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爱孩子(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原创团)
(2022-12-04 20:50:29)
标签:
育儿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这世界上,大概最不受到怀疑、得到最多歌颂的爱就是母爱了。从“慈母手中线”到“烛光里的妈妈”,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文字何止是汗牛充栋?于是我们似乎被集体催眠了,母亲们也当仁不让就觉得自己是最爱孩子的人,甚至没有之一。身为人母,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果真如此吗?
我的答案是并非如此。母亲不过是一种身份和标签,即便这个身份和标签来自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我们也不过是比孩子的父亲和其他人提前和多出十个月和胎儿一体共存的时光。这是造物给予母亲格外的恩赐,使得母亲跟孩子有天然的连接。但这也只是为人母的优势,绝非特权;只是女性的生物本能,并不代表爱的高低多寡。
完全不受质疑的结论很容易成为无形的规条和枷锁,母亲产生某种心理优势的同时,对母爱的过度拔高也对母亲形成了道德绑架,母亲们会理所当然觉得自己不仅本来是而且应该是最爱孩子的人。殊不知,繁衍本身只是生物的天性而已,并没有那么伟大。母爱和父爱还有世间所有的爱本质都是一样的,爱是最美好的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所倾注的喜欢、关心、呵护、慈悲、疼惜、尊重、接纳、允许、包容、信任、祝福等内在感受的深情表达。
爱,既是名词,是内在涌动的诸多美好感情;也是动词,这种感情需要借助爱的行动去和爱的对象进行表达和连接。爱既是一种温暖、明亮、澄澈、灵动的能量,也是这种能量的流动状态。
从爱的存在来说,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是没错的。每个母亲内心里都充盈着对孩子这个生命饱满的爱。但是从爱的表达和流动来看,薄爱、错爱甚至爱无能的母亲不在少数。大量的爱搁浅禁锢在生命的最底层,无法流动,无力给出,这是亲子关系中最大的遗憾和悲哀。这种遗憾和悲哀充斥人间,每天都制造着大大小小的悲剧。
坚持收听《今晚我和你》节目多年,最近两年参与节目的小嘉宾越来越多,每一次都听得人心情沉重。比如最近这一期节目的小嘉宾还不到十一岁,却已经辍学三年了。
孩子离开学校的那一刻之前,已经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每一件都是堵在孩子走进学校大门的一块巨石和尖刀,大门堵死了,孩子就辍学了。搬开任何一块石头和尖刀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随着孩子离开学校的时间越长,巨石和尖刀也在不断变大……所谓积重难返是也。
越是难,越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能力去懂得陪伴支持孩子。可是,往往就是因为父母缺乏这样的能力孩子才会走到辍学这一步。于是就卡在这里,越来越难。而且还有很多的孩子已经在辍学的边缘,每天都踩着尖刀背着巨石在坚持,只是父母们看不见,还闭着眼睛在鸡娃……唉!禁不住叹息。
已经积重难返,父母还让这么小的孩子自己来参加节目,向亚新老师求助,更让我看不到枯木逢春的迹象。因为父母还将这么小的孩子推在前面,还没有放下“孩子好了我就好了”的妄想。
昨天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老公,说想离婚又担心影响到孩子,说自己多么多么心疼孩子。我说,你既然这么爱孩子,一心想为孩子好,为了孩子可以赴汤蹈火,而且也知道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为什么就不能遵循规律去行动,去面对和改善你们的夫妻关系呢?
她说:面对夫妻关系对我比赴汤蹈火还难。
参加这期节目的小嘉宾的妈妈,也是我的同学和朋友,前天又来跟我吐槽孩子说:孩子要学画画,报了班,前两周是没醒,这一周是还没睡觉,问去不去画画,说去,但就是不动,看样子是不会去的。我感觉她是彻底摆烂的样子。
我说:你还要继续说孩子、盯着孩子到什么时候呢?你还在奢望你不改变,但是孩子跟一个不改变的你在一起却会自己改变吗?
她说:可是我就是动不起来呀!
还有一个同学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生命成长团队的群邮件里抱怨一直在外工作的老公失业回家之后是多么令自己和孩子失望,脾气暴躁,动则打骂孩子;曾经深情呼唤爸爸回家的孩子现在却盼着爸爸早点离开。真是令人无比唏嘘!
我在她的邮件跟帖:作为武汉雅心的同学,我们至少在理论层面、意识层面都知道并认可: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亲子关系是第二位的,要想孩子好,首先自己得好,要想亲子关系好,首先夫妻关系得好。
如果真的认可以上观点,那么作为一个觉得自己爱孩子爱得无以复加、远远胜过不靠谱的老公的妈妈,就该想想自己为了孩子应该怎么做。心理学说,谁痛苦谁改变。我想说,谁爱谁改变。
真的爱,真的心疼,就真的行动。为了孩子不是可以赴汤蹈火吗?就算那个“狗屁老公”十恶不赦,就算这个自己挑的男人是汤是火,不是爱孩子吗?不是只要对孩子好怎样都可以吗?那就主动去赴汤蹈火啊!去靠近那个男人啊!
逻辑上就是这样。那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如果我们做不到真正对孩子好的去爱孩子爸爸,去温暖自己的男人,我们可以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借口,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承认男人那里也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借口?
如果我们接受我们的做不到,那么我们是不是对等接受男人也做不到一个理想的不暴躁不动粗的爸爸?
毕竟,大家都是红尘中人,都是凡夫俗子!并不是男人就必须是英雄!就像也并非只要是女人就一定做得来娇妻和柔母。
是的,有爱不一定会爱,爱是需要能力和学习的。关系是一面镜子,糟糕的关系映照出来的首先是糟糕的我们自己。改变只能经由我们自己才能发生,如果我们真的是关系里最长的那一块板子,我们不会如此抓狂和外抓。越是外抓厉害的人,越是关系里的短板,是最需要提升和成长的人。
父母是上游,孩子是下游;父母是大的,孩子是小的;父母是树,孩子是树上的果实;孩子都自带使命而来,会成为孩子自己的样子,但是孩子的生命种子需要父母给出跟种子相匹配的空间、土壤、阳光、空气、温度、水分、营养等形成的能量场,才能顺利发芽,蓬勃生长。
如果我们提供不了孩子成长需要的这些心理和精神营养和能量,还反过来需要孩子来做我们的情绪垃圾桶,为我们提供生命支撑,用他们的好让我们好过,我们好意思说自己爱孩子吗?
承认吧!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爱孩子。这是我们自己呈现出来的事实,无关评判指责、是非对错。并不因为我们作为孩子来到世间的通道就自带光环,身为母亲,我们需要尽早看清自己在关系中呈现出来的真实样子——在爱孩子这件事上我们并不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反而很糟;继续改变和提升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孩子和其他人。
当我们能够承认自己的真实起点,看到和认领属于我们自己的种种恐惧和害怕,然后去面对和转化,不再出于恐惧焦虑去跟孩子互动,就是孩子和关系都好起来的开始。
如此,我们至少开始清醒和清明,让对孩子的爱成为我们勇敢面对自己和成长自己的动力,当内在的块垒消融,痛苦转化,冰封在最底层的爱才会解冻和流动起来,去连接滋养我们深爱的孩子。
而且,这一份看到和承认,可以让我们减少自以为是的保护和控制,不再成为死死护住孩子的“金钟罩”,让孩子跟生命中更多的人连接,受到更多不同的爱的滋养。因为即便你是一个一百分的母亲,你也只能给出你的一百分,替代不了那个哪怕是负数的父亲。你给出天高,你就给不了地厚!
母亲们,让我们首先做一个知道天高地厚的母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