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做着“苛求“的事?(荐书)
(2023-05-12 10:50:04)
标签:
育儿 |
分类: 亲子关系 |
01
以前上学被管,后来工作了还是被管,就连找对象也得父母满意才行!
折腾来折腾去,大家都不满意,导致和父母的关系也拧巴。
很多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做着“苛求“的事,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超越完美》一本中指出,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后果是非常严重。如果孩子感觉父母每时每刻都在身边观察他们,他们每一个行为都被评判,他们走的每一步都会得到反馈,如果他们经常被一些指教和建议狂轰滥炸,常常被告知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那么孩子们最终学到的经验是,世上只存在一种正确的做事方法,在他们身处之地和向往之地中间,只存在一条最短的完美之路。
这条路上不可以有任何偏差,每一步都要是对的。天长日久,孩子们的心里就会出现一个声音,当他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这个声音都会跳出来对他们说:“不能犯错。”就算有一天他们的父母不再围绕于他们身边,这个声音依然会伴随他们一生。
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沙哈尔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他的课程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出版了《幸福的方法》《幸福的方法2》《选择幸福》《幸福超越完美》等畅销作品。
沙哈尔,出生在以色列,十几岁就已经成为以色列最年轻的壁球冠军。这份喜悦仅仅持续了三个小时就荡然无存了,沙哈尔觉得壁球运动不是以色列的主流运动,在以色列获得冠军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为了奔赴世界冠军的梦想,他启程去到了全世界壁球运动的中心-英国。
沙哈尔在《幸福超越完美》一书中,为我们详细地解说了“完美主义“和幸福兼具的可能,给我们指出了获得幸福的最有效办法——“最优主义”。
02
完美主义的三大表现,对失败的恐惧、只关注终点、“全有或全无”的极端思维。
完美主义的核心和最显著的特征是对失败的恐惧。完美主义者受这种恐惧驱使,首先最关心的是怎样避免跌倒、走错路、犯错误、做错事。因为害怕而避开挑战,远离一切有失败风险的事情。
2、只关注终点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达成目标是他们唯一关心的事情。而到达目标的过程(旅途)对他们毫无意义。他们把旅途简单看作一系列不得不清除的障碍,一直在忙碌奔波,下一次晋升、下一次奖励、下一个里程碑……,无法摆脱“达成目标”的思维,感受不到当下的快乐。
3、“全有全无”的极端思维
在完美主义者的世界里,事情只有对与错,好与坏,最坏或最好,失败与成功,这是他们唯一衡量事物的标准。在他们眼中,没有过渡环节,没有偏差,没有复杂的特殊情况。心理学家阿舍·帕赫特说:“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只存在连续统一体上的极端状况,他们无法意识到还有一个中间地带。”
而与完美主义者“拒绝失败”大为不同的是,最优主义者“接受失败”,接纳现实,追求丰富和充实的生活,设定可实现范围内成功的标准。最优主义者会接受和充分利用生命所给予的一切,去创造一种最优的可能性。
03
1、接纳失败
对于最优主义者来说,失败在前进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要想达到目标,恰恰需要经历失败。他们不会把过程看成一条直线,而是会看成不规则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线——通往目标的大方向不变,而沿途要走许多弯路。
只有真实地经历失败,与失败共存,才能学会如何应对失败。
2、悦纳情绪
如果我们往一根堵塞严重的水管里注水,那么,与一根水可以自由流动的水管相比,所需的水压会大大增加;与其相似,如果我们允许痛苦情绪自然、自由地流过我们的身体,压力就会缓解,痛苦情绪最终会回归正常。痛苦情绪得不到疏导和缓解,就会崩溃。
悦纳自我,是我们由完美主义转变成最优主义的第一步。接受自身情绪、接受自己的时刻,以最佳的情绪和心态来迎接改变。选择:心有恐惧却勇敢行动,感到嫉妒却大度待人,接受自己本性并做成正确的回应,痛苦轨迹也会渐渐平复和消失。
3、尊重现实
完美主义的解药,最优的良方,就是接受现实,接受一切现实的原貌,无论失败、情绪,还是成功。
害怕失败,逃避挑战和努力,就失去成长和学习的机会;不接受痛苦的情绪,我们就会深陷其中,不断放大,会有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不接受自己的成功和努力的喜悦,看不到努力过程中的乐趣,那人生就没有意义可言。
扔掉苛求“完美主义”的心态,多想想自己拥有什么,而不是缺少什么。什么都想得到的人,往往陷入焦虑中。
所以,多一点满足,少一点苛求。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