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成熟分离的关键反而是日常丰沛的爱的连接(亚新老师)
(2022-11-23 15:24:37)
标签:
育儿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一、八个分离阶段
谈到分离,出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的这句话,被广为传播: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西尔维亚克莱尔博士把亲子之爱的本质点明了,亲子之爱的本质是分离,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贪婪地把孩子据为己有不松手,不要总是把孩子死死抓在自己手里,要为分离早做准备。
于是很多父母开始格外关注和孩子的分离问题,恨不得跟孩子的分离越早越好,殊不知分离的事情也不能违背规律的刻意为之,否则后患无穷:
1、分离不是刻意的隔离
不要因为觉得分离越早越好,就在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时期0---8岁,就开始刻意和孩子保持距离,不让孩子亲近自己和另一半,还美其名曰为了分离早做准备。
2、分离不是有意的冷漠
不要因为自己觉得分离很重要,就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需求故意不满足,甚至将延迟满足当成冷漠孩子的挡箭牌。
3、分离不是偷懒的撒手
养孩子格外的辛苦,父母常常不堪重负,有些父母也要觉察会不会借助分离的功课,借此偷懒,撒手不管孩子,对孩子的心情不关注,对孩子的需要不在意,能撒手就撒手,可分离真不是借机偷懒撒手不管。
分离的事情,不要紧张,也不会要忽略,因为分离的路贯穿一生。
网上有人将一生的分离分为了八个阶段
01第一次分离:10个月,身体分离
02第二次分离:1岁多,怀抱分离
03第三次分离:2岁,断奶分离
04第四次分离:3岁,环境分离(入园分床)
05第五次分离:13岁,心理分离
06第六次分离:18岁,精神分离
07第七次分离:结婚,家庭分离
08第八次分离:圆满,生死分离
每个人大概率都会经历以上八个阶段的分离,其实每一次分离都不容易,但也预示着生命不断地成熟,走向生命的下一个阶段。
昨晚《今晚我和你》节目的参与者说到的孩子两个重要的分离期:一个是幼儿园的三年,分离的痛苦贯穿了整整三年;一个是孩子上初中,也经历了分离痛苦期,但是短短半年却完成了成熟分离。
很多家庭正在经历昨晚参与者经历的第一个痛苦期,也羡慕她正幸福着的第二个成熟分离期。
可能很多父母也很好奇:
为什么在整整三年的幼儿园时期她和孩子一直没完成分离,而在初中入学半年左右就顺利解决了整个老大难的问题呢?
顺着我的文字,我们一一将谜团解开。
二,从依恋类型看分离焦虑的因
为什么有的分离焦虑期那么漫长而且难以处理?怎么做到成熟分离呢?这大概是很多父母和家庭非常关心的问题。
八个分离阶段都是重点阶段,但篇幅所限,今天就结合昨晚参与者朋友分享的案例,围绕三岁左右的重大分离期来说。
分离焦虑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分离性焦虑。主要是指与熟悉的人分离,比如小孩和自己的父母和养育者的分离带来的分离性的身心焦虑反应。
二是适应性焦虑。与陌生的环境适应。比如入园的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教室和幼儿园环境,从家里只有那几个人来到不同年龄段孩子扎堆的幼儿园,从一个非常适应的家庭环境来到了非常陌生的生活学习休息的环境,由此带来的身心焦虑反应。
事实上,不仅仅是婴幼儿,任何成人从熟悉的家和城市离开,来到完全陌生的单位和城市乡镇学习和生活工作,都会经历分离焦虑期。
所以分离焦虑是指即婴幼儿或者青少年乃至成人,在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依恋连接后,或者非常熟悉一个地方,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难过等各种情绪,于是心理体验和外在言行上出现各种不适应的表现。
比如拿孩子来说,婴幼儿常常是哭闹不止,各种的抗拒和讨价还价乃至退缩不去,每次上学就像上坟,家长心里烦躁不堪,痛苦不已。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顺利适应,有的孩子却哭闹三年?
如同昨晚参与者说道她的儿子---幼儿园三年整个时期的每天,几乎是每天早上都是哭着进幼儿园的!
