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作女内在住着怎样的受伤小女孩
(2020-08-14 16:43: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昨晚参与者朋友告诉我:
每次恋爱刚开始都挺好的,一旦确定了男女关系就不行了,比如自己爱作,明明心里愿意跟对方一起去逛街,看电影,散步等,可是对方一提出邀请,自己就下意识说不,心里却盼望着对方:傻小子,再坚持一下邀请呀!
如果对方不坚持邀请了,自己就特别生气,关系就变得糟糕起来,男孩还一脸懵逼不明所以。
在现实生活里,谁都不喜欢作的女孩,那么矫情和公主病,让人不胜其烦!
可是你明白作女的痛苦和烦恼吗?
自己表里不一,无法做真实的自己,男友觉得自己太作,相处起来累,自己又害怕关系受损,不作,做不到,作起来,自己烦,男友累,怎一个作字了得?!
说实话,不是她想作,想控制不作,就是控制不了。
她只要一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阶段,作,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踩不了刹车,停不下来,在互动中她就无法控制地“作”起来,连自己都无法掌控。
她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
众人都嫌作,作女何曾快乐轻松过?
你觉得呢?
是愿意给她一个判断了事—她确实有病,还是觉得也许另有隐情,愿意去深入了解一下?
我们总是习惯在对于表面的言行去做反应:只做判断,然后根据判断决定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甚至懒得去分析—自己的事都忙不完,没那个闲心去管别人!
可是我们每个人终究都有自己的亲密关系他人,别人八竿子打不着,可是身边人呢?
这位朋友是作,那你身边的这位,是什么让你心烦意乱?
你身边的孩子,是不是越来越让自己力不从心?
你工作上会不会常常卡在某个相似的困境里?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密码,可惜又让人哀伤的事实是;我们其实并不懂自己,懂自己,是奢侈,懂别人,更是奢望,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去了解自己这里的真相,就会像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正如上面的那位女孩,其实是一个很善良很可爱很正常喜欢浪漫的女孩,可是没有对自己的“作”去进行真正深入清晰的觉察,作,就会反复在她的亲密关系中出现,成为她的命运!
后来顺着她的内在不断深入分享敞开,她最后也和我一样明白了:
强势又粗暴的妈妈,她又爱又恨的妈妈,让她从小就没有得到稳定和持久的爱的体验,常常不是吼,就是骂,甚至打,而父亲又是隐形的存在,这让她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人爱。
如果从心理学中的依恋关系角度看,这就是典型的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这是从婴儿反应的角度来说的,比如养育者常常是妈妈,每当妈妈要离开自己前,婴儿就显得很警觉,甚至开始有不安,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得情绪激动,极度抗拒,在婴儿这里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TA明显甚至强烈的心理波动,有的小孩会大喊大叫,撒泼打滚。可是当母亲回到自己身边,小家伙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矛盾就在既想寻求与母亲接触亲近,但同时在情绪上和行为上又抗拒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时,小家伙又会生气地拒绝和推开,但是TA又不是完全放弃与母亲的交流,会不时地关注妈妈。
这种类型的婴儿约占总体比例的10%~15%。比例其实不小。
那么从妈妈的角度上说,妈妈常常会错误理解了孩子发出的信号,只是在表面去做一些回应,所以基本上常常无法正确给予孩子所要的,对孩子的照顾常常也不是稳定一致的,常常是看自己的心情,而不是依照孩子当时当下的反应,有时候能很好照顾到孩子,有时候又会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对孩子态度恶劣言语激烈,无法保持稳定一致。
那么矛盾焦虑依恋关系下的孩子长大后,在亲密关系里没有多少安全感,对方一点风吹草动,TA可能就翻江倒海,一旦有人走近自己,心理距离缩短,自己又想亲近,外在表现上却又抗拒,内在想走近,外在表现似乎并不是很亲密,对方要是离开,又觉得自己被抛弃,很难过,怪罪对方,对方怎么做,可能都是错的,内在有多想和别人亲近,外在表现上的抗拒矛盾迟疑犹豫责怪等就有多少呈现出来。
而这一切其实来源当初妈妈不管不顾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想走就走,想来就来,并不知道孩子那里心里怎么想,需要什么,也不理会孩子,来和去,互动都是以妈妈自己的需要做主。
就像昨晚参与者妈妈对她,从小到大,好的时候,会对她很好,情绪上来,打骂是常有的事情,无法稳定一致做妈妈,情绪上的反复无常,言行上的极端化,让孩子的安全感变得脆弱且无法稳定成型,妈妈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心情好坏来跟孩子互动,孩子常常痛苦不被妈妈看到聆听到和尊重到,所以对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能否有一个人稳定持久爱自己一辈子,实在是没有信心,表现在婚姻上就没有信心,犹犹豫豫,不敢将自己彻底投入未知的未来。
所以昨晚参与者朋友的作,其实就是试探,也是在寻找男孩爱自己的证明:
很多人会看不惯女孩的“作”,其实背后是一个需要不断被对方主动来爱,就此自己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得到确认“我是值得被爱的受伤生命”!
当看到这个真相的时候,她泪流满面,无法抑制的哭泣。
怎么去改变呢?
第一陪伴内在这个受伤小女孩。至于怎么去陪伴和疗愈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在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又完整的路径和步骤去面对和转化,今天暂时按下不表。
第二,开始我口说我心,就是不断靠近表里真实。
当我们明白了自己的作,其实跟过去母婴依恋关系模式有关,至少在认知层面不会再去责怪自己,即使在现实层面对妈妈又爱又恨,可是至少在现实层面,并不需要在男友面前作,才可以得到爱的证明,尝试着有什么就说,想要,就说,做不到,就说不,能给出去,就给等等,慢慢去改变自己和外界的互动方式。
至于怎么去陪伴和疗愈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在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又完整的路径和步骤去面对和转化,今天暂时按下不表。
除此之外,我也在想,如果她的男孩知道这个真相和女友的“作”之间的因果关联,会不会对这个女友格外的疼爱、呵护和心疼?
会不会开始真的理解女友表面的作,其实只是在不断要自己值得被爱的证明?!会不会心疼地一再再而三去跟她求婚呢?
那么他们的关系一定进入到美好的理解、疼爱的轨道,而不再是男友嫌弃她的作,于是她的命运就有可能就此得以改变?
深入一个人,去理解一个生命,我们就会看到这个生命更整体完整的真相。
所以卡尔罗杰斯说:
“对于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大多数陈述,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对此做出直接的评价或判断,而不是去理解它。当一个人表达了某种感受、态度、信念,我们倾向于不加思索地认为:“那是对的”;“那是愚蠢的”;“那是不正常的”;“那是不合理的”;“那是错误的”;“那是不友好的”。我们很少容许自己去仔细地理解他的陈述对他本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我认为,这是因为理解会带来风险。如果我让自己真正去理解另一个人,我或许会被那种理解所改变。我们都害怕改变。”
多去理解身边生命,对TA是真正的亲密,对自己,也是深度的改变,从表面惯性的判断到自己对这个世界人事物看法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