。

总之,真正的生命成长之路通过关系回到自己身上的内求之路,是一条突破头脑固有模式回到心灵空间的回归之路,是一条直面痛苦然后转化痛苦的离苦得乐之路,武汉雅心的心路就是这样一条路。

如果你越学习,越心明眼亮,越圆满丰盛,越谦卑落地,越知足感恩,兼容度越来越大,接纳度越来越高,承担力越来越强,感受力越来越丰富,看人看事越来越整体,所有的关系越来越和谐,身边人对你越来越支持和肯定,那么你就走在真正的生命成长之路上。、

如果越学习越飘飘欲仙,越高高在上,离生活越来越远,关系越来越紧张,知道的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焦虑和恐惧越多,那么请你赶紧觉察刹车,可能你只是不断在强化你的头脑固有模式,喂养你的小我,这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

生命成长有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就是觉知头脑固有模式,是继续扩建还是从头脑固有模式里出来,进入心灵空间,这是关键。期待并祝福这位女嘉宾能够跨越两大关口,也欢迎你加入武汉雅心这个原生态的人际关系实验室和生命成长大本营,一起践行心路,共同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