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孩子的内驱力只需要做一件事情(12期学员如烟——武汉雅心主创团)
(2022-11-21 21:31:42)
标签:
育儿 |
分类: 亲子关系 |
很多父母都问我一个问题——怎样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我说,我不知道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但是我知道怎样偷走一个孩子的内驱力,而且很多父母都在做。
为什么这样说呢?
“内驱力”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荣格首先提出的,指的是在和环境交互中,个体自发产生的一种具有驱动效应的自我力量。荣格提出“内驱力”概念,是为了强调集体无意识的力量,他认为这种最原始的、积累了全部历史经验的心理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成为推动生物体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
“内驱力”是否仅仅跟集体无意识相关,我们暂且不去探讨。我很清楚父母们孜孜以求想要培养孩子的所谓内驱力其实是希望孩子有积极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和持续性。更准确地说,是想孩子具备热爱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这种动力使孩子酷爱学习、只爱学习、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状态良好,最关键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父母们所理解和期待的内驱力就好像是一台可以让孩子成为一部长时间、高效率、永不掉线、永远领先的学习机器的优质马达,一旦装上或者启动了就一劳永逸,不管怎么卷,自己的孩子都可以得心应手、傲视群雄。自己只需要用优雅得体的笑容接受其他家长的顶礼膜拜和老师们的笑语夸赞。
说到这里,很多父母大概已经醉了!可惜,这注定是一场无法实现的美梦,我只能残酷地打破各位的幻想。
既然是内在动力,顾名思义一定是存在于主体之内而不是之外,你给一部汽车安装强劲有力、最高功率的马达,这部汽车就具备了自己想要更远更快更强的内在动力了吗?这部马达最终还是需要掌控者去启动和驱使才可以呀!所以父母做再多其实也解决不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问题。
这就要说到跟内在动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诱因,也就是存在于机体外部的外源性驱动力。讲一个故事就很明白:
一群孩子每天中午在一位老人门前嬉闹,老人难以忍受。但是这位老人并没有发脾气驱赶孩子,反而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玩得更开心了。老人又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位老人仅仅三天时间就用区区数美分将孩子为自己玩的内在动力瓦解掉,转化成了“为美分而玩”的外部动力,从享受快乐的主人成了“满足老人”的奴隶。这位老人采用了美分奖励作为诱因,就轻而易举地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多少父母都是这个老人,而且特别享受做这样的操纵者?一边习惯使用各种口头和物质奖惩来控制孩子,一边又抱怨孩子缺乏自觉性,妄图用外在的“胡萝卜加大棒”来培养(实则偷走)孩子的内驱力。
就像一位参加《今晚我和你》节目的六年级小男孩说的,感觉被妈妈当作驴子在对待,而且自己这头各种国际国内大奖等身的“驴子”最多不超过两周,就得让妈妈用鞭子抽一顿。更加要命的是,这位妈妈和内卷严重的外部环境所形成的一整套外部评价体系和奖惩模式已经被这个孩子内化了,所以他也很焦虑,觉得自己如果要是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拿到让自己在选择初中时更加主动、含金量更高、更具有竞争性的一等奖,而不是很多的二等奖、三等奖。但是他就是很难平衡好玩好和学好的关系,总是玩的时候想着学,学的时候又想着玩,所以特别的苦恼。
这位男孩的妈妈跟很多父母一样,在鸡娃的路上持之以恒在做一件事,就是破坏孩子的内驱力。比如跟孩子约定如果他能坚持七个月如何如何就给他一个很大的奖励,如果能考上理想的初中就给他一个更大的惊喜。胡萝卜很具有诱惑力,但是很难吃到口。倒是大棒更容易兑现,比如小区正在改建维修,为了儿子能安心在家上网课妈妈跟物业努力周旋,但是儿子却在家玩手机,于是理所当然要揍一顿。
是的,要破坏和偷走一个孩子的内驱力,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拿出某种诱饵跟孩子谈条件做交易。你如果想要一个孩子失去对学习的热爱和自觉性,你就跟孩子约定——你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名或者多少分,就奖给你什么东西;如果你想要一个孩子觉得做家务是一件苦差事,厌恶劳动,你就跟TA约定——洗一次碗多少钱,扫一次地多少钱,清理好自己的房间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完全失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你就跟TA规定——早上几点必须起床,晚上几点必须睡觉,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业,不能一边写作业一边听音乐,每天玩手机不能超过半个小时。最好还加上,如果你违反了将会承担什么后果。
如果你想彻底毁掉一个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你就一旦发现TA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愿望,你就马上将这个变成诱饵和条件。比如孩子特别想要一个最新款的手机,你就设定一个TA基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你期末考试进入前十名就给你买,或者你一个学期不迟到就给你买。孩子想去迪斯尼玩两天,没问题!只要你每天回家不玩手机,好好做作业。
是的,只要你在哪个方面这样做,你就会让孩子忘记那个方面的初心,你全方位这样做,将“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模式用在和孩子互动的方方面面,你很快就会培养出一个注意力涣散、对一切都失去好奇心、对任何事都只有五分钟热度、做事拖拉、爱讲条件、久而久之郁郁寡欢、生无可恋的一个孩子。于是你就成功地创造出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每个生命本能的自发的想要活出自己成为自己的内在动力,与生俱来,本自具足,不需要也不可能被培养。就像生命种子的力量,桃树的种子注定就要长成桃树,结出桃子,小麦的种子注定就要长成麦苗,结出麦子。这种力量本身需要农夫去培养吗?你可能把桃树的种子培养成更加值钱、更受欢迎的榴莲吗?你能让麦子结出水稻吗?
农夫能做的是认得桃树的种子是桃树,麦子的种子是麦子,在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土壤播种,然后保证它们需要的合适的水分、光照、营养,该施肥的时候施肥,该捉虫的时候捉虫,然后静待结果、收割。有的年份风调雨顺,就喜迎丰收;有的年份洪涝干旱,收成惨淡甚至可能颗粒无收。
不认识蛇的人,才会画蛇添足,添了足的蛇还是蛇吗?不认识孩子这个生命,压根感受不到一个孩子生机勃发想要成为自己的内在动力的父母,才会自以为是、无知自大地妄想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于是,一定会心想事成地创造一个前提,就是首先偷走孩子的内驱力,使得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成长的快乐。就像一个蹩脚的农夫将麦子的种子撒在水里,以为可以种出睡莲;明明种的是柿子,看到人家的桃树已经结桃子了,就无比着急,恨不得去浇开水。
是的,对于内驱力这件事,父母最容易做的就是干扰乃至破坏,就像对一粒种子,除了按照种子的需要和规律去播种耕耘,更容易的是毁了这粒种子。
所以,父母们,对于孩子的内驱力,除了去尊重去信任,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干扰不破坏。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他的自传体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过:活下去的意义永远来自于自己,而不是面包、自由、甚至是信仰。”我们生命中的任何事情包括学习、工作、娱乐的意义都是如此。父母们,请不要继续打着培养的名义去偷走孩子的内驱力,制造越来越多的“空心”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