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亲爱的,
今晚我们继续和大家分享来自《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节选的第7期内容:接受伤痛,伤痛就会软化;抗拒伤痛,伤痛就会变得坚硬。
由美国克里斯托弗·肯·吉莫博士著作。
克里斯托弗·肯·吉莫
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家。从1978年起,他就开始将心理原则和心理练习融合到心理治疗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吉莫博士目前也担任海蓝幸福家同伴教育的专业督导。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是他几十年从业心得和人生智慧的总结。该书一经出版,便成为了美国最畅销的心理书,并获得了行为与认知治疗协会自助书勋章。
文章内容
接受伤痛,伤痛就会软化
抗拒伤痛,伤痛就会变得坚硬
接受痛苦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1.
2.
3.
4.
5.
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循序渐进,痛苦就会慢慢被软化和接受,不再抗拒。不过,这个过程通常是缓慢而自然的。在你能够轻松坦然地面对当前所处阶段之前,进入下一个阶段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对于不舒服的感觉,第一反应总是“反感”。例如,我们看到令人不快的事情时,总会将目光移开。另外,反感也可以以精神纠结或者沉思的形式出现——奋力想要找到摆脱这种感情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当反感不能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好奇。
“这种感情到底是什么?”
“它从何而来?”
“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已经清楚自己需要处理的是什么之后,我们便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容忍。容忍意味着“忍受”感情伤痛,但是我们还在抗拒它,并且希望它尽快离去。
当我们的抗拒渐渐被消磨掉,于是我们也就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放任——任凭痛苦的感情自由来去。最后,当我们已经深入并适应了生活,我们会发现自己进入了“友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能够看到痛苦之中隐藏的价值。我的一位朋友——布伦达的故事,将会帮助说明这些阶段是怎样一个过程。
布伦达和他的丈夫道格有两个孩子。比女儿小3
阶段1:反感
失去自己年幼的孩子带来了难以言说的伤痛。尽管布伦达和道格早就知道扎克可能并不能活太久,他们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这是一场“情感海啸”。在葬礼后,布伦达绷紧的神经再也承受不住,她终于病倒在床上。她把自己的内心深藏了起来,失去了自己的周边视觉。在偶尔去杂货店的时候,布伦达感觉自己像一个外国人,在用一种很超然的方式观察着人们,看他们找不到自己最喜欢类型的意大利面,然后在排队结账时抱怨争吵着。
总之,她这时的状态就是:在失魂落魄的表面现象中,隐藏着对内心痛苦的反感和抗拒。
阶段2:好奇
从某个时候,布伦达开始想:“如果我就这样下去,一定会死去。我要么被自己的悲苦压倒,要么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了这样的想法,她开始轻松起来。渐渐地,布伦达从自己的困境中醒来。
她发现,“感觉痛苦会很危险”。
阶段3:容忍
两个星期以后,布伦达选择从床上爬起来。“我选择了活下去,为了我的女儿。”在她小时候,布伦达曾经照顾过自己的母亲,所以她不想因为痛苦丧失正常生活的能力,从而给女儿增加负担。
“我必须担负起作为母亲的责任。生活对生者才有意义。”布伦达对自己说。她后来向我解释:“对于痛苦最好的治疗是帮助他人。”
阶段4:放任
布伦达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智的人”,在解决问题之前会先彻底地想清楚——“如果一种方法不可行,那么,就尝试另一种”——但是她对于这种水平的悲伤完全没有准备好。她与道格为了让他们的悲痛保持在安全的水平上,每年只去扎克的墓地两次,而且只能偶尔地将扎克的遗物拿出来端详一下。
两年后,在一次冥想静修中,老师邀请学生们“去接触他们的痛苦”。布伦达听见自己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我不要这样!”
然后老师说道:“如果你不能完全地去体验这些痛苦的时刻,那么你很有可能也无法体验到生命中最好的时刻。”在那一刻,布伦达意识到她一直以来都在抓着痛苦不放:“也许我已经不需要再这样下去了?”
从那以后,她便开始慢慢让更多的伤痛溜了进来。
阶段5:友好
当我在扎克离去17
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
最终,布伦达完全接受了失去儿子的痛苦,并从中学到了许多。布伦达告诉我:“我经过这么长时间才明白,我完全可以不受任何伤害地去爱。”
布伦达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是怎样慢慢接受痛苦的。实际上,接受痛苦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消减抗拒的过程。随着我们对痛苦的抗拒一点点减弱,痛苦也就一点点被接受,我们便一步步走出了苦海。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阶段并不一定以线性的顺序逐次发生,有时候我们会倒退回去,有时候又会往前跳跃。悲痛越深,完成接受的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但是,试图加快这个过程并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我们在试图赶走伤痛,而不是在培养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