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正确姿势(12期学员鄢群——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12-13 16:43:58)分类: 亲子关系 |
要建立一段美好的关系,尊重必不可少却又殊为难得的,尤其是在亲子关系里,如果我们对自己足够诚实,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身为父母要真正尊重孩子真的挺难的。
尊重,顾名思义,就是尊敬和重视,尊重的本来意思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最早出自《汉书·萧望之传》:“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就是说尊重本意就是下对上,以师傅见的。但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在先孩子在后,父母是大的,孩子是小的,父母才是上位,所以双方的位置决定了要父母尊重孩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非顺其自然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如果顺其自然,出乎本能,父母往往都是高高在上,而且理所当然。“老子生了你养了你,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老子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小屁孩懂什么?”这些话很多父母都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但是怎样去尊重孩子呢?谁能脱口而出几句?最多是疲软无力的“你真棒,你可以的!”
所以有没有发现,要不要承认,我们对孩子动不动就立flag、下保证书的那些正确美好的词语,诸如理解、尊重、信任、接纳等等,我们以为很简单容易,很稀松平常,但真的只是我们的以为而已。
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放在父母之上,把孩子当作小太阳、小祖宗供着吗?就像我们一说理解孩子,就以为是要认同孩子,一说信任孩子,就自我催眠说孩子一定会满足我们的期待的,一说接纳孩子就成了无底线无原则地去满足孩子。
当我们没有真实的体验,我们自己只吃过酸白菜,不管是人参燕窝还是鲍鱼海参,对于我们就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不管我们怎么拼命去理解去揣摩,也只能是一股子酸白菜的味道,因为我们的味蕾只有关于酸白菜的体验。
尊重难,也难在我们自己得到的尊重体验太少,我们习惯的是区别对待,对上谄媚讨好,对下鄙夷忽视。在头脑固有模式下人都被物化了,当我们看不到人、感受不到人,说尊重说理解说接纳说看到都是纸上谈兵。
父母尊重孩子,是将孩子作为一个跟自己一样神圣又高贵的生命去看待和相处,不因为其小就随意轻慢忽视,也不是颠倒乾坤把孩子当成家里的老大,当作一个君王去对待。虽然从家庭序位上来讲,父母是大的,孩子是小的,父母是在前的,孩子是在后的,但是生命与生命之间,都是平等的生命体,没有孰高孰低孰贵孰贱。纪伯伦有一首诗中说道——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父母和孩子的平等关系,弓和箭的关系彼此成全彼此成就相互平等的关系。
尊重孩子重在平等对待孩子,那怎样才是平等呢?关系中的问题,多半都是位置出了问题。下面我就从孩子成长的三个大的阶段来说说父母尊重孩子的正确姿势。
第一个阶段: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需要面对孩子蹲下来。
在孩子的婴幼儿以及童年时期,作为成年人,我们要跟孩子平等,很显然我们需要蹲下去,或者把孩子抱起来,才可能平等,才能做到尊重。
这个时期,孩子在家里所吸引的注意力和占用的资源是最多的,因为一个小生命的吃喝拉撒睡全都依仗着父母和大人。这么小的孩子,如果你不蹲下来,或者把TA抱起来,你怎么可能了解TA的需要,怎么可能看到TA的世界?比如我们带着孩子去逛商场,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就问,宝宝,这个你喜不喜欢,宝宝,那个好不好玩啊!孩子一脸迷茫看着你,你觉得这孩子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啊!却不知一个一米七的人和一个九十公分的人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看到的是商品,孩子看到的是一条条腿。当你蹲下来,和孩子一样的高度或者视角,你才能真正跟孩子在一起。
所以孩子越小的时候,要给孩子越多的耐心和宠爱,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身体的温度,言语上的温存温和,要给出最直接最自然最温暖最纯粹的爱,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幼小的孩子去懂得打是情骂是爱,去穿越表面的形式看到你热乎乎的心,明白我都是为你好。
这个阶段,我们蹲下来就会看到孩子的视角是多么的狭隘和有限,对于现实世界,越小的孩子越是无知无畏,所以风险也就越多越大,我们只有蹲下来,才会知道怎样去引导和处理才是最合适的,而不是自大地用成年人的智商和成年人的方式去要求和命令训练孩子。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陪着蜗牛去散步”,就是典型的成年人视角,是没有看到孩子才会说的话。其实越是小的时候,越是一个孩子拔节生长的时期,不管是孩子的身体还是智力体力的成长变化,都是日新月异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怎么可能是蜗牛呢?他长得飞快啊!但是我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婴幼儿,就会觉得TA是蜗牛了。如果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高度和视角,怎么可能有耐心陪着蜗牛去散步啊!
