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完美,却无法圆满,真让人心疼(自我——十分心理)
(2023-06-02 12:19:47)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完美,却无法圆满
“活了30年,感觉一直在打仗,没有哪天能停下来。
S说完这句话,闭上眼睛,轻轻叹口气,有些无奈。和职场上,朋友圈里的她,那个似乎永远积极,上进,努力的女神状态不太一样。
无论以什么标准衡量,S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女神。生来是人群里高辨识度的颜,每次亮相化着精致的妆容,搭配恰到好处的行头,含蓄地暗示身体的完美曲线,无论走到哪里,
做花瓶也足够了,可她偏偏还一直很努力。从小就学习好,文艺特长多,顺利成章地上了好学校,找到不错的工作,也是前途光明的职场佳人,空闲时间里健身,学英语,参加各种学习班:从潜水、攀岩,到烹饪、插花、亲密关系,似乎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几乎上进得不正常,能量多到不科学。
然而只有和最亲近的朋友在一起,几杯酒下肚,她才会允许自己卸下战士的盔甲,流露出一点点疲态,感慨一句活着很累。有时候,忽然怯生生问一句:
“你说,他到底喜欢我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我对他工作有用?”
一脸的不确定,像个迷失的小女孩,平时被完美的表象严严实实包装起来的脆弱和不自信,在那个短暂的瞬间暴露无遗。
S让我想起了一类女人。她们上进、努力、有成就,所有人都羡慕她,除了她自己。她无法享受自己的成功,也很难肯定自己的努力,更不用提对自己感到满意。她们“停不下来”地要求自己进步,追求新的目标,取得更好的成绩,成为更高级版本的自己。然而她们心里有一个缺口,无论怎么填,好像都填不满。
“我足够好了吗?我还不够好吧?
是这个始终没有得到过确认的问题,驱动她们以强劲的马力不懈前进,却无法衷心为自己喝彩,对得到的认可和爱诚惶诚恐,一想到未来的自己也许会停滞不前就不安、焦虑。
完美却无法圆满,真让人心疼。
母爱缺席,所以迷失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卡瑞尔·麦克布莱德(Karyl McBride)也是一个“完美却无法圆满的女人”。在她二十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里,她遇到很多和自己有相似经历、感受的女性来访者。这些女性不断努力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她们根深蒂固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
“人们是因为我做了才爱我的,而不是因为我是谁。”
所以她们通过不停地行动、达成目标,来“赢取”别人的爱。
因为本人也是个“一直在打仗,始终停不下来”的humandoing,
她们都有一个给不了“无条件爱”的自恋型母亲,从小就在”母爱的缺失感“中长大。
自恋型的母亲爱自己多于爱女儿,在乎自己的面子多过女儿的感受,对女儿的控制欲强,界限感弱,要求近乎严苛,经常批判女儿,只有在女儿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才会表示肯定,无法和女儿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自恋型的母亲,不一定都在脸上明白写着“全世界要围着我转”。相反,她们很有可能以“我这都是为你好”为理由,设计女儿的人生道路,控制女儿的体重、穿着、外形打扮,为女儿选择学校、专业、爱好,甚至人生伴侣。表面上是”望女成才“,实际上满足的是自己的意愿和虚荣心。
如果女儿一直都乖乖地执行她们的意志,而且完成得还算不错,上了名校,进了名企,还嫁了个多金体面的老公,她们就会非常满意,以女儿为荣,热衷以各种方式向别人炫耀女儿的成就,不经意地透露一点“教女有方”的经验。
如果女儿表现出了不情愿,抱怨压力大、辛苦,不能达到妈妈制定的标准,还敢反抗、叛逆,她们就会表现出失望、愤怒、甚至对女儿施加言语或肢体上的暴力。她们擅长向女儿提出要求,却不知道如何对女儿表达的感受做出充满温情的回应。
母亲是唯一天然可以无条件爱我们的人。人类天生渴望的“无条件的母爱”,而和自恋型母亲长大的女儿们长期感受到的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妈妈给我设定的目标,让她满意、开心,才能赢得她的爱。否则,她就不会爱我。
所以成年后的她们,依旧停不下来地努力,希望通过自己无懈可击的身材、完美的样貌,学业、事业上的成就,让自己更有“被爱的价值”,在关系里拼命取悦对方来证明自己的重要和价值感。这些成年后的女儿,无论表面上看上去有多光鲜成功,内心里都无法认可自己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被爱。她们无法理解,真正的爱,因为“你是谁”,而不是“你能做什么”,因为在自恋母亲长期的控制下,她们只知道妈妈想让她成为谁,说不清自己到底是谁。
S的母亲,恰恰是典型的自恋型母亲,她曾提到说记忆里没有童年,
高考结束后,S妈妈很开心地接受各种朋友的恭喜,假意谦虚两句后,总不忘提到是自己教育有方,所以女儿考上了最好的大学,还没耽误任何特长。S至今都记得妈妈脸上胜利者的满足和得意。长大以后的她,如果有几天没有在努力的就会感到心虚,不知道这个“放纵”的自己是不是要让周边的人失望。
别让一个家的伤痛代代传递。
在最脆弱,最需要关爱的童年阶段没有感受到无条件的母爱,长大了的S和女儿们,心里空着一个缺口,渴望爱,又觉得爱触不可及,自己还是那个笨拙的小女孩。
成长在伤痕累累而并不自知原因的家庭里,成年后说不清为什么就在亲密关系里屡屡受挫,在S这代人里,并不少见。像一位母亲自嘲时所说:“我们当时哪懂做父母,都是无证上岗。”的确,三十年前的父母,自身背着种种时代的家庭的包袱,既没有意识,也没有资源学习“爱”这种奢侈的课题。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即将进入婚姻、家庭,想爱,又不止如何才能爱得坚定温柔,不伤人也不伤己。如果依然意识不到问题症结所在,或是对问题选择不作为,很容易就会重演“无证父母”的情感模式。
为很多和S一样的女性做过咨询,自己也经历了疗愈的过程,麦克布莱德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和经验写成了一本书:《母爱的羁绊》(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 Healing the daughters of narcissistic
m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