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是不适应分离造成的,所以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去做好分离,想尽办法让孩子去适应分离,网络上还有很多专家都有不少的办法,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我看来,那些办法只是在事情层面上的应对,实际上分离焦虑的隐患早就埋下了,只是在婴幼儿入园和分床睡觉等具体事情上的爆发或者集中体现而已。
换句话说分离焦虑的因早就在日常种下,孩子到了和父母分离的阶段,分离焦虑痛苦的果就会冒出来。
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历史上关于婴幼儿的依恋关系实验来说。
因为在我看来整个依恋关系的实验,其实也是关于分离焦虑的实验,更是解决分离焦虑的实验,其中蕴含的因果关系和解决办法都在整个实验里面,清清楚楚呈现出来了,可惜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依恋的角度,而没有看到分离焦虑和解决办法也在其中呈现得明明白白。
提出依恋这个词的是约翰鲍尔比,而进行依恋类型实验的是他的学生艾斯沃斯,真是名师出高徒。
实验过程是怎样的呢?
心理学研究人员邀请了数对母亲和婴儿到实验室,这些婴儿的年龄大概是出生6到18个月,如果是没有母亲,则由主要养育人(多数是父亲)代替。在实验室里,有一个玩具王国,房间里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宝宝进入实验室后,可以自由的探险,同时还有十几位工作人员在场。
刚开始,母亲在门口看着宝宝,宝宝看到众多玩具,就开始爬来爬去,抓起这个玩具,又捡起另一个玩具,十分好奇。宝宝一时转动眼睛,想要探索各种新奇好玩的玩具,另一方面又时不时转过头来观察妈妈,看还在不在附近,而在附近的母亲或者养育者和工作人员就在旁边聊天。
当宝宝玩玩具入迷的时候,研究人员示意母亲暂时离开房间。于是,母亲们听从了安排,悄悄地出去了,而工作人员就会来到婴幼儿旁边。
于是艾斯沃斯和她的研究人员发现,婴儿们对于母亲的离开,短暂的分离后表现出对母亲依恋的状况,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当宝宝发现母亲离开房间时,迅速爬到门口,找寻妈妈。宝宝一边哭着叫妈妈,另一边拼命地敲门,试图让妈妈回来。此时,研究人员尝试拿起好玩的玩具,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可是,情绪失控的宝宝不吃这套,反而把玩具都扔在研究人员脸上。
随后,妈妈迅速回到了现场,宝宝一见到妈妈,就飞快地爬向她,并且伸出小手索要拥抱。母亲抱着哭泣的婴儿,给予安慰,婴儿紧紧地抱着母亲,边哭边稳定自己的情绪,直到慢慢停止了哭泣。当宝宝感到安全之后恢复了平静,又重新开始探索新奇好玩的玩具,饶有兴致的投入到玩具王国中去。
这就叫做安全型依恋。
第二种:当宝宝发现妈妈离开房间的时候,宝宝表现的比第一种更加紧张、焦虑,反应更加抓狂。不同的是,当妈妈回到现场的时候,宝宝并没有能在妈妈的拥抱抚摸和安慰下迅速平静下来,宝宝在很长的时间内,始终表现得害怕、焦虑,并且不敢轻易地从妈妈的怀里下来,对玩具表现地没有兴趣,死抓着妈妈不松开,并且拍打着或者推开妈妈,以责怪其为什么要离开房间。不安全感相当高。
这就做矛盾焦虑型依恋。
第三种:当妈妈离开房间的时候,宝宝表现的无所谓,继续玩玩具;而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宝宝依然表现的不在乎,并没有像第一、第二种宝宝那样,哭泣并索要安慰。
很多爸妈会很开心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么多让人烦恼的情绪反应,没有吵闹,似乎很乖巧很听话很独立,父母们会如释重负,觉得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很省心的孩子。
其实不然,这一类孩子是没有如实反映自己情绪波动能力的,反而是回避了自己内在情绪感受反应的,被称之为回避型依恋。
而第四种依恋关系被称之为混乱型依恋,是艾斯沃斯的学生姆雷-梅恩发现的:
也就是孩子本身并不清楚自己应该要对父母表达哪种依恋形式,当父母在生活中对孩子缺少关爱时,孩子就会产生叛逆感,故意的做出一些和内心想法并不相符的事情,以此来引起父母的重视,孩子对父母的离开所做的反应,常常不可预测,是非常混乱和不确定的。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陌生情景实验,以此来观察孩子的依恋类型。
三,从分离焦虑角度看陌生情景实验
可是大家从分离焦虑的角度看呢?
