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子关系 |
焦虑的妈妈,很多时候是因为将自己的需求强加给了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为了孩子好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付出和选择,其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没有这样一份认识,父母很容易陷入到控制孩子的漩涡。
我在咨询中接待过一些妈妈,她们在养育孩子上非常焦虑。
有位妈妈带孩子出门总是时刻盯着孩子不能放松,非常紧张,生怕孩子会受伤,所以他不让孩子做很多的事情。孩子想走一个斜坡,害怕孩子摔倒不让走;孩子想摸摸小猫小狗的头,害怕有细菌,害怕他被小猫小狗咬伤,不让摸;孩子想踩地上的一小滩水,害怕感冒,不让踩……
我问这位妈妈:“如果孩子受伤了,你会怎样?”
她答:“我会很自责,很难受,很心疼孩子。”
“嗯,我理解,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安全,不受伤,你自责是怪自己没有把孩子带好,是吗?”我问。
她答:“是的,是我带他的时候,没有看好他,所以他才受伤的”。
我又问:“那你没有把孩子带好,意味着什么呢?”
她思考了一下答:“意味着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由此我们深入讨论了很多问题:
好妈妈的标准是不是只有这一条——不让孩子受一点伤?
如果孩子在妈妈的照看下摔了一跤,是否就真的意味着她不是一个好妈妈?哪怕她很爱这个孩子,每天都用心照料着孩子的饮食起居,哄孩子睡觉,陪孩子玩,只是孩子在妈妈的照看下摔了一跤,她就不是好妈妈吗?
妈妈能否百分百保证孩子不受一点伤?
她认为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如果别人觉得她不是一个好妈妈会怎样?
通过这些讨论,她看到自己很害怕无法成为一个好妈妈,就像她的母亲一样,也害怕别人对她的评价和看法是“不是一个好妈妈”。“保护好孩子不受一点伤,做一个好妈妈”是她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因为她的这个需要,她时刻紧张地盯着孩子玩耍,不让孩子做任何有危险的事情,孩子受到妈妈情绪和行为影响,也变得胆小紧张,害怕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害怕站在高一点的台阶上,害怕小猫小狗……
她以为的对孩子好的保护行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这自己的需要太强烈了以至于她看不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相比“保护好孩子不受一点伤,做一个好妈妈”的需要,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放松的,鼓励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的,哪怕受一点伤也不会太担心的妈妈”。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如果没有觉察:“这是我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很容易将自己的需要强加给孩子,让亲子关系陷入困境,甚至让孩子因此而丧命。
在小说《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是家中老二,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她是父母最爱的孩子。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移民的第二代,从小生长在美国,却处处受排挤,因为当时处在美国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种族歧视还未消解,黄皮肤的华人在人群中总是显得与众不同,十分醒目。
她的母亲玛丽琳是个漂亮自然又平凡的白人女孩,但充满梦想和野心,从小就在物理和化学等男性主导的学科上表现优秀,她渴望成为一名女医生。但后来因为大四时怀孕中断了医生梦,成为家庭主妇。
他们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爸爸希望她能够融入人群,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和喜欢的人,总是关注她在学校里的交友情况,给她买一些交友指南。
妈妈则希望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不是像自己一样,于是每天紧盯着女儿的功课,逼着她学这学那,送她一堆科学著作,她都十六岁了,还要检查她的作业。
第一次她物理考试不合格,妈妈一晚上一直在念叨,“你怎么能考不及格”“等你长大了怎么办”“你觉得找个男人结婚就可以了吗?”
还把那张不及格的试卷钉在了厨房的门上,早餐时在女儿耳边大声读每一个物理概念。
最后少女莉迪亚不堪长期承受的重压,溺水自杀而亡,全家人悲痛不已。
作者虚构了这个家庭故事看起来有些极端,但艺术来源于现实,它真切的反映了很多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现实:很多父母将自身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而看不到孩子自身真实的存在。
有的妈妈想找一个经济条件好的对象,自己没做到,就逼着女儿一定要嫁给有钱人;有的爸爸想当军官,没有实现,就强迫孩子当军官;还有很多爸妈有名校情结,自己考不上北大清华,就一定要自己家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
婉婉的妈妈总是逼着她考公务员,她考了两年都没考上,妈妈还让她继续考,孩子激烈反抗,老母亲却觉得“自己这么做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妈妈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女孩子有个稳定的工作,生活有保障。
这是因为婉婉的妈妈经历过下岗,然后自己开早餐店,做了几年,生意不好做关门了,后来学了缝纫,现在开了一家小小的缝纫店,靠修拉链,剪裤脚谋生。
可是,工作稳定是她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孩子的渴望,她逼着孩子考公务员就是将自己的需要强加在孩子身上了。
还有很多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小孩”的需要。
育儿即育己,为人父母即修行
父母借着育儿的过程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是件很糟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作为父母亦然,最糟糕的父母是:以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为借口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却完全不自知。就像很多父母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控制孩子,其实在满足自己,却完全不自知。
这种不自知的后果是对孩子对父母都是一种伤害:孩子承受了过大的压力,父母也觉得自己付出和牺牲很多,“我为了你如何如何,你却不回报和感恩”。
父母一旦知道自己对孩子的付出中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处于自私的目的,他不仅会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内心牺牲和委屈的感觉也会减少很多。这对孩子,对父母都是好事。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作者谈到了一类“copy型家长”,这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他们“要么将养育子女的过程看作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他们纠正自己成长历程中曾经犯过的错误,要么就只是将孩子们看作‘子承父业’的人选而已。”
如果这类父母能经常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我这么做,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是什么?”他们就会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我应该怎么做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中有段话:“为人父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过去,不要对以往的没有实现的心愿耿耿于怀,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做回自己。父母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曾经无意识地把孩子看作第二个自己,从而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在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同时更需要独立,唯有这样,孩子才会成其为孩子,父母才会成其为父母。”
一个父母如果能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认清什么是自己的需要,什么是孩子的需要,他便能够认清很多时候自己自私的样子(本质),比如我自己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我很清楚一方面是满足孩子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在满足我自己“内在父母”和“内在孩子”的需要(小时候没有玩具,我想有能给我买玩具的父母,我也想成为一个有很多玩具的小孩)。这样他就将自己与孩子之间拉开了一个距离,将孩子当成一个有别于自己的个体,他会更尊重孩子真实的感受,更看清孩子真实的需要,更好地放下控制,不再将自我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育儿即育己,为人父母即修行。孩子常常能成为父母的老师,教会父母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生活。
因为看清楚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以及那些还未实现的梦想,父母极可能会开始接受现实,哀悼自己那些失落的梦想,变得更平和宽容,对孩子也多了尊重和平等,允许孩子做ta自己;也可能父母重新行动起来,选择再次出发,选择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努力实现那些未完成的梦想。
这样孩子和父母都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父母与孩子便一同成长,一起成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