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经哀悼的丧失是一种创伤(李楠)

(2023-03-15 10:43:21)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微信收到一条信息,一个一直由爷爷照顾长大孩子,他的爷爷因为突发疾病离开了,事发突然,全家人都陷入哀痛。

 

孩子和爷爷感情很好,家人因为担心孩子无法接受爷爷离开的事实,一直没有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只说爷爷去外地了,打算等一两年后孩子上小学后,家人也从悲伤中渐渐走出来时再告诉他,问我这样可以不可以。

 

能理解提问者的心情,面对亲人突然离世,成年人心里同样承受巨大的悲伤,这个时候实在无力再承受孩子的情绪,但我依然不主张这样做。

 

有一句话叫做:经过了哀悼的丧失是分离,没有经过哀悼的丧失是创伤。

 

失去亲人是一种极大的丧失,哀悼的过程就是让悲伤流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告别。

 

当你经过足够的哀悼之后,这个事件在心理层面是一种完结,完结了就可以继续往前走,而没有完结,形成一个未了情结,就会永远在那里,放的越久,就需要越长的时间来处理。

 

现实是悲伤会被我们划归为负面情绪的那一类,经常是不被允许的,从你不能哭到你不能怂,我们以为压抑起来人就能足够坚强,过了很久以后你会发现你经常悲伤,但是却不知悲从何来。

 

我们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爱他的爷爷突然离开了,再也不出现了,没有人告诉他原因,你可能会说爷爷出差了,爷爷去很远的地方办事情去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渐渐的不那么坚信你给他的答案。

 

孩子的心里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离开我了呢。这个困惑放在心里是会发酵和发展的。可能某天他突然想起和爷爷在一起某个不愉快的瞬间,继而产生一种联想:是不是我不够好所以他离开我了。

 

当没有人告诉他真相时他的潜意识也会自己去找答案,而这个答案很大的可能会指向他不好。孩子内心也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感:爱他的人会突然离开。

 

孩子还会对家里的氛围产生疑问,亲人离去家里肯定会弥漫着一种悲伤的气息,而这种悲伤因为要瞒着某人又不能释放,家庭氛围同时也是压抑的。这些气息都瞒不了孩子,孩子没有问很大的可能是他能感受到但是他无法用语言表达,仿佛家里有一个秘密是不能提的,大家都不开心,不开心的原因是不能说的,这会给孩子形成一种无意识:这个家里的表达是不自由的,是压抑的,是有秘密的。

 

现在不告诉他,以后告诉他也是一种欺骗。这种欺骗虽然是善意的,从成人的意识层面来看,不告诉他是“为他好”,而为他好之下,其实是想避免自己不敢面对的悲伤,这种方式看似利他,实则利己。

 

重要的是孩子并不能理解成人的这种“善意”,他更多的感受到:我是不重要的,我和你们是不平等的,我是可以被欺骗的。而当他在以后知道真相时,中间已经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岁月,至亲离去,自己却不知情,中间那么长的岁月,孩子的心理层面又将如何处理?他不仅要处理亲人失去的悲伤,并且这个悲伤还被时间拉长了,变浓了,还掺杂了其他复杂的情感,处理起来就更困难了。

 

和孩子一起去经历生活中发生的丧失是更好的方式。可以通过一些仪式去告别,也可以通过交流去做告别,更重要的是容纳孩子悲伤的情绪,允许孩子的情绪流淌,其实大人在和孩子做这些的时候同样也是在内心去完成一个告别。

 

除了为逝者举行的仪式,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爷爷的温暖和爱,这可以帮助孩子把一个外在爷爷,以爱为通道内化到孩子的心里,虽然爷爷这个人不在了,但是和爷爷在一起的那些美好的体验都成了一种记忆,住到孩子的心里使得爷爷成为一个温暖的形象成为孩子的内在客体,伴随这个客体的好体验会伴随人一生。

 

用美好的方式告诉孩子,爷爷去了一个美好的地方,他在那里也会一直关爱着我们,而那个地方是每个人都终将要去的地方,让孩子对生和死有一个放松的形象,死是对生最好的教育。当我们不敢和告诉孩子真相的时候,可能是我们把自己内在的脆弱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孩子可能未必如你想的那么脆弱,他的悲伤被很好的对待之后,比成年人走出来的还要快。

 

曾经一位来访,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一家人忙作一团,没有人能顾及她的感受,她虽然经历了父亲的离开但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在那一段时间没有人能顾得上还是孩子的她。

 

父亲的离开是一个深刻的创伤,直到成年后,经历了一次朋友的离开,莫名的她就非常关注,并非常主动的参与朋友离世的全部过程,结束后她对我说:这虽然是一次送朋友离开的过程,但在她心里,仿佛补上了几十年前父亲离开的那一课,和朋友告别的同时,她也在心里和自己的父亲告别。如果这个告别来的早一些,可能父亲在她心中的形象就不再是冰冷的躯体了。

 

人一生中经历大大小小的丧失,小到孩子时一个弄坏弄丢的玩具,一个即将吃到嘴边却掉到地上的雪糕,一段童年的友情,一个深刻的爱人。。。

 

我们经历的丧失非常之多,如果这些丧失都能得以完成哀悼,心中自然少去很多情结,也不至于让痛苦一次次重演。正是对丧失的回避,让我们总是在未来重复着那些丧失的过程,这些重复就是在提醒你,你需要去和那些失去做一次告别。

 

经过哀悼的丧失是分离,分离让我们面对现实走向下一程;未经哀悼的丧失是创伤,创伤会时常通过情绪提醒你来疗愈。

 

放下过去才能拾起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