这又分明就是研究婴幼儿和母亲分离后的焦虑反应实验:
安全型依恋,婴幼儿并非没有分离焦虑,当母亲离开后,婴幼儿也会情绪波动,甚至反应很激烈,言行上会哭闹,甚至反抗工作人员即陌生环境的人员的靠近,依然会反映出焦虑状态,丝毫没有任何懂事安静的表现,这是一个生命体验到了和母亲分离时的害怕紧张和不安,是非常正常的生命反应,所以分离焦虑会在很多孩子那里呈现出来,这反而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然反应,它不是坏事,也不是问题,如果真的分开却没有反应,反而是出了大问题,就像回避型依恋。
关键在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母亲返回后会谋求和母亲的靠近和安慰,会渴望母亲的拥抱和安抚,这同样是孩子非常健康且正常的心理需求,当母亲看懂了且能给出安慰拥抱和爱抚,孩子就慢慢停止哭泣和哭闹,变得平静,继而很快在陌生环境中去愉快玩耍。
于是孩子的分离焦虑在母亲的拥抱,爱的抚慰下,肢体和语言的亲密连接中慢慢消退,平静和愉快又回到孩子那里!
由此可见:
内在的亲密和爱的连接言行,帮助孩子在内在建立了一个安全基地,无论母亲是否离开,只要通过母亲的亲密互动和爱的连接,孩子能连接到内在的安全基地,于是所谓的分离焦虑最终也就能自然平息,可见和孩子建立内在的亲密和爱的连接言行,就是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最好的办法,这一类孩子的反应,对应着父母日常对孩子的情绪非常关注,且能正确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非常能连接孩子,以孩子的需要为焦点跟孩子互动。
反观另外三种状况:
矛盾焦虑型依恋,当母亲离开,孩子的分离焦虑最为明显,情绪反应剧烈,行为上大吵大闹甚至摔东西,抗拒别人靠近,直到妈妈回来,就会一方面渴望母亲靠近,可是当母亲靠近,孩子又会推开母亲,无法真实完整自然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渴望,有的紧紧抱住母亲,再也不允许母亲的离开,恨不得自己和母亲成为一体。
这是因为养育者在和孩子互动中,以养育者为中心,而非关注孩子需要为焦点造成。养育者心情好,对孩子特别好,能关注孩子的需要和情绪;养育者心情不好,对孩子态度不好,言行上会粗暴简单对待孩子,甚至推开孩子,不管不问,沉浸在自己的心理世界里,孩子只是自己心情好坏时外在的一个互动对象,仅此而已。
所以这一类孩子的分离焦虑很难自然面对和处理,因为孩子搞不清楚母亲什么时候会懂得自己,什么时候又翻脸不认人,内在的安全感始终无法建立,于是一旦和母亲分离,内在的不安全感被激活,分离焦虑就会反反复复,这本身就是匹配了母亲时而懂得时而不懂得孩子,时而亲热孩子,时而不亲热孩子,时而靠近孩子,时而远离孩子得日常真实状况。
拿矛盾焦虑型依恋来说,家长做分离动作越多,在孩子看来就是家长在不断把孩子往外推,孩子会更加害怕你的离开,恐惧你的遗弃,父母传递出来的对孩子的不亲密不爱等言行就让孩子处在分离状态时就非常痛苦!
回避型依恋呢?
孩子在父母离开或者返回时,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和反回应,你是你,我是我。
很多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分离焦虑,继而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殊不知其实这是自己和孩子日常互动中,根本不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也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常常感觉不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去触碰和连接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懂得孩子就无从谈起,更多只是理性上和是非对错的互动和教训,而没有情感的流动和滋养,于是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看起来没有问题,实则是受伤很重,对于正常情绪和感受反应,没有反应,是个机器人小孩,反而是出了大问题!
这类家长是没有做关于爱的互动和内在亲密连接的,所以看上去没有分离焦虑,实则是分离麻木,小孩从小受伤很重得呈现,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欺骗。
混乱型依恋:
孩子对于父母的分离不知道该做和反应,时而焦虑,时而平静,时而无所谓,没有规律可言,即时的呈现都是混乱的。
这是因为这类孩子的父母自己情绪反复无常,是好是坏,对于孩子无暇顾及,打骂随性,据调查混乱型依恋是因为很多家长虐待孩子,不仅不能做到爱的互动和亲密连接,反而是伤害性的言行频频出现,或者对孩子习惯性忽略,所以不仅是焦虑问题,而是身心伤害的问题,这个更严重更麻烦。
以上三种依恋关系里,孩子表现出来的分离状况,无论是分裂矛盾,还是隔离回避,还是喜怒无常,都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不懂得,不理解,不支持,焦点也不放在孩子那里,不去懂得孩子,不去理解孩子,不去连接孩子,不去支持孩子,所以孩子在和父母以及亲密关系他人的分离上表现得既让人担心,又让人心惊胆战!
