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父母们请做好映照孩子的一面镜子(亚新老师)

(2022-05-13 10:33:53)
标签:

教育

分类: 雅心原创团


昨晚参与者朋友的烦恼,是不是很多职场人士的烦恼?

 

她说:我想聊的是新工作的工作状态以及在此之前找工作的过程。

 

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同事、新的工作内容,我是感到有些压力的。

 

我很想把经理分给我的那部分工作做好,起初我还觉得经理不看重我,把最不起眼最简单的事情交给我做,可是那些事情做起来并不简单,我会因为自己做不好这简单的事情而自责、懊恼、否定自己,也会因此而担心经理不认可我,就更加不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做,我知道我心里想要得到经理的认可和看重。

 

在此之前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难熬的过程,说实话,我很害怕找工作,找工作就意味着被挑选和被比较,要经受很多次的打击,我不得不承认我其实很脆弱,我也是一个极容易因为外界的否定而进行自我否定的人,这种自我否定让人很崩溃,非常难受,自我的存在都被否定了,没有办法客观的看待自己。

 

在这个过程里我深深的感觉到无论我怎么努力,我怎么成长,都达不到这个社会对人择优的标准,我太沮丧,太无力。

 

应聘看起来是个双方选择的问题,似乎很平常,可是应聘带来被比较被淘汰的痛苦和煎熬,很多人都无法避免。

 

为何?

 

因为应聘的过程其实很容易启动我们应聘者本人的评判系统,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总是负面为主,对自己的评判是糟糕的,或者对自己不自信,潜藏的自卑,都会在评判系统启动后激活,任何被比较的场景,都会触发我们很糟糕的痛苦。

 

所以有很多年轻孩子宁愿躲在家,甚至当起啃老族成员,也不愿意去找工作,因为TA们真的不愿意一次次经历自卑被唤醒的痛苦。

 

昨晚参与者说到应聘过程的痛苦,其实就是应聘过程触动了她内在自卑,不如人的自我感。

 

这种不如人的自我感,即使平时披上我还好的外衣,一旦进入职场,在逃不开的比较中,如同她在节目里说到的就会变得很脆弱,紧张焦虑和无力感会挥之不去。

 

即使她最后应聘上,可是她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她把自我感的判断权交给自己的经理,她说:也会担心小事做不好害怕经理不认可我,就更加不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做,我知道我心里想要得到经理的认可和看重。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那么看重领导对自己的认可和看重呢?

 

除了涉及到职场的升迁之外,还跟我们内在的“父母”有关。

 

领导是站在权威人物位置上的人,而最早站在权威人物的是谁?当然是父母,或者行使父母职能的人。

 

对于领导或者权威人士那里特别多的期待和要求,往往是更早更久远就存在,某些领导或者权威人士只是触发我们深层存在多年的渴望的人而已,更远的存在都是来自小时候孩子对于父母的期待。

 

所以在内在情感的运作层面,职场上的亲疏和投射出去的情感、需要和渴望,都是来自我们亲密关系的模板。

 

在节目中对她的回溯也确实可以清晰看到职场上对经理的期待,强烈的需要被经理肯定赞美的需要,其实来自于对妈妈的渴望。

 

不得不承认,透过现在的痛苦总能看到过去的伤。

 

由此我们不得不说年轻的父母,确实带着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伤,没有经过面对转化,又做了父母,于是创伤就会不可遏制的在两代人之间流转。

 

就想昨晚参与者朋友,说到了她的母亲,很显然他的母亲和她之间的互动,是有问题的,但我们一定要越过她的母亲,看向更远的存在,比如她的妈妈的原生家庭,妈妈的爸爸妈妈,爸爸的爸爸妈妈......等原始家族。

 

我们个体这里储存的,无论是父母身份,还是子女身份,任何身份,从家族角度看,都只是家族的一份子,我们既有自己独特的部分,这是不受别人影响的部分,同时我们都来自于家族,必然带有家族的独特性,是深受家族影响的部分。

 

所以,所有所谓好的坏的,我们不必要去让某一个人背锅,特别是当我们这里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常常就成了我们甩锅的最佳人选,可是我们真的需要越过父母看向他们身后的长辈和祖先。

 

如此,我们才能放下受害者角色,同时又能理解父母,更能理解自己。

 

这种更悠远的看到,反而可以拿起自己的责任,去看到从自己这里出发,去做改变的价值和意义,如同父母很糟糕的部分,会遗传很多代,如果没有人觉醒且去改变,而如果有人开始觉醒且改变,那么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而是造福子孙后代很多代一样!

