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打开自己去爱吧

(2020-06-04 18:35:37)
标签:

情感

 

大津秀一,是日本临终关怀医师,就职于东京世田谷区的松原城市诊疗所,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对住院和住家的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

 

2010年,他出版了一本书《换个活法: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这本书融合了他多年来的行医经验,从上千例临终病患的人生至悔中总结出25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所提到的种种后悔之例,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犯的,却又总是被忽视的。提醒人们从生活方式上入手,重新开启积极的人生。

 

25个人生临终箴言里,我大致归纳了一下,涉及到亲密关系的至少六个,占据五分之一还多,其中之一,就是第十四个遗憾---没能谈一场永存记忆的恋爱。

 

永存记忆的恋爱,一定是有两个特点:全情投入,刻骨铭心。

 

全情投入是状态,刻骨铭心是结果。

 

全情投入去爱一个人,就像是一根生命的木柴,你真的很爱对方,认定了对方,那么就充分燃烧自己。

 

燃烧自己是烧给对方看吗?关系层面会有这个结果,但是本质上是让自己生命燃烧。

 

爱本质上,是让生命经过爱的淬炼。

 

这个过程不容易。

 

爱,意味着首先就要把自己心和爱交付出去。

 

将自己的心和爱交付出去,是不容易的。

 

比如昨晚参与者朋友,我原样摘录她的两段话:

 

1、其实写不出来的感觉是多半是因为有那份惭愧,惭愧加入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团队这么多年来,对老师从未关心过,连接过,甚至老师生病住院时,连短信都没有给老师发过,其实有过想发,可一想到自己也学得不好,就自我判断的觉得老师也不会在意不好学生的,但现在却要求老师帮助我,自己却过意不去了,老师,对不起!想到这里时会冒出想放弃给老师写的念头,特别惭愧,辜负老师辜负自己,是我没有和老师和团队真正连接,敞开,打开过。

 

2、一直以来在情感的路上,在亲密关系里活的很辛苦,隐忍,不幸福。

 

两段话,我不妨大胆推测一下,推测准不准不是关键,而是希望带着她去看自己,即使在爱中,也要回到自身,而不是盲目外抓,一股脑去看别人。

 

她对于外界互动的基本模式是疏离冷漠型的:这里的疏离冷漠不代表她没心没爱无情无义,而是有心有爱有情有义的生命对于外界的互动,在表面上拿出的是疏离和隐忍冷漠状态的自己,可是真正的自己是渴望亲近期待连接的生命,是有心有爱有情有义,只是拿不出来,偶尔说出来,自己觉得别扭,偶尔拿出来,自己也不习惯,所以在关系层面很辛苦,常常觉得推动关系很困难,也就常常感觉不到幸福。

 

这样的女孩或者男孩,在日常的人际互动,和亲密关系互动上都会如此。

 

互动模式一旦慢慢形成了,固定下来,它会在各个层面呈现出来。

 

所以敞开自己都很困难,何况拿出自己的心意情爱,把自己全然交付出去,就更是对自己巨大的挑战。

 

这种疏离冷模型的互动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先要说以下亲子关系里的依恋关系。

 

除了安全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之外,有一类虽然比例较少但是依然是重要的一类依恋关系就是回避型依恋:

 

这种依恋类型主要表现为婴儿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这种依恋类型的儿童有时候表面上更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他们会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也就是并没有表现出那么迫切地需要母亲的安抚。

 

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总体比例的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也有多种类型:

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发出的信号没有耐心去解读,更不会安心陪伴孩子来懂孩子,孩子遇见这样的状况多了,就对妈妈越来越不愿意靠近,妈妈出现和不出现,孩子都无所谓

 

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会生孩子的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妈妈回应的是负面的方式,生气怨恨,孩子对待母亲的生气怨恨,往往会回避,或者也会对抗,孩子遇见这样的状况多了,就对妈妈越来越不愿意靠近,妈妈出现反而让自己不舒服,那就干脆惹不起躲得起,对吧,回避妈妈就成了常态;

 

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反应迟钝,这个更好理解,孩子的需要常常是过一段时间才被妈妈反应,孩子不可能就那么干等妈妈的延迟反应,比如要妈妈帮忙答辩,妈妈忙自己的事情,对孩子不在意,反应迟钝,孩子就把大便拉进了裤子里;

