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伤害一个孩子(水色)

(2019-09-25 02:30:51)
分类: 亲子关系

 

 

前两天,我带女儿去了一家DIY手作体验店。

 

陪女儿选好材料后,我就坐在一旁看她制作。

 

这时,邻桌的一对母女吸引了我的注意。

 

小女孩拿着一串做了一半的手链,兴致勃勃地问妈妈:妈妈,你看我这样搭配好看吗?

 

妈妈正专心地看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点得飞快,面对女儿的询问,她似乎没有听见。

 

女孩低头不语,过了一会,又满怀期待地凑到妈妈身边:妈妈,我做的手链好看吗?

 

妈妈敷衍地点了点头,可是视线一直没离开过手机。

 

小女孩一脸失落,手里的动作也慢了下来。

 

几分钟后,她再次把穿好的手链递到妈妈跟前,小声地问:妈妈,你看看喜欢吗?

 

妈妈漫不经心地抬起头,有些不耐烦:妈妈有事,你自己玩吧!

 

小女孩愣了一下,瞬间红了眼眶,然后突然把手链往桌子上一甩,大声喊道:我不想玩了!

 

妈妈终于回过神来,却没有注意到女儿的委屈,反而觉得她不可理喻:不好好玩就回家!

 

说完一把扯过女儿,向门口走去。

 

看着小女孩因哭泣而抽动的背影,我莫名觉得心疼:

 

自始至终,她的妈妈都不明白,女儿的脾气和眼泪,是从何而来。

 

也许,她只是需要妈妈的一点关注和肯定;也许,她不过是想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和最爱的妈妈一起分享。

 

可是,妈妈一次又一次的忽视和冷落,像一盆冷水,一点一点地浇灭了她心中的渴望,那些失落、委屈和无助,最终使她的情绪崩塌。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多了。

 

等一下我在忙别烦我自己玩去”……

忙碌的时候,不顺心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这些话语,都是我们最常对孩子说的。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一次两次或许没关系,但次数多了,那种被无视、被遗弃的感觉,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前不久,南京一位10岁男孩离家出走,在地铁口徘徊被民警发现。

 

经询问后得知,他已经出走不只十次,而原因竟是因为爸妈整天只管工作或玩手机,没人理睬他。

 

在男孩眼里,父母甚至不如民警关心他。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经常被父母忽视是一种什么体验?

 

有一位答主说:

 

这种感觉太熟悉,因为从小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来都不寒而栗,就像是有一把

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实。

 

她回忆说:

 

妈妈每次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自动切换到无视她的状态。

 

跟她说话,不理;给她买东西,不要;向她献殷勤,直接走掉……

 

久而久之,她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并且伴随着思想极端、爱钻牛角尖、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害怕犯错、懦弱等很负面的性格。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经对1511名儿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也许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表现,但父母的漠视会让孩子觉得:原来,我并不那么重要。

 

这种冷暴力,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可能是一辈子的。

 

每个人天生都渴望被关注,尤其是孩子。

 

如果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没有及时回应,次数多了,失望攒够了,他也就不再需要你了。

 

电影《狗十三》里,李玩的爸爸曾经许诺要带她去看天文展,却在当天带她去了饭局。

 

眼看时间越拖越晚,爸爸却丝毫不理睬女儿的焦灼和央求,还不以为意地在众人面前调侃:人的事儿还没弄明白呢,还看天文展?

 

李玩生气极了,独自跑去天文馆,却发现早已闭馆。

 

也许,她对爸爸的失望,从那一刻起,就已经攒下了吧?

 

因为被忽视,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她的狗爱因斯坦身上。

 

后来爱狗丢失,所有的失落和失望统统被点燃,她也在瞬间崩溃。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打扰只是想要得到父母简单的回应,因为这代表着关爱和重视。

 

歌手陈美玲,是三个斯坦福大学高材生的妈妈,在她的教育秘籍里,有两点尤为重要:

 

一、      不因工作忽略孩子

 

无论多忙,每天睡前她都会陪孩子玩钓鱼游戏,哪怕只有5分钟,对孩子来说也是天堂。

 

二、      孩子发问时,永远不会让他等一等

 

即使她正在烧菜,当孩子来问她妈妈,天为什么是蓝色的?

 

她也会第一时间把火关掉,回应孩子:问得真好,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父母的及时回应,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也给予了孩子满满的安全感:我是被重视的,我是被爱的。

 

马伊琍也曾发文反思自己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回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