你蹲下来陪着孩子走,你反而会赶不上他的脚步!当你真的蹲下来,根本不需要你耐心等他,而是你要气喘吁吁跟上TA,你不得不佩服欣赏这个小小的生命!当你真的看得到这个孩子,和TA在一起,和TA在一个世界里,就不必刻意去尊重。
第二个阶段:孩子进入青少年阶段,父母需要退后紧跟孩子。
孩子慢慢长大了,都快跟我们一般高了,马上就要超过我们了,这个阶段父母们就要慢慢地退后了。为什么总是感到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感到孩子总是在挑战自己,其实是父母挡住了孩子,孩子自己的平等意识产生了,不自知的父母就感觉是孩子开始造反了,搞邪了,管不住了!
于是很多父母在这个阶段就陷入了管还是不管的迷思,一个管字就暴露了天机,管还是不管,胡萝卜还是大棒,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站在一个管理者的位置上,行为策略层面上思考如何管理好下级,纠结如何制定管理方案。孩子在你眼里就是一个需要被搞定的对象,一个既定目标和绩效的落实者,而不是一个生命。
一个好的管理者也要下基层,搞调研,聆听群众呼声,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很多父母都不深入了解孩子那里发生了什么就粗暴介入,要求孩子执行,实施的是“唯我独尊”的法西斯管理。
然后很多父母学习之后知道要尊重孩子,于是从管到不管,让孩子想怎样就怎样。那你跟孩子之间的连接是什么?你和孩子有什么关系?所以,当你看不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你的不管和管,都只是不同形式的忽视而已。父母对孩子这个生命视而不见,压根没有孩子存在,谈何尊重和关系?
尊重无关乎管和不管,那是什么呢?是要退后,跟随孩子,进入孩子,了解孩子,懂得孩子。
你总想对孩子进行输出,希望孩子能够听你的,按照你的来,你觉得往东是最好的,因为你了解东边,但是你了解孩子这个生命吗?你真正参与过他每一天的生活吗?你知道他每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吗?在哪一节课上因为听到老师的一句话,他心里咯噔一下,就感觉一扇门对TA打开了,你有了解吗?又因为哪个老师的一个眼神,就感觉特别的受伤和沮丧,你知晓吗?你希望他不要玩游戏,那你知道他玩的游戏是什么吗?你知道这个游戏为什么如此吸引TA,让TA欲罢不能吗?你知道TA跟谁在玩,他的内心体验是什么吗?你对这个爱玩游戏的孩子感兴趣吗?你愿意去了解这个生命吗?
尊重从聆听了解开始,真的进入到孩子生命的内在,深深看到懂得孩子这个独立生命个体后从心而出的心疼敬畏信任,然后对孩子敞开自己,既要打开耳朵去听,也要打开嘴巴去说,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产生有你有我的关系;在父母的能力范围内,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和允许孩子自由地做自己,然后跟随在孩子身后,孩子转身随时都能看到父母,感受得到父母是自己坚强的后盾,这样孩子就能安心地展翅高飞、乘风破浪。
第三个阶段:孩子成年之后,父母要转过身来过好自己。
父母逐渐老去,孩子日益成熟进入青壮年时期,这个阶段其实孩子的各方面都已经超过父母,父母作为前浪,需要承认自己的日益落后,不要对孩子的事业和生活指手画脚,充当人生导师,而是要转过身来享受人生最为自由和丰盛的时光,过好自己,不干扰和牵扯孩子。
晚年的父母安心接受孩子的孝顺和帮助,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和成全。
生命对生命的看到是尊重的基础,尊重是看到一个生命之后的自然结果。父母尊重孩子的正确姿势是看到如是独特的自己和孩子的红尘样态极其内在本质生命之后所产生的如其所是的对待和反应。提升生命状态,从头脑固有模式穿越到心灵空间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尊重并轻松掌握尊重的正确姿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