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上越老越“作”的父母怎么办?(meiyayibu——meiya)

标签:
情感 |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近几年我在咨询中,遇到不少像《都挺好》里面苏大强那样“作”的父母,。
有50多岁,听闻二胎政策放开,想要掏出全部积蓄,找人代孕生儿子的老人。彼时,他自己的女儿已经30多岁,在大城市里还房贷,拼事业,养一个小孩都显得吃力,一想到老父亲要给自己生个弟弟,真是又气又怕。
有做了一个手术之后,从此痴迷购买昂贵保健品,天天吃着咸菜都要买动辄上千上万的保健品的老人。子女怎么劝,怎么发科普文章看都不听,但是推销保健品的骗子的话却奉为圭臬。于是,老人的身边常年围着一群骗子,自己的退休金,孩子给的孝顺钱全都落入骗子的口袋。
有60岁,搞起轰轰烈烈的婚外黄昏恋的老人。在自己家里闹离婚不够,还跑到对方家里闹离婚,结果被对方子女打了一顿住院,还不消停,出院后继续搞婚外情,被别人拒绝之后还闹自杀,把伴侣和子女搞得身心崩溃,没脸做人。
有退休后,一心想发横财,借各种贷款做生意,但根本没有做生意的能力,最终欠下上百万贷款,伴侣、孩子日日努力打工还债,自己却还要吃香喝辣的老人。还有被医生诊断为“中风高危人群”还天天不要命地喝白酒的老人以及参加了一个法会之后,把家里所有积蓄,甚至家电都要捐给寺庙的老人……
为什么这些父母年轻的时候大多正常、靠谱,老了之后,却开始作天作地,情商智商也都不在线了,搞得子女焦头烂额?
原因很复杂。
1、老了之后,没了工作,有了大把自由和时间,但也失去了把一个人固定住的那个套子,那个框架。如果老人生活内容稀薄,平常就是吃饭,做家务,看电视,人就会很闲,人一闲就容易搞事情。
2、自我价值感缺失,安全感不足。很多老人老了之后,退休之后,会感觉自己不中用了,没有自我价值,没有安全感,尤其是那些退休之前还是领导干部的老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失落感会驱使他们通过“作”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3、内心空虚寂寞,需要通过“作”求关注,求关爱。很多人老了之后,就很希望子女能时时陪伴在自己身边,生活上,情感上都照顾自己。可是,现实是现在年轻人很忙,工作、生活压力很大,无法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关爱老人。
4、年轻时个性被压抑得太厉害,年老开始释放和爆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的老人年轻时生活压力很大,过得很苦,或者外在有人压制,比如领导、伴侣,像苏大强,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一旦那个外在的压力不存在了,就会大力反弹,之前所有被压抑的个性都会释放出来,尤其是人性丑陋的一面,如自私、固执、暴躁等等都展露无疑。
5、社会上专门骗老人的骗子实在太多,手段又实在厉害,让人防不胜防。比如《都挺好》里的小蔡阿姨,天天陪着你,给你做好吃的,又给你念你写的诗歌,还一个劲夸你,对你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换做其他孤寡老人也容易上当。
6、衰老和死亡会激发一个人内心极大的焦虑和恐惧。
这一点我想重点谈一谈,衰老和死亡焦虑和恐惧会让一个人疯狂,也会让一个人失去正常的认知和判断。面对衰老和死亡时,其实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心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有个“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他把人的一生分八个阶段,他认为在每一个阶段中,个体都有一项心理社会任务要完成,直面每一项任务都会产生冲突,且伴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结果。
如果冲突解决了,一种积极的品质就根植于个体内部,然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八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叫“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指的是孩子出生第一年,如果父母对他有比较好的照料,给他好的回应,满足他的需要,他就能发展出对世界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第八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自我整合对失望”,也有人翻译为“自我调整对绝望”,这个阶段从六十岁持续到生命结束。
在这个阶段由于衰老,老人的体力、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当一个老人回首过去(整合过去)时,他觉得自己对社会有贡献,对过往的生活总体上感到充实和幸福,对自己有认可,他就会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和死亡,不畏惧死亡。
相反,如果回首过去,他感到生活中有许多挫折、不顺、遗憾,很多重要目标没有达到,他对自己对人生是会感到不满,就容易有失望甚至绝望感,他会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但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去改写自己的人生了。因此,当他面对死亡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恐惧。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会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欧文·亚龙在《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一书中写道:“你越觉得没有自我实现,没有经历过充实的人生,你所体验到的死亡焦虑也就越大。”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那些像苏大强一样作天作地的老人是非常可怜和可悲的,一生庸碌、无能,老了还要承受内心死亡焦虑和恐惧的折磨,把自己把身边的人都拖入泥潭。
如果你家里有越老越作的父母怎么办?
