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最丧”李雪琴:每一个低谷,都藏着翻盘的机会(MISS蔷薇——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04-26 10:08:46)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因为《脱口秀大会》爆红的李雪琴,别具一格地以“天然丧”深得人心。


她发过一条微博:

 

老有人跟我说,你都考上北大了,你层次不一样。哪他妈不一样,北大怎么了?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low逼了吗?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废物了吗?

 

这个自称“985废物”的女人,往台上一站,浑身上下就写满了一个“丧”字,散发着“我只想当一个废物”的气息。

 

连沈腾都说,被她身上那个丧丧的劲儿打动了,特别喜欢她,还邀请她参加《我和我的家乡》首映礼。

 

很多人都认为,她这种真性情的流露,很有人格魅力。

 

但我觉得,可以往深处再看一层:她有一部分魅力,来源于她的智慧,即懂得如何充分转化和利用资源。

 

大家都知道,李雪琴有抑郁症。

 

一个普通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是丧的、无望的、一潭死水,就像走在凛冬中,四周一片荒凉。

 

但是李雪琴,偏偏站在这一片荒凉之中,欣赏起了雪景,还不断琢磨着,如何把这片独特的风景,呈现给外面的世界。

 

所以,她用脱口秀的方式,尽情表达着自己的“丧”,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雪琴把低谷期的抑郁和丧,变成了一种稀有资源,并且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引来了不少“活水”,这是她的厉害之处。

 

而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启发:换一个视角来看待低谷期,未必是坏事。

 

1

 

专注当下

 

低谷期有一个特点:状态低迷、颓废,对世界似乎丧失了大部分兴趣,有些人还会变得自闭.

 

一个朋友,经历了重大的生活变故之后,和从前开朗健谈、积极向上的她判若两人:

 

活得很粗糙,很少化妆和打扮自己,房间也疏于打扫、杂物成堆;

 

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和朋友聚会逛街;

 

放弃了很多爱好,钢琴、烹饪、书法,阳台的花草死了一大片。

 

以弗洛伊德的观点,这些都是受死本能驱使的、一种要摧毁生命秩序的冲动,表现出来就是能量值低、活力下降、兴致索然。

 

但是,她却在沉寂的一年时间里,读了两大箱书,写了近10万字的读书心得,还得到了出版社的出书邀请。

 

回忆起那些日子,她说:

 

“我每天除了昏昏沉沉躺在床上,睡觉、哭泣,就是挣扎着下床,机械地吃东西、工作,其他时间全部在看书写东西。”

 

“失去了做很多事情的动力,只有这一件事,是我拼命想要抓住的、唯一的出口,也只有在这件事里,我感觉自己是活着的。”

 

低谷期的人,由于经历过重创,神经脆弱而敏感,此时自我防御机制开启,潜意识会主动屏蔽多余的通道和信息,只选择和保留少量合适的、安全的,可能也是对自己而言,意义最深刻的方式,保持与世界的联系。

 

而换一个角度:

 

由于欲望少,有限的精力被难得地集中了起来,由于能量弱,失去了幻想和控制未来的力气,由于活力低,作为与死本能的对抗,“黑色生命力”正在积极蓄能,也就是迸发出的强烈求生欲。

 

由此得到的意外礼物便是:能够专注地活在当下。此时的生命更加纯粹,反而是成事的最佳时机.

 

往远处看一点,有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在牢狱之中成就奇书《史记》,有屡遭贬谪的苏轼,在远离庙堂的偏远之处创作出许多千古名作.

 

往近处看一点,李雪琴不也正是在低谷期中,成就了自己的“脱口秀女王”吗?

 

《易经》里有个词语叫“潜龙勿用”,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低谷期或逆境期要学会蛰伏,待时而动。

 

我理解的“蛰伏”,并不是单纯的隐忍,而是利用低谷期的资源,在专注中发展、蓄力。

 

 

2

 

人格整合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说:低谷期是人格整合的最佳时期。

 

第一, 由于与世界交手时被挫伤,迫使人对于自我的认知更加客观、清醒。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友的经历:

 

他本是某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师,不安于“打工人”的身份,辞去高薪工作,开始做短视频内容创业。

 

由于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最多三个月就能赚到第一桶金。

 

可是半年过去了,他的粉丝也才突破800人,收入不到100元。

 

眼见着积蓄快被花光了,他懊恼不已,又急又燥,一时之间患上了轻度抑郁,整个人一蹶不振。

 

又花了半年时间调整,才慢慢从低谷期走出来,重新找了一份工作。

 

他说:我的梦想还在,只是拎得清自己有几斤几两了,打算从副业开始积累经验。

 

这就是一种人格整合的过程:在幻想中膨胀的自恋触碰到现实边界而破灭,使得真实自我的边界更加清晰。

 

第二, 承受震荡之时,人格系统内部的漏洞更易被觉察,因此是发现Bug、解决Bug的最佳时机。

 

比如,上述网友在低谷期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盲目乐观

·完美主义

·自视甚高,很难听取意见

·爱单打独斗,不信任他人

·不擅长借助资源和力量

 

这些隐藏在人格层面的问题,从未如此清晰地暴露出来,看见即疗愈的开始,因此这恰好也成为他逐个击破的机会.

