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启齿的性教育,却藏着真正的人格教育(暖妈—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04-01 22:50:03)
分类: 亲子关系


前不久,带10岁男孩进女更衣室的妈妈被骂上热搜。

 

下面的评论可谓是五花八门,甚至一位网友“3岁有性意识”的说法就引发了上千人辩论:

 

·网友1:家长有很大问题,这个年纪就应该跟孩子说“男女有别”。

·网友2:不知道孩子三岁就已有性意识了吗?这样过渡宠溺的家长令人讨厌!

·网友3:三岁有性意识这么夸张!

·网友4:孩子2岁就有性别意识,是做性别教育的好时候……

·网友5:你家孩子早熟吧,7、8岁我还信,别不懂装懂害人了!

· 

……

· 

 

由此可见,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也只是停留在“男女有别”的阶段,再往深就莫衷一是了。

 

不得不承认,“性教育”在中国的普及状况实在是令人堪忧。

 

从古至今,中国人就谈“性”色变,即便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大家也不能坦然谈论这个话题。

 

当然,这也和东方的文化与价值观密不可分,“含蓄内敛”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但是身为父母的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一个孩子想拥有健全的人格,性心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三我”(本我/自我/超我)是随着性心理的发展而逐渐平衡的,即确认了成人后的性别角色,也就完成了人格的发展。

 

那么,孩子的性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呢?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人的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俄狄浦斯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2岁开始)。

 

这个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

 

而性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第三个特定关键期——俄狄浦斯期(也叫“性器期”),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表现为玩弄和展示生殖器。

 

在该阶段,每个孩子都将会面临贯穿他一生的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

 

当我们了解了这个情结是如何构建孩子心理结构的,我们对孩子的性教育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01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由弗洛伊德提出,它源自一个希腊英雄“弑父娶母”的神话故事。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后来知道真相,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

 

这个俄狄浦斯情结,其实只是一个隐喻,指的是幼儿期对母亲的全方位占有欲。

 

这种欲望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包括嫉妒自己的父亲。同时,又会感觉到强大的父亲会惩罚自己的恐惧。

 

这种恐惧被称为“阉割焦虑”。

 

可以简单理解为,俄狄浦斯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由“两人关系”(孩子与母亲)变成“三角关系”(孩子与父母)的过程。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因为“俄狄浦斯三角”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三角,而是内心关系中的三角。

 

即便是单亲的孩子或者是孤儿,他们在内心里面都有对父母的认知和想象,哪怕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在现实中都是缺位的。

 

而这里的父母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父母,他可能是养育者,也可能是与抚养者关系密切的亲属朋友等。

 

其实内心的三角关系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了,在成人世界里它也不断在上演。

 

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人就喜欢和比自己大很多的人结婚,其实潜意识里可能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怪。成年人会做乱伦的梦,这也是潜意识里俄狄浦斯情结被不良压抑的结果。

 

俄狄浦斯情结还可以泛化到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去。

 

这个“母亲”也具有了象征意义——你想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

 

比如错失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没有考上好学校的失落,表白被拒,势在必得的竞标落败等。

 

“父亲”则象征着嫉妒的对象或竞争对手,比如你的情敌或者顶头上司。

 

可以这么说,我们所有生活和人际关系当中的冲突以及如何解决冲突,都来自于我们内心这个最基本的三角模型。

 

其中,阉割恐惧模式所应对的应激刺激,基本代表了个体面对挫折时的抗压能力。

 

02

 

俄狄浦斯情结的重大意义

 

1、完成了心理上的性别身份认同

 

孩子从这一时期从心理上确认了自己是男是女,并通过对父母的理想化衍生出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就是男孩和女孩成年后注定要成为的男性或女性类型,比如男人是“直男”还是“娘娘腔”,女人是“女神”还是“女汉子”。

 

2、召唤出了“超我”

 

超我其实就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他代表着道德禁忌和法律,使我们称其为“人”。

 

恰当的超我是温和而有力的,起到阻止、限制和禁忌的作用。如果超我过于严苛或者过分弱化,都会导致恐惧和焦虑。

 

3、促成分离与独立

 

拉康认为,父亲是俄狄浦斯式悲剧的主角。因为只有借助父亲之力,才能促成孩子与母亲的分离,继而让孩子逐渐走向独立。

 

这也是孩子生命中第一次从内心深处超越和摆脱父母。

 

综上,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始于对父母的性化,终于对父母的去性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对父母理想化的过程,即内摄了父母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并由此升华出一种更深厚的情感——母子/父子之情。 

 

再经过一段平静的潜伏期(6-11岁)后,继而将爱慕之情转向其他异性取而代之,孩子便由此进入了青春期(12岁开始)。

 

03

孩子在“俄狄浦斯期”的表现

 

相信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偷穿妈妈的高跟鞋,玩过家家的时候扮演布娃娃的妈妈......

