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死亡是真的,它不在远方也不在诗里,就在身旁』
前几天,一位老人去世了。
勾起了我对死亡的痛苦和恐惧。
虽然很沉重,我仍想尝试写写死亡这个主题。
死亡恐惧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对自身死亡的恐惧,一类是面对亲人离世恐惧。
我想说说后者。
我参加过两次葬礼。
一次是我外婆的,一次是我尊敬的一位老人。
参加我尊敬的老人的葬礼是在三年前。
带着害怕前往。很多人。
和认识的一些人打了招呼,
心怦怦跳,不知道跳的是什么。
当众人围着老人转圈告别。
越走近那个老人,难过就越来越浓。
和他在一起的一幕幕情景就浮现出来:
夏令营他的不辞劳苦,
他对新人的大力扶持,
他做的菜,他对自己的欣赏,
他的鼓励,他的不阿……
这样的一个人从此就见不到了。
酸痛就来了。
拼命忍着不掉泪。
最终没忍住,泪雨滂沱。
死亡就是再也不见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余光中
一个人的死,会让你看到:
死亡是真的,
它不在远方也不在诗里,就在身旁,
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带走你,
什么时候带走你最亲爱的人。
那个时刻,让我难过的是这个老人,
让我悲痛欲绝的是:
我不得不面对有一天我再也不能见到我的父母的绝境。
死亡会把待自己最亲的人带走,
或者你最想为他努力奋斗的人带走。
我们恐惧的是再也见不到依恋的人,
而我们还要生活下去,
我们将再也不能把我们的喜怒哀乐分享给他了。
这个你依恋的人,你说什么,
他都站在你身边支持你,
有时甚至不分真假。
他/她给你安全感,让你依靠。
当所有人都怀疑你时,他说:
去吧,男儿志在四方。
去吧,女孩也能走天下。
他也许很多指责,她也许很多唠叨,
他们说不出漂亮动听的话,
但失败时,他们用行为或语言说:
没关系,妈妈在,爸爸在。
他们是你前行路上的坚强后盾。
他们有时嫌你是个讨债鬼,
但他们很少认真和你算帐。
有人说,如果妈妈去世,
儿子就失去了家,
无论那个儿子有多大。
我们从没有和父母分离过,
所谓的自我分化,
分离的是我的生活和父母的生活,
不分离爱和关心。
我们仍需要父母的支持、关心和照顾,
父母也需要我们如此对他们。
死亡就把从没分开的我们分开了。
死亡是想见永远不能再见的绝望。
是在回忆中抚摸想念的脸。
把亏欠感背在身上
我外婆去世的时候,我9岁。
现场人也很多,除了我们一家五口,其他都是父母单位的同事。
一群陌生人陪着我们一家人送我的外婆。
那一天,我没有哭,
准确点,我在用愤怒掩饰悲伤。
父母也没有哭,把悲伤都给了忙碌。
那天我用的是隔离这个防御机制,
关上悲伤,就以为自己不悲伤了,
就可以逃避死亡了,
死亡就不存在了。
死亡不存在,外婆就存在了。
死亡不存在,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很自欺欺人。
我们从小就学会了“避苦趋乐”。
我们骨子里不相信自己会死。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
朦朦胧胧地认为自己是死亡和衰老的特例,
自己是不老的神话,不死的英雄。
正如一句流行语说的:我负责貌美如花。
很狂妄自大的一句话。
直到长出第一条皱纹,惊恐地看到衰老。
直到最爱的人生病,被宣告死神来临。
长大了,经历了挫折,
知道爱的宝贵,
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会爱你”时,
心才开始痛:
那个永远记得你的生日并在你生日为你煮红鸡蛋的人永远不在了,
那个每次你发完脾气还笑眯眯为你驱蚊赶蝇的人永远不在了,
那个寂寞地在椅子上摇着葵扇等你放学回家的人永远不在了,
那个把头发盘得一丝不苟的小脚女人永远不在了。
而那时,我还没学会珍惜她。
这时,有很强烈的亏欠感。
那个对你很好的人还没享受到你对她的好就要去世了,
那个爱你的人还没感受过你对她的爱就要去世了,
你会抓紧机会补偿她/他。
满足他/她的任何要求,或者不管花多少钱都要让他/她活下去。
当你觉得你没有能力还,或者还不了,或者还不完,
你就会把死亡背在身上,把债务背在身上,
变成离世的那个人,
来继续偿还债务。
最亲的人的去世,会激发我们的孤独感。
不是指死去的人孤独,
而是我们活着的人的投射。
死去的人,什么感知都没了。
活着的人,哭自己将一个人过完余生。
“他再也帮不了我了,
“我再也不帮了他了。
“再也没有人可以和我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了,
“再也没有人可以陪我唠叨了。
“再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他一样待我好了。
“我将孤独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是啊,那个陪你走了很长很长路的人,停下来了。
你将一个人前行,
也许没有人关心、照顾你了。
我的一部分已死去
无论谁死去,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约翰·唐恩
死亡会激发你的孤独感、亏欠感,
也会激发你的丧失感。
长大后,看到农村葬礼,
一群人穿着白衣,
哭得撕心裂肺,场面有点害怕,但心不堵。
一群有关系、有过去的人在一起,
流泪送别另一个曾是这个关系里的人,
就像送别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段过去,一段未来。
那个悲伤是共有的,共鸣的,是感染人的。
在共有的悲伤时在,大家相互安慰。
跟一些老人聊天,
问他们想不想回家乡,
他们会说:想回,不过认识的人都去世了。
是的,随着那个人的离去,他也把你和他共享的经历给带去了。
熟悉的人的离世,让我们丧失了共同的经历和过去。
而这些浓缩成一个词:就是关系。
医生是接触死亡最多的职业,
有些医生在死亡面前还是心惊动魄。
一位著名心胸外科医生接诊一位儿童患者,
手术前检查合并四种疾病,
开刀后,发现合并六种疾病,
医生从上午8时手术一直工作到晚上,
没下手术台。
手术仍没成功,转重症室后,第二天孩子离世。
医生说:自己想让这个孩子活下来。
在医生的眼里,这个孩子已是自己的孩子。
救活这个孩子就等于家庭和美。
对于那位医生来说,丧失了信念和价值感。
死亡是神圣的
西藏有种鹰,
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
当它知道自己的死期时,
就力尽万难地朝太阳的方向飞,
直到在太阳的炽热下死去。
死亡是神圣的,
活着的人,
不用背负亏欠感,
让我们提着灯笼,
为死亡让路。
死是最深情的告白:
我们不相见,但想念。
悲伤时,就让眼泪出来吧。
死亡,可以让一个人原谅一个人。
可以让一个人更了解自己。
在余生里把自己做好。
死亡也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遗憾和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