 

我真的不希望只是独立割裂去看到两代人之间发生的东西,而是需要去看到更久远的发生,更整体的真相,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说昨晚参与者父母那里和她的互动。

 

很显然,她的妈妈和她的互动是回避且隔离的,按照依恋关系类型说,就是回避型依恋关系。

 

回避型依恋关系是怎样的特点呢?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里婴儿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当分离后婴儿再见到母亲时,他们会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也就是并没有表现出那么迫切地需要母亲的安抚。

 

这种依恋类型的婴儿长大后似乎更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总体比例的20%。

 

其实我并认同“无依恋婴儿”这种判断,而是这类婴儿更倾向于在第一时间,在最表面表现不出依恋母亲的情绪言行反应。

 

以上是心理学界对婴儿的观察部分,那么母亲这里呢?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也有多种状态: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没耐心聆听孩子的表达,没耐心陪着孩子一起做完整件事情;没耐心去懂孩子的心声,没耐心给孩子温柔平和的回应;

 

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会生孩子的气或怨恨孩子,父母自己的反应是以自己的心情和事情为标准,孩子不过是附属物,是可以被粗暴忽略或者小看的。

 

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反应迟钝:不是不反应,而是反应慢,延迟,或者反应很浅,也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一切并不重视,才导致反应迟钝。

 

对和孩子间的情感连接没有意识,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负面情绪倾倒给孩子,这不是连接,只是把孩子当情绪垃圾桶而已;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比较弱,没有很强的情感关注色彩,母亲与孩子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父母基本不怎么回应婴幼儿的要求,态度较冷漠,孩子会封闭自己,对外充满怀疑,无法信任他人。婴幼儿或者儿童即使害怕也不会向养育者求助或寻找安慰。

 

回避型依恋关系,对于子女的伤害在于:

 

父母对于子女正面的镜映作用非常小,深刻影响孩子自我感和安全感的形成。父母如果对于孩子本身表现出来的美好等无动于衷,孩子无法内化父母对于自己的看法和爱,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和迷惑;父母糟糕的负面评判和情绪化发泄,跟对孩子的言行无动于衷一样,都是带给孩子不安全体验的模式。

 

父母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无动于衷,孩子内在的情感发育就会迟滞,会影响孩子的情感生活;

 

父母对于孩子的日常互动回馈不多,孩子的社会化形成也会延迟,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化成熟度;

 

孩子特别容易产生自我和对世界的怀疑,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感很弱,往往不敢对外打开自己,害怕求助。

 

很多孩子长大后,比如昨晚参与者朋友透过别人或者外界重要他人或者身边人对自己的看重,只是为了得到“我很好”、“我值得”、“我很有价值”的回馈,因为小时候得到的太少,或者都是负面的居多。

 

反过来,如果父母和孩子丰沛的情感互动,刺激孩子丰富的情感发育,及时的日常回应,刺激孩子对于社会以及人际交往,都非常关键。

 

父母正面如是美好的镜映作用,对于孩子稳定自我感和安全感、自信至关重要。

 

所以请父母做好几个方面的日常互动:

 

第一:请父母的内在一定要重视孩子,关注孩子,注意力也放在孩子那里,而不要总是习惯性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这里,特别是当孩子靠近你讲事情,分享心事,情绪出来的时候,请尽快处理手头的事,或者放下手中的活去靠近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忙碌而忽视孩子的存在。

 

第二:耐心温和回应孩子的倾诉或者问答。

 

对于孩子的倾诉或者问答,请父母一定要开始耐心聆听,真的去听孩子说完,说清楚,再温和回应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忙碌而粗暴打断孩子,或者根本不听就简单直接指令孩子。

 

第三:重视跟孩子内在情绪情感的接纳和连接。

 

除了一日三餐,孩子越长大,情感的滋养是非常重大的生命需求,情绪的接纳也是日常非常重大的内容,一旦这方面供给不足,孩子的生命就显得营养不良。

 

可是很多父母总是习惯了物质上的供给,有意无意疏于情感上的连接和互动。

 

同时,当父母或者外界没有给我们如是美好的回馈,长大后的我们需要自己亲自来完成对自己的肯定、赞美、支持、尊重和理解。

 

这个过程,需要将生命关注的焦点从父母那里移到自己这里。

 

用空性慈悲觉察的自己,去看到一路努力用力活着的自己,活好的自己,取代内在对于父母或者领导的评判,慢慢我们对于父母的依赖就减轻很多很多。

 

而这一块,武汉雅心的回溯疗法,内在手上小孩的疗法都是非常棒的陪伴和疗愈的方法。

 

总而言之,稳定美好的自我认知,一方面来自父母老师和身边人对自己的肯定赞美,另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对于自己的认可肯定。

 

天无绝人之路,当外在的路走不过去,那么内在的路等着我们走上去,这就是老天的慈悲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