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是问题家庭的表达者(王金现——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05-24 10:35:59)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我的导师约翰·贝曼曾说:“父母不改变,而改变孩子,这不公平。”
记得在一次课程中,我问:为什么不可以直接从问题少年入手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呢?贝曼老师没有回答我的,只是盯着我看了良久。在他的眼神中,我似乎听到另一个声音说,你需要自己去找到答案!
这些年,我接触问题少年时,总是想要挑战些什么。而在挑战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一些事实的真相。
真相之一:家庭成员共同制造了问题,而孩子往往成为了家庭问题的表达者。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女孩。父亲,自小看到爸爸被批斗、关牛棚,养成了压抑而谨小慎微的性格。妈妈总是绷着脸,一言不发。女孩在这样的家庭,无疑是压抑而愤怒的。偶然一次在学校讲了些颇有个人见解的话,被老师叫家长。父亲担心女孩太过出格,就把女儿锁在家中几天。女孩愤怒而无助,摔了屋内的东西,并产生了幻听,似乎听到班级里的一位有力量的男孩在外面叫她,要带她出去。父亲看到极端情绪中的女孩的表现,带她到精神医生检查,被告知有精神分裂症状。
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并不认同所谓的精神分裂症的标签。后在其他专家的会诊中,否定了精神分裂结论。但是,女孩的父亲讲,孩子的情绪那么极端,万一以后出现了精神分裂了怎么办,所以坚持让女孩服药。就这样,女孩真的就被当作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了。
每次我想到这位女孩,就心生感慨:她的所谓的精神分裂症,难道表达的不是整个家庭的问题吗?
真相之二:孩子成为替罪羊和众矢之的,以保护父母的羞耻感或保护家庭的统整性。
一个问题少年。其父亲是从外地落户到本地的,跟岳母生活在一起。岳母年轻守寡,对女儿护犊情深,而且对外甥更是疼爱有加,三人在家中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同盟,共同形成对男孩父亲的排斥。男孩的父亲,经常酗酒,暴怒,看到不孩子不争气,就采取暴力手段。男孩在学校出现顶撞老师、逃学、上网等诸多不良行为,面临着被学校开除。
男孩父亲生病在医院手术,男孩曾前往探望,家里人都说是男孩子把父亲气病了做了大手术。自此男孩拒绝与任何人沟通,无论如何不愿意见心理咨询师,于是,越来越被周围人认为是个“没救了”的有严重问题的孩子。
这个案例中,孩子之所以被当作问题孩子,只不过是被当作了家庭问题的遮羞布。
而在诸多的青少年问题中,家长只愿意把孩子作为心理治疗对象,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想要遮盖掩藏的也是作为成年人的羞耻感而已。
真相之三:孩子只不过是环境的产物。
“人是什么,什么也不是。人是一只空瓶子,在瓶子里装上什么,就成为了什么。”这是一位佛家人的话,我十分赞同。孩子,只不过是家庭影响的一个产物。在这里之所以说是家庭的产物,是因为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远大于其它环境。
一位抑郁而焦躁的高三学生。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每次看到的都是爸爸不开心忧郁的面孔,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惹爸爸不开心的,好希望自己能变得更懂事。在学校,他一直名列前茅,但似乎并没有达到爸爸满意。
进入高中之后,他常常觉得有种莫名的委屈和难过,晚上独自一个人流泪。有次老师批评家长,他怒不可遏,跟老师发生了冲突,然后辍学在家。父亲说了句老师其实是为学生好的话,更是让他无法接受,接着就离家出走了。
男孩心中,爸爸是那样的重要。得到爸爸的认同,成为了他生命的动力。也让他变得抑郁而焦躁。
其实,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是无限忠诚的。为了忠诚,所以产生了诸多独特的应对方式,甚至是偏差性的行为。
所以,我越来越认同导师约翰·贝曼先生的话了——父母不改变,改变孩子是不公平的!
