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太累,因为太假?(吴小进——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10-30 10:12:13)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看到有不少人在问:总感到疲惫,睡不够,懒惰,该怎么克服?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你该克服的不是懒惰,而是认为自己懒惰的你。因为定义自己懒惰的你,叫做[假性自体]。
所谓懒惰,是一个人长期内耗的结果,懒是精神虚耗后的节能状态;罪魁祸首不是懒惰,而是让你内耗的心理结构。
内耗的本质,是一场自我之间的战争,如果你审视自己时,觉自己哪哪都是缺点,你该做的,不是急于改正这些缺点,而是佩服一下自己,带着这么多缺点都能活到现在。
这样的自我评价,虽然是你“自己”这么觉得,也不要全信了,最好跟身边的朋友求证一下,因为你有可能是对自己苛刻地进行挑剔,以满足自我打击的需要。
不自信的父母会为了转移自卑感打击孩子,长期被打击的孩子会学会自我打击,因为在真性情被否定之后,孩子会形成一种心理结构,叫假性自体,假性自体一旦形成,会自己打击自己,以维系“理想的那个我”的幻想。
如果你看自己哪哪都不顺眼,更可能这时候的你,是你的假性自体。
假性自体一切以别人期望为标准,不会体恤真实自我的感受,只会以“应该”为原则要求自己。
因为不考虑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不满很快会制造内在冲突打乱自我的分工,当生活节奏被打乱,你会日渐作息紊乱,身心俱疲,脾气暴躁,容易失控。
内耗常见的后果:失眠、拖延和疲惫感。
如果生活很累,说明你总是在演。
演,换个更具体的说法,叫一个人的适应性,迎合他人,形象管理,符合社会期待,都是必要的混社会技能。
但过于考虑别人的观感,就会消耗心神。对自己要求越高,消耗越大。
有内耗的人,精神消耗过快,会在入睡时,疲惫而亢奋,因为精神散漫,真实自我没有得到满足,不愿结束这一天,就会难以入睡;经常刷手机,消磨时间,就是无法好好闭眼睡觉。从而透支了夜晚的睡眠时间,第二天拖着疲惫继续这个循环。
总扮演别人眼中期待的自己,有两个代价,1、耗能,活得累;2、真实的自我无处安放。
这样的来访者通常都有个共同特点,小时候很乖。家长不用多么操心就带大了。
她们有个共同的心理结构:假性自体。
懂事的孩子从小会在内心迎合父母的期望,而发展出听话懂事的“适应性孩子”。
注意这是一种心理结构,而不是个真实的孩子,一个人如果内在的适应性孩子占据主导,就会以迎合别人的期待为主。因为不真实,就成为假性自体。
典型的案例是弑母案的吴谢宇,从小到大有礼貌,高情商,学习好,不犯错;几乎孩子会有的毛病都没有,这是典型的“假自体”。
假自体的代价是让真实自我无处安放。假自体到达极致,真实自我会彻底扭曲,变成极端的反叛自我。
吴谢宇后来做的事,都是在极端地反叛一切期待和要求。
这里涉及三种自我:真实自我,假性自体,反叛自我。
内耗的过程,是假性自体和反叛自我在争夺控制权。当你觉得自己懒惰,拖延,往往是你的假性自体用被期待的标准在控诉你的反叛自我。
你觉得自己沉溺于没有收获的小游戏不能自拔时,是你的反叛自我在争夺被假自体过度使用的时间。
上周有个来访者进门就开始向我控诉她自己的种种罪行:
“我还是那样,晚上的时间没用来学习,一直在刷抖音,刷刷刷,全是没有营养的小视频;
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还没睡,正经事情却总是拖拖拖,什么也没做;
我把自己过成了当年父母的状态,为生计奔波,甚至还不如他们。
儿子的教育也失败,他需要我陪他时,我却总是没精打采的,提不起劲来!”
看这些所谓的“罪行”,别轻易上当,以为她懒惰,拖延;而事实上她工作很忙,也很尽力,作为中层,上级和下属她都要顾及和协调;因为离异,还要独自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天忙活下来,留给她自己的时间已经很少。
刷抖音是她唯一不必看别人脸色的时光,看似懒惰的背后,其实是她一天中难得的“精神回血的时间”。
她正是一个从小很懂事的孩子,拥有强大的假自体,会尽力照顾周围每一个人的感受,唯独会忽略她自己的。
我提醒她,该庆幸自己还每晚留了那么一点时间,可以干点不被别人期待的事——刷抖音。只不过,这是反叛自我在报复性地跟假性自体争夺时间。
我在教她跳出假性自体那一味迎合别人的自我审视标准。
白天她的假自体占上风,努力迎合别人,委屈着自己,所以总感到心累。
回家的她依然要照顾父母,陪伴孩子,过强的责任感让她在亲人面前并不能做回真实自我。
晚上睡前,一个人的时候终于不用扮演那个让所有人满意的角色了,这时候她的真实自我受到的委屈激发了叛逆自我,以不干正事,刷无意义的小视频来争取“自由”的时间。
虽然这个行为她并不享受,但好歹赢得了“享受”的权利。
这是一场自我之间的战争。不会有赢家,只有内耗带来的疲惫感和拖延会在第二天接着出现。
她问我:什么是真实自我?我又该怎么做?
