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一半是残缺,一半是爱(张凌素美主张)
(2019-08-19 22:04:19)
标签:
情感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周六,看了朋友组织的记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青岛点映场。
映前,朋友调侃说,这部片子的另一个片名就是《余秀华离婚记》。
导演范俭说,这部电影要说的是:爱而不可得。
张艺谋说过,好的电影要过十分钟扎你一下。
当然他自己本人早已做不到了,可范俭居然做到了。
虽然,开头的麦浪让我以为错放了《白鹿原》,余秀华出场也显得有些过分的喜气洋洋,后来,就顺了。
余秀华生活在横店,最普通的农村,除了田野,她的现实生活毫无诗意可言。
成名作《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被说是荡妇体,余秀华在凤凰卫视的节目里说,我就是荡妇怎么了?而悲催的是,做荡妇也要有资本的,脑瘫的余秀华没有做荡妇的资本,生活中,她更像一个泼妇。
母亲说,活是活给别人看。她说,呸!
和老公吵架,她一脚踹开虚掩的门。
最精彩的是离婚后,拿到10万元的前夫满脸是笑。她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给你钱,你这个老鬼就得给我推磨。我艹!
电影院里一片笑声。
不泼,在粗糙的生活里,便无法争自由。
有意思的是,泼妇余秀华一旦进入文化圈,立刻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她幽默,有主见,会打情骂俏。
对媒体的喧嚣,她很配合,但有风骨,分寸拿捏极好。
无论是在北大讲堂,还是在各种颁奖礼,她都是那个最会说话的人。
余秀华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她的自由精神从哪里来?从这部电影里,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半是痛苦,一半是爱。
余秀华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身体的残缺是无法拟补的人生缺憾。导演范俭说,这部电影讲的是爱而不可得。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原欲受阻,会升华为文学艺术美术音乐。
越剧《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唱词说,一生心血结成字,这诗稿不望它高堂玉马登高第,只愿它高山流水觅知音。从这个意义上讲,余秀华写诗和林黛玉写诗是一回事。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从片子里看得出,她和父母的关系很亲密,而且健康,该吵就吵。
父母在她十九岁时给她找了一个身体健康的上门女婿,这个丈夫是父母对女儿最大的爱。
她不想要,是另一回事。
余秀华离了婚,她母亲哭了一天。
导演说,你看秀华很能干,也很挣钱,你应该开心啊!
母亲说,她这些我都不佩服,人家有儿有女,家庭完整我就佩服。
妈妈觉得家庭重要,所以给残疾的女儿找健全的丈夫,生儿育女,拼命维持家庭。因为她认为这是人幸福所在。这是她的信条。
母亲是传统中国式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余秀华是现代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二者虽然冲突,但他们在各自的价值观体系里都不虚伪,不扭曲,很坚定。
得到爱,和没得到过爱,是不一样的。
父母的爱,是余秀华自由精神的源头。
余秀华给父亲母亲都写过诗。
母亲确诊得了癌症,余秀华说,我很惶恐。
母亲去世,意味着:世界上那个最爱你的走了。
导演以此片献给余秀华的母亲,肯定是有原因的。
感谢技术进步,纪录片也能拍高清,相信以后会有更多记录片在大屏幕播出,让那些投资几亿几亿看了跟没看一样的大片见鬼去吧。
(看过一遍,有些对话记不太清楚,只是一个大意。纪录片对当事人总归是残酷的事,无法避免。感谢康震先生发起的点映。)
风吹
黄昏里,喇叭花都闭合了。星空的蓝皱褶在一起
暗红的心幽深,疼痛,但是醒着。
它敞开过呼唤,以异族语言
风里絮语很多,都是它热爱过的。
它举着慢慢爬上来的蜗牛
给它清晰的路径
“哦,我们都喜欢这光,虽然转瞬即逝
但你还是你
有我一喊就心颤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