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4,43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爱的诅咒:对谁都好,唯独对自己不好的老好人(小馬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06-02 12:58:51)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1

 

对谁都好,唯独对自己不好的老好人

 

盈盈工作特别忙,但是每天回家后,丈夫、妈妈和儿子都等着她做饭。她需要抓紧为大家做饭,并喂儿子吃饭,大家吃完后,她随便吃几口就要去收拾、洗刷碗筷。这些忙完后,她还需要陪孩子读书、哄孩子睡觉。

 

我问她:你做这些的时候,你家人都在做什么。

 

她说:婆婆在看电视,老公在玩手机

 

她会出现间歇性崩溃,想要结束这段婚姻,但过后还是会说服自己坚持。她觉得:大家需要我,才会依赖我。如果我不主动承担这些家务,大家都会很不开心。

 

这就是她的核心信念:只有自己付出了,自己才值得爱。

 

我的身体里有个魔咒,

 

让我心甘情愿去围着全世界转,

 

可转来转去,

 

我把自己弄丢了。

 

这时候,我才发现,

 

他们都在笑我活得好狼狈。

 

讨好型人格,又被称为圣母型人格,在他们眼中,任何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结果,他们成全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他们把友善待人作为行为准则,避免或害怕跟别人起冲突,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都努力围着全世界转,可最终发现,丢掉的人只是自己。他们把时间、精力、金钱和爱全部奉献给他人,可常发现受尽委屈的自己永远不被看见、理解、疼爱。因为自己世界里的人都像是一个个沉睡的雄狮,自己付出百般爱,也换不来对方自觉的回报。

 

你也是一个讨好型人格吗

 

2

 

逃避愤怒、追求认可,可爱之人有可悲之

 

《可爱的诅咒》作者雅基·马森提出,讨好型人格因其行为动力的不同又分为:愤怒逃避者和认可追求者。

 

愤怒逃避者,会为了减少与人的冲突、他们通情达理,表现得没有攻击性。

 

Sara就是典型的愤怒逃避型,她点外卖时即便遇到十分不满意的服务也不会投诉,买衣服后不合适也不去退换货,在家休息时邻居喧哗吵闹影响到了自己也不去沟通。她担心自己去交涉,会引起对方的不满,甚至冲突。但是如果自己在家制造了噪音被邻居上门投诉时,她会特别愧疚,并在日后更加谨慎小心,生怕对方再找上门来

 

认可追求型的典型表现是:讨好示好、表达同情、主动帮助。

 

这种小“可爱”会让人觉得很温暖,他们期待身边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常表现得十分敏感,把别人的情绪理解为对自己的喜好。当别人情绪不好时,他们会十分在意,想方设法去做点什么让对方开心。

大多数讨好型人格常兼具逃避愤怒和追求认可两种行为动力,既不想惹怒任何人,又想要取悦任何人。

 

或许你会说:哇塞,如果跟一个讨好型人格相处,岂不是很占便宜、很获利?

 

NO!!

 

讨好型人格并非情绪绝缘体,只不过他们习惯于压抑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为了维护“可爱的人”这个人设,讨好型人格常常表现出“杀亲”或“施暴”的一面。如果面对两个需要求助的人,讨好型人格会选择去伤害跟自己更亲近的那个。比如在同事求助和爱人求助之间,讨好型人会毫不犹豫选择为同事服务,并要求爱人理解自己。这会让爱人非常辛苦。

 

此外,讨好型人还会表现出“施暴”的一面,一个人自愿助人的时刻,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但讨好型人并非心甘情愿去助人,而是不懂得拒绝别人,不敢承担让别人失望的罪恶感。

 

因此,他们在助人的同时常会积压愤恨,长久压制的愤怒总会有无法承受的一刻,这时就会以不受控制的方式爆发出来,让自己获得喘息,但同时破坏掉自己维护得好脾气形象,吓坏自己和身边人。

 

3

 

有条件的爱,造就死板的个人规则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参照源分为内评价源和外评价源。如果你是一个讨好型人格,那么你的外评价比内评价强得多,甚至说,你会忽略掉内评价源,或者内评价源受外评价源的左右。对于自己的评价权,你拱手相让给了别人,自己完全丧失掉了话语权。