 

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比较弱,没有很强的情感关注色彩,母亲与孩子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爸妈基本不怎么回应婴幼儿的要求,态度较冷漠,婴儿会封闭,对外充满怀疑,无法信任他人。婴幼儿害怕也不会向爸妈求助或寻找安慰,一切自己忍着受着,内心又渴求着。

 

这样的父母对于孩子的需求和言行回应方式造成孩子的回避型依恋关系。

 

与之相对应的父母就是”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合理成熟的要求和行为标准,在感情上也表现得较冷漠,没有真正和孩子连接,缺少连接后对孩子真正的教育和爱。

 

继而在教养方式也就是亲子关系上就是忽视冷模型亲子关系模式:在孩子核心需要上常常照顾不到,对孩子内在情感的需求上有意无意忽视避开,也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情感亲密的连接和回应。

 

于是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父母类型,和亲子关系类型上,可以看到表面上一个隐忍的无法自如如是表达心意情爱的生命,其实藏着她和这一类朋友的生命密码。

 

所以当我们能试着这样去看到一个生命,当然不一定准确,比如她更多是回避型已依恋和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合体,更多是控制型父母和忽视型父母的合体,也不能说她没有体验安全型依恋,我只是想让她自己和身边人能这样完整如是去看到一个生命,去了解一个对情感反应模式呈现出忽视疏离特点的生命,是怎么来到我们的面前。

 

诚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我希望昨晚参与者能沿着这条看见自己的路,去看到自己:在爱情上很单纯很纯真,也明白自己是喜欢,并能尊重自己的心声去努力,但是在实际情感上总是小心翼翼,在行动上瞻前顾后,互动上更容易理解别人,而有时候不太能保护自己。

 

昨晚参与者朋友不妨试着回到自己这里,去看看互动关系上的自己,这是爱情能稳住,不丢失自己最稳妥的一条路。因为在爱情等亲密关系的路上,多多带着觉察看望自己,就能清晰看到在关系里呈现出来的自己,于是前路如何走,就很清晰而准确。

 

所以既然在爱里,既然以后还要在爱的关系里,那么就要看这一路上呈现出怎样的自己。

 

正是那个呈现出来的自己在跟别人互动,在跟喜欢的人在连接----看到这样的自己,就叫做在爱里的自知,看到爱情里的别人,就叫做在爱里的知他。

 

盯着别人,就已经是丢失自己的结果,丢失了自己,谁在爱?又怎么爱?不困难重重,才怪!

 

回到自己,看到真实的自己,比如昨晚参与者朋友,开始来多陪伴那个亲密关系里的自己,从回避型依恋中开始看到那个小女孩,去陪伴那个常常对外界关系似乎没有太多回应的女孩,让她从回避型依恋状态里慢慢走出来,来到安全型依恋状态里,让她能喜欢自己,能主动和外界进行积极及时的回应互动,能积极去表达和回应。

 

就像江疏影在《好先生》中饰演的是孙红雷好哥们的妹妹江莱,人设呢是一个娇生惯养,说话带刺的钻石白富美!就是曲妖精那一款的,人家有钱爱折腾,典型的作天作地不作不死。

 

《好先生》里有一个片段:江疏影对孙红雷勇敢地说:我就是喜欢你,我就是喜欢跟你在一起,我真的喜欢你,孙红雷扮演的陆远说咱们不可能,江疏影说:不可能是后话,你就说你喜不喜欢我,孙红雷说不喜欢,江疏影说你明明喜欢我,然后含着泪扭头就走。

 

谁都担心所托非人,谁都渴望遇见良人,与其战战兢兢,不如一脚踏入红尘,从此敢爱敢恨,能爱能恨,最终恨消亡爱流淌……

 

爱他人,可以推动我们去把自己交付出去,这是让我们去体验放下我执,这是爱情带动我们修行的开始。

 

真实去表达,诚实去倾诉,老实去做,诚心去爱,拿出最好的自己去走,不管最终如何,至少最终你会收获一个真实诚实老实诚心拥有爱自己爱别人能力的最好的自己。

 

所以,如果认准了,就敞开自己,去爱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