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的人生剧本,不应由原生家庭来定(十点书店)

(2023-04-19 10:42:16)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1、 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小编曾在后台收到过不少朋友的留言,诉说他们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一生: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能活成现在这般知足喜乐的样子,亲戚朋友常常有些讶异,毕竟在他们眼里,我从原生家庭得到的关爱和指导少之又少。”

 

“我被父母送养,寄人篱下,长大后心理疾病很严重,抑郁焦虑,后来更是影响身体,最后真正扛不住的不单是精神折磨,还有身体上的痛苦。”

 

“小时候常怨恨自己的父母,他们为什么这么偏心,只疼哥哥。现在的我,只想远离他们。”

 

常有人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儿时经历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句在父母眼中无关紧要的话,都有可能成为永远扎在我们心中的一根刺。

 

直到长大后,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情绪模式、人生格局等,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我们人生中的种种。

 

2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们总将原生家庭问题与暴力、单亲等极端情况画上等号。

 

但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是具有完整结构的和平家庭,也有可能因为亲情的缺失,对孩子的心灵产生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的压力和生活的艰难,逼着我们不断压榨自己的时间。

 

每个人为自己留出的私人时间已经少之又少,更何况是拨出自己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呢?

 

小编听朋友阿煜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有天阿煜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因为工作上的事,他觉得非常疲惫,还有些不耐烦。

 

一进家门,看到5岁的女儿正靠在门边等他,他皱起眉头:“这都几点了,为什么你还不去睡觉?”

 

女儿看到他,怯生生地问:“爸爸,我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阿煜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爸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女儿问道。

 

阿煜听罢,生气地说:“这与你无关,你这么晚不睡觉,难道就为了问这个问题?”

 

我想知道爸爸一小时赚多少钱,然后用我的压岁钱,买你一小时,和你一起玩,”女儿垂下了头,双手紧攥着自己的衣角,带着哭腔,小声喃喃道,“你已经好久没有陪我了……”

 

父母们努力工作,希望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因为缺乏陪伴和沟通,忽略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亲情,尤其是父爱和母爱的缺席,可能引发孩子的心理失衡,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性格缺陷。

 

这种痛苦,将会相伴一生,成为一个人永远的软肋。

 

但父母们往往忽视这个问题。

 

3 父母的角色, 永远是孩子成长的支持者和陪伴者 

 

英国曾有一项为期几十年的调查,其中记录了不同孩子的成长轨迹,研究人员试图从中找出促成人们走向成功的外在因素。

 

调查前期的数据指明,孩子的成长成就,受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影响,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注定一生平庸;

 

而在调查中后期,情况却发生了逆转:有30%的孩子,最终冲破了家庭环境的限制,成为成功人士。

 

而改变孩子命运的关键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未缺席。

 

正如关系心理学家、绅塾创始人胡慎之说的那样:

 

父母的角色,永远是孩子成长的支持者和陪伴者,没有其他。

 

胡慎之以下文章来源于十点书店 ,作者有话要说的从形形色色的咨询对象身上,总结出原生家庭问题中最简单、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真正意义上的陪伴,不单是表面上的陪着,更是一种心灵的互动。

 

或许柴米油盐让我们脱不开身,但每一句温暖的鼓励,每一个会心的眼神,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前行的力量。

 

4、 父爱不缺席 

 

现下有不少家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选择调整家庭分配:

 

由母亲主内,陪伴孩子;父亲主外,挑起生活重担。

 

许多人觉得,在这样的家庭中,母爱常驻,在外打拼的父亲便不用花费太多心力育儿。

 

其实,父亲给我们的安全感,和母亲的不同,二者无法相互替代。

 

父爱缺失的人,最后会怎样?胡慎之在新书《如果父爱缺席》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展现出最刺痛人们的真相

 

工作上:处不好和领导的关系。

 

情感上:缺乏魅力。女性无法自控地“作”,男性成为“妈宝男”。

 

生活上:做事没主见,遇事习惯性逃避。

 

总之,你会成为一个内心没有力量感的人。

 

他也曾就“如果父爱缺席”话题,与经济学家、人文学者林采宜展开讨论。

 

回望童年与父亲之间的亲密点滴,林采宜不禁感叹:

 

“我能有今天的成就,父亲功不可没,他是我的基石,是我的航空母舰。尽管没有高深道理的指导,但在童年过程中,他给我的,是一种很温暖的爱。”

 

这种爱,是对思维方式和两性关系的启蒙,能够铸成一个人对抗世界的盔甲。

 

她坦言,之所以能成为理性的女人,是因为从小有父亲的陪伴。

 

小时候经常趴在父亲的背上出去玩,然后趴在他的背上睡着回家。

 

相处的时间长了,便能从中感受到父亲的思维高度,这也成就了她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

 

“小时候我记得我妈妈也好,我祖母也好,所有人都说我不好看,长得不好看,那长得不好看以后就意味着不说嫁不出去,至少是会有自卑心,但我从来没有自卑心理。

 

就因为我爸爸跟我讲过一句话:一个女孩子最最重要的是自强自立,你的命运不取决于你嫁给谁,取决于你是谁。

 

林采宜在新书《那些安静的日子》中回忆童年的种种往事时,是这样评价父爱的:

 

“父亲的爱,如一束光,带着殷殷的期待,在那样的光芒里,我只能当个所向披靡的战士,永远坚强,永远独立。”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父爱,让她能自信、从容、笃定地面对人生。

 

说到这里,想必有人会问:我都已经成人了,父爱缺失还能补救吗?

 

对此,林采宜和胡慎之想说:能!

 

“父爱力量源自你心中父亲的形象。改变你对父亲形象的认知,就可以重新联结父爱,不管现实中的父爱还在不在身边。”

 

当然,除了父爱缺席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过于刚愎的母爱也在伤害孩子,现代家庭中,很多母亲有着极强的控制欲,甚至已经成为现代家庭暴力的根源,而她们却不自知。

不是所有的爱都给孩子带来幸福,有一些爱,给他们带来的,是伤害。

 

对于孩子来说,温暖的陪伴,和适当的迁就,比任何亮丽光鲜的衣着都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