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一个害怕失败的背后藏着一个受伤的自己(8期徐邓丽—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3-04 14:18:00)
标签:

教育

分类: 雅心原创团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约翰·华生,为了验证外界刺激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他在婴儿身上设计了一系列残酷的实验,让八个多月大的被试者小艾伯特从一开始喜欢毛绒动物,到后来看见毛绒动物就表现得非常痛苦和抗拒,由此他坚定的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像机器一样被训练和塑造。并且说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华生的这一系列育儿理论,曾经风靡一时,成为美国家长养育孩子的一剂良药,40年后,另一位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彻底推翻了华生的理论。因为华生育儿理论的核心,隔绝了情感的连接,严重忽视了孩子内在的情感需要。

 

华生的这些试验,多少也反映出外界的刺激、环境的塑造、家庭的养育模式等,对孩子来说影响深远。

 

如果一个孩子,在TA成长的环境,父母对TA总是百般挑剔、指责、否定。孩子未来的人生会是怎样的走向呢?少数孩子,会在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中取得成绩,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大概率上很多孩子,会在父母的打压否定中蹉跎一生。

 

在我曾经的一次咨询接待中,有一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当她讲到即使自己已经人到中年,父亲每次和她讲话,言语中充斥了各种嘲讽,面对这样的父亲,她不敢做声。她害怕父亲,怕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迎来父亲劈头盖脸的羞辱,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在我爸那里,我简直就是猪狗不如,即使我这么大了,在外面,我只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也没有自信,感觉自己总是低人一等。说这些的时候,她一直在流泪。

 

这个时候,我知道在流泪诉说的并不是那个已经成年的自己,而是那个从小一直不被尊重、不被认可、不被关怀的受伤小孩。

 

那什么是内在受伤小孩呢?

 

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的创始人亚新老师的话来讲:在我们每个人内在,生命从最初原始事件或场景里开始就未被面对和转化的那部分创伤性体验,一直积压和累积着,所形成的那部分精神实体,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受伤小孩。

 

内在受伤小孩的形成,大多来自我们的童年经历。就像参与《今晚我和你》节目的女性听友,在她还不到读小学年纪的时候,就被爸爸送进小学,和一帮比自己大两岁的哥哥姐姐一起学习。父亲对她总是很严格,当她作业不会做,父亲总是责怪她不够努力,有时候父亲情绪控制不住,巴掌就挥过去了,没有意识到她仅仅只是一个小孩。

 

久而久之,她开始认同和内化了父亲对她的期待和要求,觉得是自己还不够努力,是自己不行,甚至开始嫌弃这个连作业有时候都不会写的自己。

 

长大以后,当她工作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自己即将要做不好的时候,她就会选择辞职。

 

她在用逃离的方式逃避她自己内在的害怕和恐惧,她害怕看见那个她觉得很差劲的自己。

 

当新的机会来到她的面前,她的心里直打鼓:我真的行吗?一方面她想要做好,一方面又开始自我怀疑。就如同,她的父亲总是一边期待她能做好,一边指责她不够好一般的矛盾。

 

我们需要穿越父亲投注在她身上的期待和要求,真正去看到内在受伤小孩的如是。

 

如其所是的呈现小小的自己,在当时身边都比她大两岁的哥哥姐姐那里,可能他们学习一样东西需要一天,对她来说需要更久。即使听了学了,可是真正应用起来,就是不如其他同学那样掌握的更好。

 

她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也有很多题目不会做,但并不是因为她比别人笨,只是同样的知识,她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吸收。即使这样,她依然在努力的认真的去跟,去学,并且想要做好,想要满足父亲的期待。

 

对于这样小小的孩子,大家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不是会很喜欢这个尽力在学努力去做的孩子;也会很理解她那么小,还不到读小学的年纪,却要和一帮哥哥姐姐学习一样的内容,就会有很多不会不懂啊;也会心疼这个被父亲责怪甚至粗暴对待的小孩。

 

当她看到这样的自己,她说:我明白了,其实我没有允许自己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我没有给自己时间去摸索,只是用想做好的期待要求自己,评价自己。

 

当我们只是认同了外界对我们的期待,继而用外界的标准来要求和评判自己,我们就会失去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对结果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就如同,我们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因为不熟悉,没有接触过,自然会产生对自己能力和自我的怀疑。

 

可是,不懂就是不懂,不熟悉的领域,就是不熟悉,仅此而已。

 

那么就不能用行业的熟手、能手、高手的标准要求自己,而是自然而然的去把不懂弄懂,不熟悉变成熟悉的这个如是摸索体验过程做好,在摸索中调整,在摸索中成长,在摸索中成熟。

 

摸索体验的过程,会有所谓的受挫,也会有所谓的顺畅,在摸索和体验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切,这是生命发展和丰盛的过程,而非用失败和成功去评判。

 

而当我们开始来接管陪伴自己的任务,看到并懂得内在受伤小孩的由来,允许自己开始去体验从不会到会的如是过程,于是我们就获得了和过往不一样的新鲜体验,不再是由恐惧害怕占据我们的人生,而是信任自己,顺应生命内在的热情和爱贯穿我们在做的每件事上,我们想要的美好人生也一定会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