关于真实自我,有一件咨询中的轶事我想借机吐槽一下。
有人问过我,说心理咨询师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吗?我说这绝对是严重的误会啊,学心理的跟所有人一样,打骂都会还手。就算收了你钱也一样!
一次咨询中,一个来访者问我:我可以在咨询中展露自己的真实自我吗?我答:当然可以。
于是来访者突然开始用脏话骂我,被我制止后,反问我:不是说可以展露真实自我吗?我骂你就是我的真实自我啊!
毕竟收了钱,我的假自体过意不去,只好耐心地解释:
“你这不是真实自我,你很愤怒,完整的你不等同于愤怒,咨询是探讨这情绪,不是单纯来发泄的。
这样骂我会破坏你我的关系,我需要你的尊重,骂人不解决你的愤怒,只会增加你的敌人。
你可能为自己压抑这事觉得委屈,但压抑你真实自我的人,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你自己。”
听我啰嗦这一堆,她更想骂我了,我赶紧补上一句:再骂我就终止咨询了,费用还算你的。
说这句话让我的假自体一阵紧张,我硬忍住了想缓和气氛的努力,忍受了一阵漫长窒息的精神对峙。
好在她最后收敛了,开始探讨她愤怒的来源,她一直以为心理咨询师要承担来访者一切的情绪,而她自己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常常被来访者无端攻击,她都默默忍受。
我顿时体会到一阵心酸。
她在她的来访者面前,过度使用了自己,假性自体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不能拒绝充满愤怒。
什么是反叛自我?当真实自我的感受、欲求被压抑、忽略后,衍生出用来报复的力量。
常见三种反叛自我的形式:愤怒、拖延、疲惫涣散。
这位骂我的来访者用愤怒在为真实自我遭受的委屈讨公道,拖延症患者是为真实自我争取拒绝的时间和余地,刷抖音那位睡前的疲惫和涣散可以争取把精力不在“正事”上消耗。
每个形式的反叛,都是在为被忽视的真实自我抗议。却没有哪个获得真正的自由选择。
怎么样才是真实自我?
真实自我是一个人的完整性,作为人的各种会有的自然情感都感知得到,就是真实的人。
忍受久了想逃,孤独久了想要陪伴,受了伤会难过,这些真实感受如果没有被防御性地压抑、隔离起来,就会迫使你做一些让自己感受舒适的事情。
比如远离伤害你的关系,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只有你完整的感受通畅的被感知到,才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
心理咨询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探讨这些真实情感有没有被压抑和放弃。
我们是孩子的时候,都有过完全真实的体验。比如你和关系良好的发小在一起,因为对方早已接受和习惯你真实的样子,你不必感到紧张不安,遮遮掩掩,处处防备,你会觉得在这个关系里可以轻松惬意,即使相处几个小时,也没有累的感觉,反而像充电一样,让精神饱满。这是因为人在真实状态下,身心会自然舒展。
好的关系,是能容放真实自我的关系。好的咨询情境,是能容放双方真实自我的情境。当然不是可以随意辱骂咨询师的那种情境。
怎样才是真正自由的选择?
我一般会建议,除非必要,不要过度使用假性自体。如果你的工作不得不让你戴上面具,最好不要将面具也戴回家里。
如果实在连家里都得戴上,起码不要用假自体的标准来审视自己。
所以第一步要做到的,是跳出假性自体的审视标准,停止对自己毫无共情和理解的自我攻击。
从被假性自体占据的心理空间里,尽可能为真实自我的安放挤出更多的地盘。
第二步要拒绝被过度使用。
当你觉得自己懒惰,愤怒,拖延时,看到的其实是被迫将自己拖入低耗能模式的反叛自我,他们存在的意义,是把你从假性自我的高消耗状态脱离出来,自我保护。
懒惰让你节约行动力,愤怒让你节约智力,拖延让你节约意志力,当你不允许自己主动进行这些节能操作时,反叛自我就会随时让你被动进入节能状态。
所以最好每天认真地空出一些时间来,主动做一些不需要行动力、智力、意志力的“非正事”,你会很快发现一些能让你迅速充电的办法。
第三步是达成自我谅解,对人对己,提要求的时候,都需要考虑到人的有限性。
比如你不能要求自己24小时都精神饱满,这是自我原谅的前提,懒惰的自己,和勤劳的自己同等重要。
如果说人是猴子进化来得,人性本该像猴,天生活泼爱动停不下来,许多孩子调皮起来像猴,是还没学会自我打击那一套,猴子如果知道了人类会“装”,还喜欢自我打击,那还是做猴子算了,树上的地儿虽不大,但容放得下真实猴子。
最后一句,下了树,别活太累,因为人生是一场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