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辍学的孩子---只因这个家需要TA回家

(2020-08-06 23:33:46)
标签:

育儿

分类: 亲子关系


 

又一个辍学在家的孩子。

 

昨晚是来自浙江一位父亲的求助电话,他的孩子正在读初二,目前辍学在家。

 

让人不觉心里一沉。

 

往往这类个案又都是父母打进来,很少听到孩子的心声,而父母又多是集中诉说孩子出现的种种状况—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里面往往只能看到孩子那里出现的状况,而且都是结果式的状况。

 

父母往往认定问题就是出在孩子那里,所以我常常会听到不同家长说着同样的一句话:在……之前,孩子一切都还挺好的,学习也好,也听话,一切都没什么问题!然后就……于是很多家长往往削尖脑袋要搞清楚孩子那里怎么就突然出现了急转直下的变化!总以为钥匙在孩子那里,虽然从表象上看,似乎一切的指向就是孩子的问题!

 

所以家长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孩子那里出现的问题,可是我见了太多父母越用力在孩子那里,孩子越反叛,言行越乖张,让父母越头疼,于是父母更加焦虑,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最后很多父母就会动用非常规手段—吼,叫,打,辱骂,关禁闭,没收手机等方式,最后两败俱伤,于是父母束手无策,孩子越来越消沉封闭乃至“堕落”!

 

父母能安静下来,能开始尽最大努力去接纳现状,能够去觉察、反思和改变的父母,是了不起的父母,也是孩子之福根。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我们在爱与被爱的支持团队课堂上来自黄冈的一位母亲。

 

在提问的环节中,这位母亲一直对老公非常嫌弃,那种厌烦排斥的能量之强,让我始料未及,而她始终没觉得她对老公这样的态度,有什么问题,于是当场我让她出来,让另一个学员来做她儿子的替身,老公也让一位男学员出来代替。

 

本来她和老公的替身站在一起,孩子一站起来,直接就站在爸妈中间,把爸爸就用力挤在一边,于是孩子和妈妈站在一起,妈妈看着孩子,竟然很开心的笑了,我让妈妈看看三人的站位和彼此之间的距离,妈妈说没什么感觉,特别是对丈夫站在哪里没什么感觉,我就让老公站在远一点,在老公和她之间,硬生生站着一个孩子,让她看不到老公,我又问她有什么感觉,她还是没什么感觉,于是我让老公依然沿着同一个方向走到更远,依然让孩子遮挡住老公,让她看不到老公,她依然没有任何感觉,我让老公蹲下,同时背对着母子两个,做为妻子的她,依然对老公无感!

 

而她只要看到孩子就很满足,很幸福的样子,老公在哪里,能否被自己看到,都不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老公是可以“消失”的!

 

就此看到:

 

1、这就是他们夫妻关系的内在真相---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在她那里,丈夫真的已经不在了,因为她的身边有了儿子就够了!

 

真相总是那么简单直白粗暴,在最短时间直接出现,以致现场其他学员始料未及,在下面看的目瞪口呆,而她似乎还无法接受这个真相---觉得自己并不是这样!

 

表面的日常看起来总有牵扯,给人以错觉:以为夫妻关系还过得去,可是内在的真相,直接去除了日常表面的泡沫,直接把事实呈现。

 

可是吊诡的是站在她身边的儿子,却一直看向那个蹲在地上背对他们的父亲,那个远远被家庭抛弃在外的生命,于是妈妈紧挨着儿子,而儿子却转向父亲,深情而专注的看着父亲!

 

2、于是我们看到了孩子为什么辍学回家了。

 

真正原因就是儿子的内在,看到了父母之间早就存在的真相---父母之间的疏离越来越多,乃至父亲已经被排斥在家庭之外,即使“父母站在一起”,儿子却当仁不让大摇大摆直接进入到父母之间,把父亲排斥在外,可是母亲却笑了,很幸福很开心的样子-----在母亲那里更爱儿子,甚至只是爱儿子,对老公的爱已经让我们在场的人都感觉不到了,强烈感受到的就是在她那里对老公的不满排斥和嫌弃。

 

于是儿子站在了父亲的位置,取代的爸爸的位置,小小的儿子提供给母亲巨大的精神和心理上支持,而这本来应该是孩子的爸爸来提供的!