 

而男孩则会理直气壮的高喊“长大后我要和妈妈结婚!”等等,这都是俄狄浦斯期的典型表现。

 

我的女儿恰恰正处在俄狄浦斯期(6岁达到顶峰),我这里分享一下她近来的日常便可知一二。

 

·8岁的表哥问她“恋爱”是什么,她能讲得头头是道;

·会和我探讨对异性“喜欢或不喜欢”的话题;

·热衷于玩角色互换的游戏,我当孩子,她当妈妈;

·变得非常黏爸爸,每晚都搬来爸爸的枕头要求爸爸睡在她身边;

 

终于有一天,女儿竟然对我说:“妈妈,我要和爸爸结婚!”(俄狄浦斯情结的大门)

 

孩子有了这些表现,父母都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正常表现。

 

而作为大人,我们的反应就是顺其自然,既不尴尬,也不排斥,像谈论天气一样坦然。

 

比如:

 

·当她和哥哥讲女生屁股流血(月经)的事情,被我给打断了,我低声说:“嘘!这是女生之间的小秘密”。女儿连忙捂嘴不说话了。

·女儿问我:“如果我喜欢一个男孩,他不喜欢我怎么办?”我笃定回答:“那只能说明这个男孩太没眼光了!”女儿“咯咯咯咯咯”地笑了。

·当女儿表示以后不想生小孩,养只小猫小狗就好,我:“随便你,你的人生你说了算!”女儿得意的快要飞起来。

 

当女儿无意间看到电视里的亲热镜头时,我从来不紧张或者刻意换台,当女儿跟我说:“妈妈,他们在亲亲”,我会告诉她拥抱和亲吻只是相爱的大人表达感情的方式。

 

能被父母这样温和对待的孩子,会很高兴地进入俄狄浦斯期,在这个时期也不会产生阉割焦虑,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快乐。

 

而有不少父母都不太能恰当扮演俄狄浦斯自体客体,因为自己可能都没有理解这些。

 

他们可能对以上问题羞于启齿甚至是叱责孩子,从而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羞耻和焦虑,结果孩子一生都有可能被困在这个情绪泥沼里面痛苦挣扎。

 

我们现在回过头看看那个被带进女更衣室的男孩,如果心大的妈妈经常将他置于这种被过度刺激的情境中,可能会过早激起他性欲的快乐体验,这种快乐对孩子不成熟的自我来说是过度且无法容纳的,就变成了痛苦的创伤印刻在孩子的无意识当中。

 

这就是童年阴影啊!

 

04

 

父母的应对之策

 

谈到这里,很多父母会问,既然这个时期这么重要,那该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呢?

 

科胡特给出了我们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解决之道,即:“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这句话乍看之下很难理解,其实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反过来打个问号,即:

 

什么是“有敌意的坚决”?

 

遇到问题,父母只会简单粗暴的叱责打击,或者是在精神上压制和孤立,以大人的姿态命令孩子绝对服从。

 

那什么是“含诱惑的深情”呢?

 

你乖乖听我的话,我才爱你,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你讨好我,我才满足你。“诱惑”就是有条件的爱,目的是为了控制。

 

好了,现在理解这句话是不是就简单了?“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的意思就是:

 

遇事要表明态度,立规矩,讲界限,但是不能以权威压制,而是温和的与孩子沟通;爱他就是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去深爱,也就是无条件的爱。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典型的反面教材。

 

大家是否还记得,之前董洁和儿子嘴对嘴亲吻的“结婚照”曾引发全网热议,而从他们日常相处中也可看到亲子关系的错位。作为父母本该容纳孩子的情绪,结果妈妈找儿子求安慰,儿子充当了老公的角色。

 

孩子从小生活在如此“诱惑的深情”下,所受到的创伤可想而知。

 

作为父母,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

 

对于3-4岁左右的幼童:

 

·如果发现孩子偶尔玩弄自己的性器官,那只是出于好奇,我们无需干涉,尤其不能大呼小叫,粗暴制止;

·如果孩子经常这样做,那有可能孩子是在缓解情绪上的焦虑,这时候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不是平时对他关注不够;

 

当孩子对身体部位感兴趣的时候,可以用主题绘本加以引导。

 

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

 

·不要让异性父母给孩子洗澡;

·孩子主动提出性问题时,孩子问什么答什么,掌握分寸,既不回避,也不主动深入;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夫妻在孩子面前不要过分表现亲密,和孩子之间也要亲密有度;

·教给孩子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即男女有别,不能进异性的卫生间和更衣室、进门之前一定要敲门;

·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

· 

……

 

就像《魔法岁月》一书中说的:

 

“性教育的目的是:

 

教孩子实现自己的性别角色,让他为自己身为男孩或女孩感到恰当的满意;

 

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必须足够亲密、有力,以确保孩子将来有可能拥有自己的爱情生活,但这种情感联结也不能过于强烈以至于吞噬一切,以免妨碍孩子成年后的爱情和婚姻。

 

这让我想起儿时的一个动画片——《非凡的公主希瑞》,希瑞公主在变身时会高喊:“请赐予我力量吧!”

 

那个赐予孩子成长的力量之神,就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孩子经由我们出生,最后终将超越我们成为自己的主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