很多历史上的连环杀手也大多出自后面的三种依恋类型,他们对外界人事物没有自然而然地情感联结和感受力,以自我的需要为中心,冷漠对待一切人事物,一旦自己的另一把要分离,杀死对方,永久占有另一半就是他们最常用的处理分离焦虑的手段。
回到昨晚参与者朋友这里,孩子幼儿园三年都是在哭声中度过,很显然她和孩子建立起来的依恋类型更多就是矛盾焦虑型依恋:
她在孩子三岁左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上文中说到的入园焦虑期,她作为母亲情绪波动大,情绪化明显,自己心情好,孩子就在她眼里是天使,孩子一旦表现不好,自己这里就比孩子还稳不住,心情变糟,孩子哭,她也哭,孩子闹,她也烦,两个人可以一起退行到更小的状态中互动!
孩子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和抚慰,也无法稳定体验到母亲的爱和理解,所以孩子在整个幼儿园阶段都是处在分离焦虑的痛苦中,她自己也同样经受着分离痛苦!
四,从分离焦虑角度看父母
所以分离焦虑其实反应着一个生命的依恋阶段时候出现的问题,也反映这亲子关系中的问题!
不是孩子出现问题,是孩子那里出现的问题,反映着依恋关系和亲子关系出现的问题---小小的婴幼儿不可能主导依恋关系类型,也不可能主宰亲子关系的模式和内容,一切都是由养育者本人,陪伴孩子身边的成人主宰着依恋类型和亲子关系。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很明显感觉到我们要说的重点:看起来是孩子那里出现的分离焦虑问题,很多父母就盯着孩子,把孩子当问题,不断去解决,其实真正要关注的时成天在孩子身边不断塑造孩子的那个父母自己,才是真正要关注觉察反省的关键人物。
因为除了上面四种依恋类型看父母,父母对孩子的互动方式和内容决定了孩子陌生情景实验中,面对父母离开时的不同状况,孩子所反映的不过是来呈现无数个日常父母怎么在对待孩子。
有些父母看到这里会以为只要跟孩子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孩子长时间在一起,就可以处理好跟孩子的亲密又分离的重大生命课题。
现实远比那场实验来得更加的诡异和复杂,远非那场实验可以涵盖。
在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十多年的个案处理中,我发现有一类分离之痛,是最需要跟大家分享的----父母因为本身糟糕的夫妻关系,形成和孩子紧密的同盟军现象,达成和孩子共生通体的状态,来完成对另一半的孤立对抗和惩罚,形成了充满毒素的精神子宫,将自己的孩子禁锢在充满毒素的精神子宫里,不让孩子从中分离出来!
这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在培植和孕育的有毒的精神子宫,直到孩子越来越长大,有毒的精神子宫里越来越僵化,毒素越来越多,分离焦虑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共同的大功课。
其实黏连并非亲密,有很多看似父母和孩子的密切相连,反而是很多家庭悲剧的根源。
多年前看美剧《贝茨旅馆》,妈妈诺玛-贝茨和儿子诺曼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展开:仍是少年的诺曼和母亲诺玛·贝茨以及哥哥搬到小镇,买下一家汽车旅馆,开启一段新生活的故事。诺曼和母亲之前似乎存在着不一样的奇怪关系,讲述了诺曼是怎样从一个善良懦弱的青年一步步堕落成嗜血的连环杀人魔的。
诺曼杀死自己的父亲这是他第一次杀人。事后诺曼完全不记得自己的杀人行为,母亲为了保护他,将丈夫之死伪装成意外身亡,并用丈夫的保险金买下了位于白松湾小镇的汽车旅馆,改名为“贝茨旅馆,在一个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新生活在展开的同时,母子之间的黏连也在不断发展,直到诺曼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继而发展出了母亲的人格,杀死了在他看来引诱他的化学老师,案情越来越恐怖,他最终成为了连环杀人犯而不自知。这部剧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展现了一个和儿子没有界限的妈妈,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生活的情感依托,将儿子紧紧捆绑在自己身边,最终母子都没有完成成熟分离,反而是将儿子一步步推向连环杀手的境地,最终母亲诺玛自己也死于儿子之手-----不让孩子健康长大成熟分离的父母,最终也将被子女亲手毁掉!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美好的情感和糟糕的情感,历来都是如此。
现实生活其实也同样的惊心动魄:
孝感的一位女学员,当初为自己的亲子关系而加入武汉雅心人本回归心学,可是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她要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特别是跟妈妈成熟分离的关口。
因为长期父母关系不好,妈妈不自觉总是信赖和依靠着她,她年幼之时无法读懂这其中的亲密关系中的秘密,只是出于本能,去爱妈妈,给妈妈支持,基于妈妈需要的一切,直到她结婚成家,自己的孩子读大学,可是孩子和自己不亲近,她很烦恼,想来解决自己的亲子关系问题,可是最终发现她最需要解决的反而是和妈妈分离的功课---因为她看似结婚,可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自己的重心和焦点总是在妈妈那里,在妈妈和爸爸的关系中,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妈妈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让她翻江倒海,最后到了什么地步呢?妈妈的电话一来,她都吓得不敢接,烦得不想听,可是一次次强迫自己去接,去听,然后带着烦躁和抗拒一次次满足妈妈的要求,这样的自己一直缺位于自己的新生家庭里,一直失位于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内在心知肚明的老公和孩子自然对她满腹牢骚,无法亲近!