 

所以儿子辍学了,回家了。

 

辍学的孩子---只因这个家需要TA回家。

 

在上面这个个案例,儿子必须回家了,因为家庭里的父母关系早已失衡了,孩子回家就是为了维持家庭的平衡。

 

儿子还不能离开家,因为他一离开,就意味着妈妈变成了事实上的“寡妇”—请原谅我用这个词语,主要是针对父亲可有可无,在母亲内在老公早已经是“死亡”不存在的整个现象的。

 

儿子已离开,就意味着妈妈只是一个人,整个家就靠他在维持着表面的平衡。

 

3、儿子一直看向父亲。

 

即使站在妈妈身边,可是儿子一直看向父亲,而且深情执着而专注。

 

这就是孩子,不仅爱着妈妈,同时忠实于父亲,一边支持着妈妈,一边却像个探照灯,照向远远蹲着背向自己的爸爸,这是一个孩子对家庭的忠诚和蔼能做到的极致了!

 

当孩子需要回到家去做这些本该是父亲母亲要做的事情的时候,学业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家才是最重要的,不能让失衡的家庭最终倾斜倒下,崩塌倒掉!

 

孩子辍学回家,暂时离不开家,自然是这个家也暂时不能让孩子离开,一定是有个属于别的家人的位置那里出现了问题,孩子“站”过去了。

 

所以孩子辍学,回到家,是来尽自己所能来挽救这个家。

 

如果父母看不到整个内在的真相,还把焦点放在孩子那里,会怎样?

 

当然是越用力越糟糕,越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就用更严重的问题来呈现家庭出现的问题。

 

而她儿子曾经几次返回了学校,而且在半年没上课的情况下,儿子的成绩依然是班上前十名—不折不扣的学霸一枚。

 

可见:很多辍学孩子并非抗拒学习,而是在学习过程在孩子内在发生了别的问题,并非抗拒学校,而是在校期间在孩子内在出现问题,更多可能是家庭里面的问题,让孩子只能“牺牲自己”移位过来又无力应对的结果。

 

所以,父母的关系,始终是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辍学和不辍学,不是问题的原因,而是一个结果:辍学,只是把家庭系统里的问题,以及家庭问题在孩子那里造成的个人内在系统的问题,放在家庭层面公开化;不辍学,只是将问题放在内在,隐私化了---问题一直都在,只是一个孩子承受不了的公开化,一个是孩子可以承受的隐私化。

 

回到昨晚参与者朋友那里,在我的内在出现的就是这样的家庭场景:

 

爷爷奶奶他妹妹还有他站在一起,在他的远处,他妻子一个人孤零零的站着,如果这时候让孩子出现,那么孩子会选择到哪里去呢?

 

我想一定是选择和妈妈站在一起!

 

因为妈妈那里感受到的就是老公不理解她,爷爷奶奶不认可她,小姑子和她吵架,她在老公的原生家庭里,没有一个人跟她关系好,都是糟糕的,可是她又是那么在意自己能否融进整个家庭!

 

于是妈妈身边需要有个人出现,不是老公就是孩子,而且多半是儿子!

 

而昨晚参与者朋友的儿子和上面的个案里出现的孩子一样,都是学习成绩好,老师眼里的好孩子,而且他们都回到过学校,然后又回到了家,不想再去。

 

因为不在现场,我不能继续设想下去,但是以上的场景一定是和真相差不离的。

 

我知道很多朋友不一定接受这样的内在排列出来的真相,更不奢望有很多朋友愿意来理解内在呈现的真相,但是如果不从真相出发,不遵照规律去修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庭继续维持着“糟糕状态”的平衡,直到孩子“打尽最后的一颗子弹”,直到家庭崩塌为止!

 

要如何去修正呢?

 

还是拿第一个个案来说后续的调整:

 

我们让父亲替身回到儿子替身站立的位置,妈妈还是脸露不自在,还是抗拒着父亲替身,但儿子替身马上就开心地离开,来到父母的前面,蹲下来,和父母看向一个方向。

 

儿子替身最后分享说:当我站在妈妈身边,其实内在特别的沉重,很有压力,但是我不能离开妈妈,因为妈妈需要我在身边,可是我心里牵挂着父亲(现实里儿子跟父亲也是有说有笑,跟爸爸关系还可以),当父亲回到家里,站在母亲身边,我就可以做自己,做儿子了!

 

我不知道昨晚参与者朋友听了,会有什么感触?

 

只集中于事情和问题,而不是关注事情里的生命,只会让自己和孩子进入问题的汪洋大海,生命耗损而最终毫无起色。

 

而内在用爱连接紧密的家庭,反而会托举每个生命(当然包括孩子)走得更远更高,内在彼此排斥感强的家庭,反而让每个生命粘连纠缠,走不远,也飞不高。

 

孩子辍学,至少是两个大的系统出了问题,需要调整转变:家庭系统和孩子内在系统(下次有机会从孩子角度来写一写)。

 

父母们,就从家庭系统方面来调整,做好自己,家庭系统出现的问题就会慢慢消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