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夫妻想要亲密,必须要过你我“不同”这一关(亚新老师)
(2022-05-13 14:07:13)
标签:
情感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多年前格雷博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火遍全球,皆因他在书中谈透了男女这两大类别的不同,触发了男女深刻的共鸣---无论是从心理需求还是思维方式等,无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处理亲密关系的角度,男女之间的差别真是火星和金星之间巨大的差别。
这些不同,落实在有烟火气的日子里,出现在两个相爱的人中间,就会演变成夫妻之间的生活变奏曲。
就像昨晚参与者朋友说到和老公之间的关系相处:在带孩子,做家务,休息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夫妻二人对于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处理,是不说,各自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处理。
最终结果如她所说:慢慢的我们像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两个人的关系好像就只剩下孩子他妈和孩子他爸。
因为无法兼容彼此的不同,而导致日常生活鸡飞狗跳,最终伴侣渐行渐远,夫妻反目成仇,也是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差异性,怎么处理彼此的“不同”,是夫妻关系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一:对人感兴趣,而非执着于是非对错。
下班回家,老公看见老婆歪倒在沙发上,没有如往常般洗菜做饭。
你怎么还不做饭?
-----因为到了做饭的点,却没做饭,这句话就是出自是非对错的问话,是对事情和是非对错感兴趣。
今天没在厨房忙碌,没事吧?
-----问话的焦点在人那里,这是对人感兴趣。
试着感受两个不同的问话,一定是有不同的效果,产生不同的互动结果。
前者给人的感觉是批评,后者给人感觉是关心。
在夫妻之间出现的不同,开始有意识关注人,而不仅仅只是事情,那么效果会大不相同。
第二,透过不同,看到人的独特存在。
当我们开始关注人的时候,在表层,任何人的不同是肉眼可见的。
你爱吃辣的,他爱吃甜的;你喜静她爱热闹;你喜欢含蓄处事,她大大咧咧直来直去……
浪漫期时候彼此的不同,是致命的诱惑,你会觉得这世界怎么会有如此独特和你不一样却魅力四射的生命存在?
于是神魂颠倒茶饭不思,可是时间久了,就变味了。
张爱玲有一段原话是这样说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当日复一日只是在表面的不同争斗,红玫瑰就是墙上一抹蚊子血;当你总是在关注人关注生命,红的就永远是你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一个人爱吃辣的,有的天生如此,有的是掌勺人的习惯,有的妈妈爱吃辣,有的是父亲偏爱麻辣,于是你可以通过你的另一半去看到一个家庭。
有的妻子难以理解老公爱喝酒,其实老公酒量也不大,可是老公就爱喝,为此妻子非常不理解他的偏好,夫妻之间争吵多年。
有一天妻子突然发现喝酒的老公话变得多起来,和周围的酒友在一起,天南地北说起来,那种放松,是在家的老公不曾有的,那种和周围人打成一片的自在,是平素中难得一见的,这个时候神采飞扬的老公,跟平日在家里闷闷不怎么说话的老公完全不同的样子!
那一刻妻子才突然明白了,原来老公只是借助于酒打开自己的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只有酒才可以帮助他自己打开,一旦离开酒,这个男人和这个世界敞开的门就关闭了,又回到了沉默寡言的生命状态。
而一个生命,其实是需要和这个世界保持一种通畅自在状态的,否则这个老公活着是多么苦闷啊。
从此之后,妻子就很少在喝酒这件事情上去跟老公纠缠限制和争吵了。
之前在喝酒上面不同的意见,争执多年,机缘巧合之下偶然窥见了老公这个人,不再只是执着于应不应该喝酒等,也不再不断坠入争吵的轮回,轻轻松松就从多年的对抗中走出来了。
第三:如何让去看到人呢?
想起三季人人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
“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
“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三季就是对的啊!
学生执着于是非对错而看不到对方,孔子是知道是非对错但同时也能看到对方的人。
因为头脑固有模式的存在,总是聚焦在是非对错哪里,忽视人的存在。
所以要从聚焦事情到关注人,不仅仅是个焦点的转移,而是整个关系运作模式的改变。
对方的观念和自己相左,不是着急用自己的观念去跟对方论战,也不是拿着自己的道理和对方的道理硬刚,这都只是习惯性反应,这不是看到人的存在模式,这不过是在捍卫者“小我”活着的手段。
当日常不同出现,那么顺着不同,要开始不断意识到自己不做习惯性反应,而是培植自己聚焦生命的能力---即我知道里面有是非对错的部分,但是我绝不止于是非对错,而是跳出是非对错的习惯性反应,开始去关注那个生命,处在不同的道理原则信念感受情绪下的那个生命,同样是鲜活的那个生命。
如是生命大于一切,在关系的层面同样如此。
那个生命和我如此不同,秉承着怎样的生活信念?TA从中获得的安全感乃至愉悦感是怎样的?TA是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让TA坚持着这样的“不同”?在这些不同中对方是如何自在生活着?
于是想着要去了解那些不同,牵连着一个生命那里的发生,背景,经历,想法,信念,情感等,于是不同就会把一个生命带到我们的眼前,于是一个让自己可能产生不舒服乃至对抗的东西,变成了一座桥,连接上彼此两个不同的生命。
然后知道会发生什么吗?
真的了解那个生命,对抗就会消失,你反而会“允许”对方的不同发生。
因为你会深刻理解到那些所有的不同,组成了那个独特的TA自己!这个时候的不同就不会因为有别于自己存在就是错误,乃至需要纠正和改变的存在,而是通过那些不同,你看到了一个有别于自己的独特红尘生命。
这个独特的红尘生命反而像一本书,可以吸引着你不停深入去阅读。
不同,就成了你走向一个生命的桥。
祝福更多的夫妻借助呈现出来的不同,去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生命,不带评判地只是去看到,和连接那个独特的生命,才能穿越不同带来的对抗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