这几年她在学习中不断面对自己和母亲,以及和原生家庭之间深深的纠缠,两三年的时间之后,她终于从中走出来,完成了自己和母亲的分离,和父亲的靠近,最终很神奇的就是完成了夫妻关系的归为后,丈夫兴高采烈出去打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工作生活,而她现在正走在自己和女儿之间和解的路上。
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
最关键的变化是她能把妈妈慢慢和自己分开,不再捆绑在一起,然后坚持做自己,依然坚持把爱给妈妈,在她一步步远离妈妈的时候,能让妈妈从分离焦虑中安静下来,自己给不出去爱,或者无法满足妈妈要求的时候,开始真实表达,开始坚持自己忠实于自己的无能为力,这样慢慢学会了将一个爱着妈妈同时又真实的自己给妈妈,妈妈反而也随之安静,不再对她死缠烂打,她也不再无条件满足妈妈,不再做妈妈的妈妈,比如每个月能在工资里安排出一部分钱给妈妈做生活费,去看望妈妈,在妈妈需要的时候去帮忙,在妈妈想找老伴的时候支持她,在自己有事的时候跟妈妈说明,坚决过自己的生活等等。
这种既连接妈妈又能给爱,同时又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点的关系,反而让自己和母亲成功完成了成熟分离,黏连了四十多年的母女关系从此画上了句号,美好的母女关系也瓜熟蒂落了。
再说近一点的个案,昨晚的节目中那位妈妈和儿子。
在儿子在十三岁进入初中之后,又面临着分离焦虑的问题,就是上文八个阶段中的心理分离阶段。
虽然学校是孩子千挑万选中意的学校,虽然孩子刚开始入学阶段处在新鲜期的时候非常开心快乐,虽然孩子军训期间表现非常好,可是一切新鲜过去,回到日常的学习和住宿学校生活的时候,孩子的分离焦虑又出现了:
老师告诉她孩子不吃午餐,而是独自回寝室。
孩子每次回家都比较郁闷,返校也不积极,甚至提出转校,不想再这所学校读下去。
她因为加入了武汉雅心学习了,这些年她也在不断成长自己,面对自己的诸多伤口和痛苦,她从一个情绪波动大,反复无常,自己也痛苦,需要别人托住她的状态,成长为可以稳住自己,给出爱和理解,不断用言行连接孩子的母亲!
于是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她给出了什么不同的应对呢?
第一、真正的沟通:
在孩子不吃午餐的问题上,孩子在她温柔的探寻后告诉她,就是想妈妈想家了,心情不好,胃口也不好。
于是她回应道:我也想你,爸爸也想你,我们在你离开家去住读的日子里,常常想你,比你想象的还要想,因为妈妈知道你的想念是因为爱爸爸妈妈,所以我也想告诉你无论你在不在家,爸妈也在想着你,因为我们都在深爱着你!孩子在妈妈的情感联结下,抱着妈妈放声痛哭!帮助孩子释放出了孩子内心挤压的思念和爱!
她一改讲道理,做规定,和孩子对抗的做法,而是去真正的聆听和懂得孩子的表达,同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孩子的痛苦有人听到了,懂得了,孩子心里的淤积也得到很好的清理,她有能力做真正的沟通后,孩子反而可以带着分离焦虑一次次返校。
第二、行为上的贴心
晚上给孩子送亲手做的佳肴,让在校的孩子也能一饱口福,儿子可以时不时吃到想念的妈妈菜!
