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见面就吵到母慈女孝,我只做了一件事(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3-02-22 11:02:03)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说起来,我也是被鸡飞狗跳、焦头烂额的亲子关系逼着学习心理学,走上生命成长之路的。女儿上了高中之后,沉迷社团,逃学翘课,成绩下降,无法沟通,开口就怼。感觉她爸和我只是她的取款机、司机、厨师和出气筒,百般讨好还备受嫌弃。

 

为了支持她跳舞给她买了一台CD播放机,她却翻个白眼说:妈妈这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用这个呀?手机连上蓝牙音箱就可以了!被怼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我,只好将这个被拒绝的礼物自己用来听收音机。失眠的夜晚,无意间听到了亚新老师的《今晚我和你》节目,推开了我内心的那扇门。那是2010年底的一个寒夜。

 

12年间,女儿从外高国际部保送到北外,然后去澳洲读研,在澳洲工作一年后回国,在北京漂了一年后,刚刚决定和男友一起回到武汉工作定居。作为只有一个宝贝女儿的父母,可以说是心想事成、天人愿了!我跟爱人说:你发现没有,我们以前总是为孩子做好一切规划,希望她按我们的来,她却偏偏跟你反着来;当我们不再操心,不再安排和控制,我们所期待的和不敢奢望的反而都来了!

 

12年,不仅女儿的学业、事业和爱情都按部就班、顺顺利利、水到渠成,而且我们的亲子关系也越来越顺畅和亲密。从小学起就在博客跟我论战、舌尖嘴利的小刺猬变成了温暖可人的小棉袄,对我总是嫌弃和鄙夷的小钢炮开始表达赞美和感恩。连爱人都说:真没想到啊!从前你们俩水火不容见面就吵,现在居然母慈女孝,亲热的不得了!他在我们同学聚会时都忍不住夸我,引得那帮跟孩子不对付的男女同学都跟我取经,我说其实我就做了一件事——变小。

 

何为变小呢?

 

首先是年龄上变小。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家国如此,个人亦如此,忘记自己的过去就是对曾经的自己的背叛,孩子就是曾经的我们自己,越是背叛自己就越是容易和孩子产生冲突对立。

 

让孩子懂父母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说的是体验的重要性,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一定要自己尝一尝。可是身为成年人的父母们却总是抱持着这样的妄念,做着注定难以实现的美梦。我们所经历的孩子还尚未经历,而孩子所走的路我们都曾经走过。过往的体验和感受才是为人父母的最大财富,是我们去懂得孩子连接孩子靠近孩子的最佳路径和桥梁,可惜我们却把自己的所谓人生经验作为高高在上去教导孩子的底气。

 

当我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一次次在内在回到过往的时光里去聆听陪伴自己的内在受伤小孩,那个被催促着喊爸爸的紧张惶恐的自己,那个在乡下想念妈妈、回到城里又想念家家的蒙着被子哭泣的自己,那个上课画画被数学老师当众羞辱的自己,那个被同学孤立、集体不投票给她不能入团的自己,那个和哥哥吵闹吵了爸爸的瞌睡被吼了一顿的自己,那个体育不及格失去奖学金的自己,那个失恋以酒浇愁的自己……

 

我沿路回去看望那一个个被我遗忘在过往时光里的自己,我便知道我为什么总是让孩子烦躁,让孩子嫌弃,让孩子鄙夷,那也都是曾经的我啊!当妈妈不懂我的需要自以为是为我好,我多少次烦躁地对妈妈大吼;妈妈越是讨好甚至谄媚地跟我套近乎,我越是讨厌和嫌弃;我从小到大最讨厌数学,爸爸妈妈还在那儿商量银行有多好,要将我安排去银行,我是多么地鄙夷他们的虚荣和实际……

 

当我越来越靠近和懂得过往的自己,在和孩子互动和沟通时,我就越是能看到和懂得她的感受和需要。我说的年龄上变小并不是刻意变成小孩的腔调和神态,而是内在跟小时候和青春期的自己连接上了,越来越懂得当年的自己了,于是我反而越来越稳定地以一个成年人的父母样子去聆听和懂得孩子;我内在有了一个稳定而空性的容器去主动容纳和抱持她的种种情绪,而不是让自己的内在小孩跑出来去跟孩子互动,火上浇油踩了她的情绪地雷再被动地当她的情绪出口还倍感无辜和委屈。

 

