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揣恐惧,可以让ta做得更好吗?(黄晓楠—十分心理)

(2022-04-26 11:18:06)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每周末,我们家固定的家庭活动是去攀岩,上海的各大岩馆我们差不多都已经很熟悉。我的双胞胎女儿,7岁的如诗如歌也从刚开始的害怕,畏缩,到现在二三十米的墙,一两分钟就能上去,且越来越敢挑战更难的线路。

 

这周六早上大雷雨,孩子们望着窗外的大雨,问:还去吗?

 

我回答:你们说呢?

 

她们很确定地说,当然了。于是我们整理好装备,开开心心往岩馆出发。

 

前一阵都在练习抱石,很久没有来万体馆爬高度,没想到这里现在多了许多小朋友。有些是和父母来的,有些是报了课程,跟着教练学。

 

我正在门口登记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尖利的责骂:

 

“你呆在那儿干什么?!快上去!”

 

回头一看,原来靠近入口处的儿童练习墙上,有一个小男生卡在了半路,下面是他的妈妈,很不满意他的表现,正在发号施令。

 

只看见这个孩子僵在那里,下一个手点距离有点远,他必须用一点技巧,还要深呼吸稍微往上跳一下可能才能够得着。他或许以前没有爬过类似的路线,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的妈妈此时已经十分焦急,不断大声对孩子叫:

 

“不许下来!你要是下来的话你看我不揍你!”

 

声声斥责的愤怒口气,让旁边的人都开始觉得有点浑身发紧。

 

这孩子在妈妈大声的训斥下,好像小腿抖得更厉害了,最终他放弃了继续向上攀爬,让保护绳把自己慢慢降了下来。地面上迎接他的是劈头盖脸责备预言未来式的贬低:

 

“像你这样,永远也爬不上去的。你就是不肯努力!不肯花力气!”

 

孩子耷拉着肩膀,一脸垂头丧气,周围的人都在看这对母子,这男孩子没处躲没处藏,只能把头深深低下去。

 

过了一阵,在另外一处更高的岩壁,我带着女儿练习爬高度。女儿因为攀岩已经有一段时间,所以不怎么畏惧,很快完成了一条线路。这个男孩子在隔壁相邻的线路上,也在练习。我心里暗想:他还愿意练习,真是不错。

 

没想到,同样的状况又出现了,孩子卡在了半道,这次比先前的岩壁更高,他应该是害怕了。并没有教练在下面指导他如何发力,如何调整姿势,如何保持呼吸。只有妈妈,继续高声大喊:“你给我上去!”还是同样的威胁“不上去的话我肯定打你!”。

 

我好想过去告诉这位妈妈,攀岩是要克服恐惧,而她正在做的事情恰恰是让岩壁上挣扎的孩子心中增加恐惧。她无疑把孩子放在了面对两种恐惧的选择题中间:你是怕岩壁高呢,还是怕下来妈妈打?似乎这位妈妈宁可孩子更惧怕自己的掌掴。

 

想起曾经在一次团体治疗上听一位同行分享,说她小时候短跑很厉害,跑得很快。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就是被妈妈追着打,逃跑练出来的。说这话的时候,她已经能淡然处之,可是听的人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惊恐万状拼命奔逃的孩子。

 

用倾注恐惧的方式驱动孩子,使那个本来只有5.9难度系数的线路陡然变得艰难了好多。

 

反观成年人,我们每天也需要面对许多自己内心会觉得害怕的事情,有挑战的事情。用“你如果不如何如何,就如何如何”的方式来自我激励,大概是最没效率的一种激励方式。然而从婚姻关系到企业管理,用恐惧去操纵别人或推动自己的方式,随处可见。

 

我曾在一个创业企业做总裁助理。这位总裁是业界相当有名的人物,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相当成功的一位工程师外加企业家。与他工作不久我就发现,他最大的问题就是脾气欠佳——以至于高管们要来找他谈事,进门总先问我:“今天天气如何?” 言下之意如果里面电闪雷鸣的话,就不来当炮灰了。

 

短期来看,这样的威权管理,似乎让下属都不敢怠慢,战战兢兢地工作。时间一久,却难免出现阳奉阴违,谎报军情不敢让上司知道自己的困难。面对工作项目,明明有兴趣的事情也生出拖延来——一工作就联想到被吼被骂的难过感觉,于是本能的情绪驱使人们逃避和一切恐惧相关的事情。

 

探索起来,我不禁好奇在多大程度上这样的上司令人联想到自己小时候面对的吓人的父母或严厉的老师?不在企业多年,我不敢说今天的企业管理方式大多是如何的,但是至少从我的来访者身上,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工作环境浓浓的恐惧——很多时候他们因为无法下班而迟到,而无法下班的背后常常个爱用恐惧来管理员工的老板,连责骂的口气都如出一辙:像你这样,将来还想升职?做梦吧。

 

似乎所有的害怕,都有着类似的声音,除了“如果不怎样,就会怎样”之外,就是这种预言未来式的。好些经历婚姻失败或恋爱失败的来访者都会一边痛哭一边说:我会一个人孤独老去!再也不会有人爱我了!一边这样吓自己,一边不愿接受现实,慢慢往前迈进。坐在他们对面,治疗师不会挑战这种恐惧,知道只能安慰抚平,但心里其实暗暗明白,过一阵子就会有新的感情出现——不是神机妙算,人世的规律如此。

 

回到岩馆这对母子,其实不止是攀岩,在许多其他事情上,我们都太习惯用威胁去鞭策,用恐惧去激励。我不明白,如此涸泽而渔的方式,为何许多人仍然不断重复。

 

害怕与恐惧种下的,是一种极负面的外部激励方式。外部,是因为动力的来源不是源自内心的向往、想要、需要、喜欢、兴趣;负面,是因为来自外部的动力性质是恐吓、威逼,是如果达不到什么标准,就会导致极糟糕的的结果这样头上悬着达摩克里斯之剑的感觉。

 

人在短期内可以因为害怕而做出超乎能力的表现——这就是杏仁核被激发原始的生存机能时进入了应激状态。但是应激状态不可能长期维持,绝对做不到细水长流、马拉松长袍式的坚持努力。许多孩子在恐惧害怕的应激状态里长期维持,就犹如被逼着用逃生的奔跑速度来进行人生的马拉松。

 

结果只有一个:撂挑子不干(主动点的,选择拖延症,乖孩子,就抑郁了)。

 

写下岩馆里面的这个经历,只想把一段看似常见的情境拆开了、放慢了、捏碎了来思想透彻,提醒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家长,不要在孩子已经害怕的时候用发怒激起他们更多的害怕。不要用这样代价巨大的方式损害孩子原本的内在动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