 

这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建立于童年时期。

 

日本心理学家铃木敏昭在《拒绝被支配的勇气》中提出执念一词,他认为每个孩子的核心执念都会形成于7岁前的童年期,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进一步强化。

 

父母会通过禁令和强化两个方式来诱发孩子形成核心执念。比如严格的父母会要求孩子不准乱跑乱跳、不准跟学习不好的孩子玩、不能有自己的爱好等,这些禁令会使孩子形成“符合父母期待,才能获得爱”“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这样的执念,当孩子行为符合父母期望时,父母的奖励和夸赞又会进一步强化这些执念。

 

执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孩子会依据这些执念去思考、去生活。这样的孩子在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健全的时候,就把对自己的评判交给了外在,建立起以后人生中无意识秉承的非理性规则,又叫“死板的个人规则”。

 

4

 

“可爱的小孩”成为“可爱的大人”

 

“死板的个人规则”是一系列“我应该”“我必须”“我不能”的内部声音。这些声音左右着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所以说,一个人早年所形成的核心执念,会造就以后的价值观。

 

小孩子需要依靠大人来生存。如果离开了大人、与大人为敌,孩子很可能就无法生存。出于这种被抛弃的恐惧,小孩子不得不去取悦大人,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可爱的小孩”。“可爱的孩子”的可爱一面从来不是他们的实相或真我,而是为了自我保护刻意打造的“假我”人

 

即便随着长大,个体建立起理性思维能力,也觉察到这种人设的痛苦,但是一旦尝试改变,内心就会出现批判性声音,阻碍我们去打破这些规则和执念。当你想要活得舒服点时,内心的批判性声音会指责你:“你不该这样子,你应该更努力。”这些声音如同暴徒,逼着你去按“假我”人设伪装自己,继续成为“可爱的大人”。

 

当你想要改掉讨好性习惯时,身边人也会觉得不习惯,期待或引诱你回到原来的模式中,继续为他们服务。内外在的阻碍,让你继续扮演着“假我”,辛苦地讨好着世界,乞讨者有条件的爱。

 

5

 

重建“健康的假我”,敢于让别人失望

 

我们每个人在人间生活,都会遵从人间游戏,在公众面前呈现“假我”,一定程度去符合外界的期待。

 

温尼科特说,“健康的假我”有利于经营我们的人际关系。但是如果“假我”跟“真我”失去了联系、变得不再健康,我们就会体验到麻烦和苦恼。

 

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他们的“假我”已经很不健康,在维护“假我”人设的路上丢掉了真我。走出“可爱的诅咒”,学会自愿或选择性地助人,是所有讨好型人格的必修课

 

1 敢于让别人失

 

不再为了一味迎合对方而让自己忙碌,不再为了对方一句夸赞勉强自己,不再为了对方言语上的激将而压抑愤怒、受别人操控。

 

学着去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你有权拒绝别人,也要习惯于让别人失望,这是你做回自己的必经之路。

 

2 不再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很多人接受不了身边人有情绪,一旦觉察到别人有心事,就会坐立不安。这可能源自小时候自己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父母,经常在自己面前呈现情绪化的一面。小时候的你误以为自己是罪魁祸首,因此努力去做点什么来取悦父母。

 

现在我要告诉成年的你:谁的情绪谁负责

 

3 重建内源性评价,尝试做自己内在父母

 

很多“可爱的大人”缺乏客观或积极的自我评价。不想过继续讨好的生活,就要从现在开始在心中装下自己,把别人在心理空间里边缘化。

 

我们可以学习下身边那些强势的人,看看他们在为人处世上如何恪守己见的。那么我们去学习下他们的样子。

 

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包容,把“我应该”去做的事情变成“我可以”去做的事情,用“我可以”作为内部声音,放下非黑即白思维对自己的束缚

 

我们需要像关爱身边人一样去爱自己,像在乎别人的情绪一样去在乎自己的情绪,像照顾孩子一样去照顾自己,像心疼爱人一样去心疼自己,像取悦世界一样去取悦自己

 

敢于去跟世界立界限,我们才可以打破“可爱的诅咒”;

 

这时候,“可爱”才成为我们宝贵的特质,而不再是牢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