这个第一个变小,通过看望和陪伴自己的内在受伤小孩,去懂得和连接到现在的孩子。其实也是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初级班的重要内容——“人的一体化”的体验。

 

第二个变小是让自己的自我变小。

 

这里说的自我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呈现出来的贴着父母标签的红尘自己。人一旦当了父母,存在感顿时爆棚,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父亲就更不用说,个个都俨然成了圣斗士和超人。不管活成什么鬼样子,只要当了父母就当仁不让以孩子的教练、导师、督学、法官、领导甚至是上帝自居,似乎控制、管理、教导是父母对孩子的天赋权利,辈高一等压死人。总之父母们在孩子面前都无比的大,在亲子关系里就只有一个大大的我,孩子却是消失不见的。亲子关系顾名思义是父亲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没有了孩子,何谈亲子关系?

 

至今我还记得2011年10月,在第二期中级班复训时我自告奋勇去陪伴团队年龄最大的同学谢妈妈的情景。谢妈妈说她掏心掏肺地对儿子儿媳好,总是把他们的冰箱塞得满满的,过年过节做一桌子好吃的叫他们回家吃饭,但是儿媳总是躲着她,甚至招呼都不愿意跟她打。我马上就无比同情地凑上前去抚摸谢妈妈的手,试图安慰她。亚新老师严厉地打断了我,说:你的跟随呢?你听到了什么?

 

我听到了什么?我就觉得谢妈妈好啊!好却没得好报啊!

 

这是你的觉得,是你的东西,你听到对方说了什么?

 

对方说了什么?我在那一刻发现这就是我在沟通中的固有模式,亲子关系中更是如此,孩子一开口我就情不自禁地做反应,第一时间就打断孩子,给出自以为是的东西,然后孩子就烦躁,我就委屈。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说,马不停蹄地做,却从不安安静静去听。

 

于是从2011年10月开始,我就坚持每晚8点准点在武汉雅心的大群里投入分享和陪伴的练习,一字一句的复述对方的内容,跟随对方的节奏,开始领悟“专注聆听同理”的真意。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的心和爱到不了孩子那里去,因为我没有“忠实原著”,全是自以为是的剪裁、分析、评判和迫不及待的建议和指导;我终于看到一直以来我在孩子面前呈现的是一个多么无知自大狂妄放任的难堪又糟糕的自己,我每天都在跟她演示怎么“怼”人,她自然习得了“怼”的表达方式,她不过是跟随我照见我的一面镜子;我终于能够不第一时间对“怼”做反应,而是听到孩子“怼”的内容,也懂得了她背后的情绪感受和期待需要。

 

于是,在和她的互动中,我越来越多地听,我开始做一面光滑的镜子来呈现她的如是,有一个稳定的内在容器来容纳她的情绪;在听全、听准、听深、听懂并全然接受的基础上,再来回应她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越来越多地用如是的内容回应和充满心意情爱的情感回应来取代习惯性的评判回应、高高在上的指导回应,也不再直接针对她的表面言行去做满足讨好或者拒绝对抗的行为反应。

 

比如当我每晚八点都要准时上线陪伴,女儿会一边捏着我的胳膊一边嗔怪地说:哼!妈妈,你难道不该好好陪陪你的宝贝女儿吗?我会笑着看着她说:呀!吃醋了呀!有点小无聊,想要我陪你说话是吧?别生气别生气!九点半之后的时间都归你哈!她会故作生气地转身说:哼!就要生气,不理你了!我说:别急着走啊!亲一下再走嘛!她会回头给我一个飞吻,开心地回房间做她自己的事情。

 

非常神奇的是,当把我自己的东西放下,越来越谦卑,那个之前怎么用力也走不近的女儿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我的面前;当我不再高高在上、指指点点,以孩子的人生导师自居,孩子反而对我越来越尊重、越来越亲近、越来越平和;当我不再将女儿作为证明自己人生成功的作品,专注于自己的生命成长,女儿反而远远超出了我曾经那一点点小小的期待,我不敢奢望的都成了现实。

 

经过这十二年的生命陪伴的练习,我可以自信而笃定地说,不管女儿陪伴左右还是远在天涯,不管这人世是岁月静好还是沧桑变化,我都是她身边不惊不怖不畏的生命陪伴者。我用了十二年还会在余生继续做一件事,就是让自己变小,“变小”其实一场从闭目塞听无知无畏的“小我”到清明慈悲空性的“无我”的修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