约好时间带弟弟和老公去学校看孩子,很好缓解了老大的分离焦虑,更是通过美食的分享,老大在寝室和同学间建立了非常好的同伴关系,同学之间感情深厚,也是老大能在初中入学后一举解决了长达数年的分离焦虑的一大基础。
第三、情感上的连接
每次给孩子准备吃的,用的,都不忘给孩子写一封信放进去,孩子回来告诉她每次想家的时候,就摸摸妈妈的信,再看一看妈妈的信,就会很开心很幸福,心情很快平复下来,该干嘛干嘛。
第四、做好儿子和老公之间情感联结的桥梁。
有段时间儿子和老公因为成绩而互相不对付,她就做老公和儿子之间的翻译,把彼此之间言行背后的心意情爱听懂后,在传递给对方,父子之间很快就能冰释前嫌,感情恢复如初。
做好高质量的陪伴,做好情感上的连接,做好内在亲密关系的建立,日常做好这些,无论是处在分离焦虑期还是将来面临分离焦虑,都不在话下!
第五、父亲要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
父亲代表的果敢,坚定和说一不二,理智和大局观等,都是孩子需要的营养,对于孩子完成分离有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昨晚参与者的孩子,一次因为中午午休出去上厕所,结果被班主任误以为是那几个没有午休不遵守学校规定的孩子,就被老师惩罚,孩子很不服气,跟老师当面硬刚起来,班主任气得把她和老公叫到了学校,老公很仔细听班主任讲述,没有跟老师过多辩解,而是让孩子去车里等着,然后很诚恳表达对老师认真管教孩子的肯定,以及对老师按照规定处理孩子的支持,接着道歉说没有管教好孩子,让班主任消消气,也跟班主任解释孩子这段时间因为被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很严搞得心理压力很大,情绪伤有些稳定,表示带孩子回家好好沟通教育,班主任后来从怒气冲从变为平和放松,回到家老公也跟孩子坦诚沟通了,同理孩子的委屈,也表示孩子的方式需要调整,不能跟老师对着干,父子二人沟通非常顺畅,孩子非常抵触被罚抄的作业,最后都心平气和去完成,帮助孩子很好度过和班主任的对抗难关。
父亲异于母亲的爱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孩子生命种非常独特的力量,父亲力量的出现,总会让孩子更有力量去面对分离焦虑等困难。
第六、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分离:
A、 养宠物的寄养和安葬
有些家庭都养着宠物,包括观赏鱼等,有些宠物死亡,要带着孩子去土葬或者水葬,允许孩子哭泣和表达,自然而然去完成孩子和自己有感情的动植物的分离过程。
B、分享身边人生老病死的事情,带六岁以上的孩子参加葬礼。
在孩子六岁或者八岁之后,刻意带着孩子去参加亲人的葬礼,让孩子自然而然接触生老病死等生命重大事件,孩子见多识广了,对于分离一事,就能淡然处之。
C、跟孩子一起清理旧物断舍离,也保留有价值的旧物。
时不时抽个时间带着孩子来清理房间,孩子选择可以保留下来的,将不需要的,就处理掉,然后带着孩子亲手去处理那些不需要的东西。
D、带孩子送来访的亲友离开。
每次亲朋好友过来玩,都要带着孩子一起接待和投入,客人走,要带着孩子去送别客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喜欢的客人和小朋友,一次次的送别,就是在不断体验分离。
E、班上小朋友转学转校主动带孩子去表达分离和连接。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同班同学中常常有同学转学转校转班,家长主动带着孩子用电话沟通或者当面赠送小礼物的方式去跟同学告别,让孩子熟悉分离,也慢慢领悟和接受分离是人生常态,自然而然接受分离,并且在分离过程里依然保持着内在情感的连接。
F、将自己最喜欢的代表亲密关系的物品带到学校
很多孩子在家里又特别喜欢的玩具或者某个物品,只要不违反小学校的规定,可以带到学校,作为孩子和家庭的连接载体,它们能很好安抚孩子的心情。
通过分离,我们看到了分离只是表象,爱的连接和内在的生命亲密才是本质。
通过分离,我们看到了分离只是表层的结果,深层是生命之爱的规律在运作。
通过分离,我们看到了分离只是亲密关系状态的改变,实质却是生命的成长和爱的成熟。
亲子之爱的本质是分离,但分离本质反而是亲密的连接和爱,只有亲密的连接和爱充足了,分离就会瓜熟蒂落,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