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生命中的重大丧失,心理学告诉你如何自然疗愈(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2023-01-09 15:03:07)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1

 

最近,一个“百岁老人戒指卡手不愿摘”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

 

新闻中的老人年过百岁,戒指卡手但她不愿意摘。

 

原来,戒指是80岁时老伴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她佩戴21年从未离身。

 

这个戒指承载着她对去世老伴的牵挂,所以她迟迟不愿摘下。

 

如今,戒指卡手严重影响到了血液流通,家人只好请来了消防员将戒指剪下。

 

看到这个故事,网友们纷纷被老奶奶的感情打动:

 

戴了21年的牵挂。

 

那是她对爱人的念想。

 

是念想,是回忆,是老人宁愿痛身也不愿意放弃的美好。

 

奶奶,这份感情是剪不断的。

 

做成项链好好保存也是可以的。

 

代表了一辈子的爱恋,换个方式继续吧

 

2

 

一枚小小的戒指,不仅代表着这位百岁老人的爱情,也代表着她对已故爱人的思念。

 

当生活中那个重要的人离去,活着的人仍会在心里对他们产生无尽的思念。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在妻子艾琳去世前,陪伴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妻子去世后,他感觉很麻木,仿佛失去了知觉。

 

几个星期后,他路过一家商店,看到一件漂亮的连衣裙,他想“艾琳穿上一定很美。”

 

脑海中浮现出这个念头时,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她,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

 

原来,接受重要的人离开,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美国心理学家库伯勒·罗斯提出了哀伤的五阶段论:面对丧失时,人们往往需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一、 拒绝

 

在这个阶段,丧亲者刚刚得知亲人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消息,内心感到震惊和麻木,会在心理上拒绝接受现实。

 

二、愤怒

 

在这个阶段,丧亲者会变得愤怒,责怪自己或他人当初没有做得更好,从而产生自责、内疚、后悔等心理。

 

三、讨价还价

 

在这个阶段,丧亲者希望通过做些什么,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企图通过和自己、医生、他人讨价还价,来换回已失去的亲人。

 

四、抑郁

 

当愤怒和讨价还价都不能改变亲人死亡的事实时,丧亲者会变得绝望、退缩、抑郁。

 

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至少6个月以上)并持续加重。

 

五、接受

 

在这个阶段,丧亲者已经能够接受亲人去世的事实,并妥善处理内心的哀伤。

 

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能够接受现实,坦然面对逝者的遗物,并恢复日常生活功能。

 

能够适应没有逝者存在的生活,对周围的人、事、物恢复兴趣。

 

能够坦然地与他人重新建立亲密而有意义的关系。

 

3

 

如果失去了重要他人,因此而感到悲伤、痛苦,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宣泄内心的哀伤,该怎么办呢?

 

首先,丧亲者需要意识到这一点:虽然自己失去了重要他人,但关系不会失去。

 

重要他人对自己的爱并不会消失,还会伴随着自己的生命继续延续下去,传递给子孙后代。

 

当你这样想时,便不会再感到孤单,因为对方的爱一直都在陪伴着你。

 

其次,丧亲者可以想一想,假如自己的亲人还活着,他希望你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活?

 

想必他一定不希望你整日悲痛欲绝、以泪洗面,而是希望你能平安、健康、快乐,好好地活下去。

 

这样,你将更有勇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再者,丧亲者可以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获得身边人的关爱和理解。

 

比如,你可以向其他亲人、朋友讲一讲自己和已故亲人之间的故事,倾诉内心的悲伤,他们会为你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

 

最后,丧亲者可以采用书写或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去表达内心的哀思。

 

比如,可以在特殊的节日里做一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清明节去扫墓、中元节去祭祖等。

 

如果内心感到哀伤,可以为对方写一封不会寄出去的信,然后把它撕毁或焚烧掉。

 

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采用空椅子等心理技术释放自己内心的悲伤。

 

4

 

写在最后

 

失去一个重要的人是一件令人感到悲伤的事情。

 

但是,死亡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结束和爱的消亡。

 

只要我们仍能记得对方,他们就只是换了种形式陪伴我们而已。

 

带着对方的爱好好活下去,爱就会一直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