1、试着去理解和包容老人。每个人都会老,作为儿女,我们首先要理解包容父母的“作”,除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外,还要尽自己所能地满足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多花一点时间陪伴他们,关爱他们。
2、放下对老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老人的正常需要。有的孤寡老人想要谈黄昏恋,想要找个伴,或者去按摩院找小姐按摩,健身房找小鲜肉健身,本是正常的生理心理需要,子女却觉得老人为老不尊,“你都这么老了,还在搞这些”。其实错的是子女,做子女的应该要尊重老人,不要把老人正常的需要贴上“作”的标签。
3、鼓励老人尝试和探索新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老年生活的新方向新寄托,重新获得个人的价值感。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摩西奶奶从77岁开始作画,80岁在纽约举办画展引起轰动,100岁的时候,纽约州将她生日那天命名成"Grandma Moses Day”。
中国“最帅的大爷”王顺德50岁健身,57岁创造了活雕塑这种艺术形式,65岁开始进军影视圈,70岁开始练习腹肌,78岁骑摩托,79岁走上T台秀一炮而红,目前80多岁依然还在努力工作。
他们的故事向人们证明,老了也可以拥有梦想,老了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4、给出有原则有界限的爱。子女理解归理解,但作为老人不能倚老卖老,衰老不是一个人胡作非为的通行证。苏大强越来越作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三个子女无底线的满足他,出了事情,总为他买单和擦屁股,让他丧失了责任感。子女面对作的老人,要坚持自己的界限和原则,不能一味妥协和纵容,比如老人欠的债务,让他自己慢慢还,或者大家一起还,而不是由子女独自承担。
子女要让作的老人明白,子女是子女,父母是父母,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负责。他不能为了满足自己而过度损害家庭其他成员的利益。
5、如果老人心理有问题,有条件的子女也可以为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带老人来做咨询。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我们全社会都要开始重视起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6、过好你自己的人生,接受父母也有他自己的命运。如果你已经做了你可以做的一切,老人却依然如故,继续作,你因为他们而身心俱疲,我建议你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照顾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命运,尊重父母的选择,也尊重父母命运。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而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外面看到老人,只会将他们归为两类,一类是“等我老了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另一类是“等我老了可千万不能像他一样”。
那些作天作地的老人,我把他们归为后者,提醒我要活出自己,活出更充实的人生。
一个人想优雅的老去从来都不容易,它有很严苛的条件,一得有点钱,二得身体不要太糟,三得有直面衰老和死亡的勇气与智慧。
直面衰老和死亡恐惧不容易,因为它考验的是一个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只有那些年轻的时候努力去创造自己所热爱人生的人,当死亡来临,才能坦然、从容地赴死。
所以,朋友们,如果你不想自己老了作,老了怕死怕得要命,被死亡焦虑折磨而去折磨自己的子女和家人,那现在就问问自己:“你现在可以做点什么让一年之后、或是五年之后,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再对那些新累积的遗憾产生同样的绝望?换句话说,你可以找到某种活下去的方法让自己不再有新的遗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