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利用孩子?(胡慎之)

(2022-12-26 16:22:42)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01

 

父母为什么用孩子满足自恋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父母因为自己的内在价值不高,会在无意识中用孩子来提高自我价值。

 

一句话,就能够反映出很多父母的心理。

 

当身边的人对某位妈妈说:“你的孩子长得真好,很像你哦!”这句话究竟是在夸奖孩子,还是夸奖大人呢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只是结果就不是那样有趣了。

 

假如这位妈妈对这样的夸奖并不是很在意,那是孩子的幸福。而假如这位妈妈自己内心中太缺乏肯定,太需要被别人认同了,就会因为这个夸奖而自我感觉良好,那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开始成为满足妈妈自恋心理的工具

 

所以,会不会把孩子当作满足自恋心理的工具,取决于妈妈的内心。

 

一个成年人对别人夸奖感觉良好,本来很正常,但把自己的价值与外在评价联系起来了,则是自我功能缺失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的成年人没有自我,哪怕他/她已经50岁了。一个缺乏自我或自我不稳定的妈妈,绝对不可能养育出一个有自我、独立并自由的孩子

 

在小豆子满8个月的时候,去了医院测试一次智力评估。在测试的过程中,豆子把它当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但是豆妈特别担心测试的结果。

 

后来,豆子的测试评分是中等,没有达到豆妈的理想分数,因此豆妈有一点点的小失望

 

其实,豆妈是爱豆子的,但这样的爱里有爱自己的成分,把因和别人比较而产生的挫折感、失落转移到豆子身

 

之后当豆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时候,自然会对豆子有愧疚了。可爱的豆子才不管这些,他没有能力体会豆妈内心的感受。他一笑受之,他很宽容。

 

豆妈的经历和体会,可以反映出很多妈妈的普遍心理。幸好,豆妈是一个学习型的妈妈,懂得自我觉察和反省。

 

02

 

当妈妈利用孩子满足自恋

 

她和孩子会失去什么

 

有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变成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广告商利用这句话鞭策妈妈们掏腰包为孩子买课程,买学习用品,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

 

我们得承认,这些商人是很懂得心理学的,尤其琢磨透了那些内在价值感不高的妈妈们的心理。

 

她们一看到别的孩子3岁会背诵唐诗、说英语,而自己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能力,就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孩子威逼利诱,希望让孩子为自己挣面子。

 

然后可以给自己一个光环“我是完美的妈妈”,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不管孩子是否为此失去了童年应该有的欢乐时光。

 

在这样的时候,妈妈们赔进去的是金钱、时间和精力,是孩子原本可以无忧欢笑的童年时光。

 

有些父母还会利用孩子对自己的爱,剥夺孩子的利益。

 

很多妈妈说:孩子在3岁以内很乖,过了3岁开始就让父母头疼;甚至有些妈妈说,孩子10个月内都很好,过了10个月,却总是会惹自己发火。她们这样说的同时又很自责,认为自己不是好妈妈。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觉得好笑。不知这些妈妈可曾意识到,当她们抱怨孩子变“坏”时,孩子并没有变“坏”,只不过是不再顺从她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而已

 

孩子的这些“反叛行为”之所以让她们恼火,就是因为她们在无意识中把孩子当成工具,希望这个工具能满足自己想当“完美妈妈”的愿望

 

一旦这个工具不能满足她们的这个愿望,就觉得自己做错了,由于害怕犯错,所以通过指责和训斥孩子,把错误栽到孩子头上,自己继续在内心中充当“完美妈妈”。

 

我曾经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因为故意打碎碗而被妈妈打了耳光,孩子流着鼻血哀求:妈妈,我再也不敢了。与其说这样的妈妈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已。

 

而妈妈愤怒是因为发现孩子不在自己的控制中,不按照自己的期待表现,失控感让她感觉很无力,因此要用武力再一次把控制权拿回来。

 

这样做会给那个3岁的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如果经常遭遇这样的对待,他就会成为一个充满愤怒的讨好型的孩子。

 

尊重孩子这一个体,当然,尽管现在这个个体还很弱。他需要你的保护、支持、陪伴,然后慢慢长大,他总是会长大的,很多人会说“他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甚至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03

 

好妈妈要学会自我觉察

 

在我的新书里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案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总是很容易在无意识中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自恋,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似乎也不在意孩子。

 

怎样才能做到不利用孩子满足自恋?

 

答案是尊重。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这句话好像是空洞的大道理,是老生常谈,实则不然。所谓尊重,是把对方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有自己的目的和生命历程,孩子也是这样的,他并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和我们一样,都是生命路上的运动员,我们没权利去做他的裁判,更无须用他的行为来为自己的人生加分。

 

在我国,历来有“母凭子贵”的传统,妈妈们的价值仿佛体现在子女身上,所以,很多妈妈都在用孩子满足自己的自恋心理

 

当代的中国妈妈,虽然大多是职业女性,有自己的追求,但由于她们的妈妈在她们小时候,常常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过她们,所以她们很容易把自己的妈妈的想法和做法复制过来,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至于全职妈妈,因为生活的重心就是老公和孩子,所以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妈妈自恋的结果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快乐和成就,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工具,一直与孩子一体。如此,这个孩子不管将来如何有创造力或取得了多么傲人的成绩,一切都归功于他的妈妈。

 

例如,很多富二代特别痛苦的原因就是他们永远是某某的孩子,他没有自己,没有自己的快乐和成就,他们更在乎是否能让自己的父母满意。

 

到后来他们做一切事情的行为动机都是要让别人满意,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习惯于取悦和讨好其他人,同时对他人有怨言。

 

亲爱的妈妈们:

 

你们自恋吗?

 

有想过用你的孩子满足自己与人攀比的愿望吗?

 

在你满足这样的愿望的时候,你在抵抗内心什么样的挫折呢?

 

你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没别人“好”而自责吗?

 

你会怀疑自己不是好妈妈吗?

 

你会想过做一个“完美的妈妈”吗?

 

因此,请时刻觉察自己。当你对孩子心怀不满的时候,先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不要让孩子成为满足自己或推卸责任的工具,要勇于承认自己内心的无力,懂得把自己和孩子分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