于是我想:家长首先要成长,然后孩子才能长大。
同时,孩子也要担负起参与者的责任。是的,孩子参与了家庭问题的形成。
当一个家庭生病了,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成员把家庭的病症呈现出来。而这个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较弱的,敏感度较高的,年龄较小无力自我保护的那一个——我们的孩子。
脆弱的孩子越是想扮演好角色帮助父母,家庭的不良状况越会持久不变。当孩子因承受不了压力而把自己变成“问题儿童”,则可能唤醒父母反观家庭的文化背景及个人成熟度。
家庭和各种社会系统一样,有自己存在、运行的规则和需求。家庭需要一对关系良好的父母,只有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运作正常,他们才能安心抚养孩子,孩子才有机会健康成长。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佳,家庭中的成员就会被迫做出不良的适应,利用自我防卫来保护自己。这些即时、自动的防卫方式,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
许多父母因为孩子的行为偏差而求助,在接受一系列的辅导之后,往往发现是他们的婚姻先有问题。她们进一步成长之后,了解到孩子的偏差行为是为了化解父母婚姻关系中的冲突和压力。也就是说,孩子借着自己的问题行为来维系整个家庭的平和,他们宁可成为“问题儿童”,也要为家庭带来一些帮助。而且,他们往往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心理疾病(长期积累导致生理疾病)、行为偏差(多动、暴躁、饮食失调、网恋、早恋、辍学、逆反、自卑、自大、忧郁、精神分裂等),永远不是单独的、个人的现象。是因为家庭本身生病了,有行为问题的某一成员只是病态家庭的“发言人”、“代理人”而已。个人的问题意味着家庭的病态,家庭系统的病态则反映出整个社会体系的病态。
当孩子出生进入原生家庭系统,成为家庭系统三角关系中的一角后,孩子也会成为父母关系的焦点。家庭系统中缺席的角色会有人自动补缺,这个人往往是孩子或孩子中的一个。
如果母亲忙于事业,整天在外奔波,没有在妻子和母亲的位置上;或者母亲停留在少女时代,不从父母处独立,而是带着孩子寄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那么由于母亲没有扮演她的角色,家庭在亲密关系上就会出现空缺(真空)状态。然而,家庭需要完整的婚姻,必须有人扮演跟父亲平等的角色来维持婚姻关系,于是,女儿可能会成为妈妈的“代理人”。
当爸爸忙于工作时,也许孩子会担负起照顾家庭、妈妈及更幼小孩子的责任。这样的孩子会变成“超级负责人”或“代理父亲”。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会扮演可爱滑稽的角色取悦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这样的孩子是减少父母摩擦的“开心果”。还有一个孩子会在家中扮演“超人”、“圣人”或者叫“英雄”的角色,在班里永远是第一名、赢得荣誉、当选班长,这个孩子荣耀父母,为家庭提供面子。也许会有一个孩子产生反社会行为,借着这些行为来表达父亲(母亲)隐藏在内心的对母亲(父亲)的愤怒。这个孩子也许是不学习、惹麻烦、多动、忧郁、自卑,他(她)的问题可能会转移父母之间的冲突,甚至会使父母因为担心他(她)而彼此亲密起来。独生子女家庭往往由一个孩子反串所有的这些角色,由唯一的孩子承担家庭的一切问题和需求。
因父亲家外有家,在父母濒临离婚的几个月间,上中学的安静、文雅、优秀的女儿突然成绩下滑、忧郁、辍学、自闭,最后离家出走并试图自杀。当母亲因为女儿的状况向父亲示弱,父母二人协力来关怀女儿,并因为血缘关系难以割舍,父亲最终回归家庭之后,女儿豁然痊愈。父亲因此感慨万端,演绎一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
家庭中的儿子上中学时极其优秀,功课均优,几乎每个学年都以全票当选班长。初三下半年中考前几个月,却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持续多月,无法正常上学。父母带着他去上海、北京各大医院检查,均无法查出病因。无奈休学,重读初三。此时的家庭状况是父亲有关系亲密的女友,常常在外留宿,母亲极为苦恼。当儿子莫名其妙的病症影响中考和身体的成长时,父亲开始回归家庭并全力治疗儿子,夫妻关系因齐心协力关照儿子而缓和。暑假过后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儿子复原了。
这样的孩子,便是家庭中的“代罪羔羊”。“替罪羊”通常是家庭问题的承担者、“代理人”,而家庭也往往因为这个孩子的问题寻求治疗,使家庭有机会面对真正的问题。可以说,孩子为家庭提供了正面的牺牲、贡献和服务。
孩子这么做是出于家庭动力而非个人选择。家庭系统中的个人有填满处于“真空”状态关系的倾向,孩子,往往是自动满足系统需求及隐含空缺的人选。
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当家庭关系面临危机时,个人会扮演多种角色以适应压力,而失去真正的自我。而脆弱的孩子越是想扮演好角色帮助父母,家庭的不良状况越会持久不变。当孩子因承受不了压力而把自己变成“问题儿童”,则可能唤醒父母反观家庭的文化背景及个人成熟度。
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过去由几个孩子共同承担的期待和压力现在由独生子女一人承担,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及各种身心问题。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良好,则对独生孩子是好的;倘若家庭处在不良婚姻中,独生子会承担所有潜藏的问题。
在健康的家庭中,每个人扮演健康的角色。父母的角色主要是提供示范:如何扮演男人或女人的角色;如何扮演丈夫或太太的角色;如何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如何培养亲密关系;如何做个正常、健康、有价值的人;如何与他人保持适当界线而不做逾越角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