 

第三, 与自我的联结更加紧密。

 

有一位女创业家,由于产后抑郁,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期,她在自己的新书里写道:

 

在人生的很多时刻,如果外在力量都帮不了你时,真正能救你、支撑着你走出一步活棋的,唯有心底那些不一样的气象。

 

这些“气象”,就是底层的信念和价值。

 

比如最近开始因为综艺频频登上热搜的黄奕。

 

她有过两段失败的婚姻,尤其是在与黄毅清的感情中,鸡飞狗跳的婚后生活,狗血奇葩的离婚大戏,曾经一度成为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黄奕的事业也遭受重挫,一度消失在娱乐圈。

 

给予她重生力量的,是去农村支教时遇到的一个三岁男孩,由于车祸失去双腿,也没有母亲疼爱,却依然肯定自己、积极乐观。

 

与其说是黄奕被男孩所鼓舞,不如说是男孩唤醒了她内心沉睡的信念和价值,同频共振的力量,帮助她浴火重生、重振旗鼓。

 

支持着她走过低谷期的,其实是另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个过程,能让自我联结得更紧密。

 

现在,黄奕的事业已然复苏。

 

 

3

 

重建秩序

 

从哲学视角,低谷期还是一个“旧死新生”的过程。

 

还是以黄奕为例。

 

她在沉寂的这段时间,先后经历了两次低谷期。

 

第一次,受感情事件影响,被迫放弃原来热爱的演艺事业,成了一个彻底的“糊咖”。

 

第二次,跨界做起了女商人,但因为对商业认知浅薄、对自己影响力的错误估计,赔完了全部身家。

 

震荡期,原来的轨道、节奏和秩序平衡被突然打破,无序混乱的状态会带来强烈的不适和挣扎。

 

第一次震荡,直接将黄奕从“娱乐艺人”的轨道,震出了公众视野,第二次震荡,则将她好不容易重建的自信、安全感以及秩序感再次击溃。

 

旧有秩序的解体,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我的世界崩塌了”,也象征着旧我的死去,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

 

而低谷期的另一大资源,就是在一片荒凉和死寂之中,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一次低谷,黄奕盘点手边资源,调整轨道和方向,迈出了从“艺人”到“商人”的转型之路。这是一次重大转折,虽然失败了,却开启了自我意象的更替与变革,这是新我的萌芽。

 

第二次低谷,黄奕在更加深刻的内在碰撞和沉淀之中,完成了自我整合,一改往日浮夸高调的作风,带着团队从一家月子会所做起,踏踏实实打磨专业化的服务标准。

 

甚至在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她画好精致妆容,打扮得喜气洋洋,带着红包和福袋,亲自挨个给月子会所的妈妈拜年。

 

这一次,她成功了。

 

从月子会所、早教班,到美容院、蛋糕店,再到MCN公司的上市董事,黄奕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商人。

 

每一次低谷的来临,也许正是提醒:你的内在秩序系统需要迭代更新,才能与世界更好的同频,碰撞出更多火花。

 

而利用低谷期,完成新旧秩序的重建,将重新获得与世界共振的机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出低谷。

 

现在,黄奕焕然一新地重回荧幕,继续拥抱她的演艺梦想了。

 

 

3

 

你为什么错过了“低谷资源”?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我在低谷期,只觉得无穷无尽的压抑和痛苦?

 

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过强的防御,无法敞开自己。

 

小说《夜晚的潜水艇》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今他跌坐在岁月的尽头,沮丧地认识到,这一生非但不是幸福的,甚至也不配称之为不幸,因为整个的一生都用在了战战兢兢地回避着不幸,没有一天不是在提防,在忧虑,在克制,在沉默中庆幸,屈从于恐惧,隐藏着厌恶,躲进毫无意义的劳累中,期盼着不可言说的一切会过去。

 

逃避现实、逃避当下、逃避痛苦,为了逃避这些,便躲进虚无的幻想里:或者沉浸在后悔和遗憾中,或者沉浸在否认和拒绝中,或者沉浸在担忧和焦虑中。

 

无法将自己全然敞开,就会错失当下的馈赠。

 

就像李雪琴,无法对自己的抑郁症敞开,就没有现在的以“丧”服人;

 

就像黄奕,无法对感情事业的双失利敞开,可能很难跨界成功,甚至重归荧幕;

 

就像我的朋友,无法对自己的重创敞开,也就无法获得出书的机会。

 

所以,如果要给低谷期的朋友一个建议,我的是:请先勇敢地接纳和敞开,来自低谷期的馈赠,自会带领你走出低谷。

 

2020年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很“丧”的一年,今天是2020年最后一天,也愿大家能够带着积蓄的力量,打开崭新的、充满希望的2021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