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情感 |
分类: 亲子关系 |
在《今晚我和你》的交流现场,我听到很多孩子出了问题而来求助的家长;在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的课程现场,看到了很多因为孩子休学或者辍学而焦虑难熬的父母。
每个孩子的问题状况真的各种各样,可是我们将聚焦的目光,从孩子那里移动,看得更远,看向父母那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在某个时候在课程上我能跟学员一起排出至少同堂的两代人的家庭排列),就会发现有一个很简单的事实:父母之间的关系远远没有达到合一,即使看上去家庭相安无事,可是在内在精神心灵层面没有形成合一的状态。
因此要么父母是对抗型的(是非对错),要么是讨好型的(你好我不好),要么是隐忍型的(你说了算),要么是隔离型(我不要)、要么是超理智型(无感情链接),(还有一个成熟美好的类型就是合一型的父母——你是你我是我,可是我们是融合合一的)。
无论是哪一款哪一类,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的缺憾:彼此是对立面的位置,而非父母看向同一个方向!
简单说夫妻两个关系的本质就是对立的,而非合一的!
所以当孩子那里出现问题,我们看向父母的时候,其实早在孩子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父母那里的关系是早于孩子出现问题的,而且是在久远的地方,从父母源头那里就出现了问题的。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画面:
彼此对立的父母关系,就是父母站在彼此的对立面,距离很远,(如果是很近,一定是彼此对抗互相指责的那种近;)然后你想想在充斥着对抗指责讨好隐忍超理智这样的家庭能量场里,孩子会在哪里觉得比较舒服?孩子那里又会相应出现什么状况呢?
孩子一定要么会靠近父母,做调停人的位置,小小的生命里开始疲于奔命去做法官,做妇联主任,做居委会大妈等;要么远离一方,保护在孩子看来很弱势的一方,小小的生命就开始做“英雄”,做某位成人的支持者,于是必然就成为另一方的疏远者,小小孩子那里就会出现撕裂;要么会远离父母,很孤单,要么就会蹲下来,很伤心,就会成为有父母的孤儿......
所以真的要想孩子好起来,除了在现实最表层去处理必要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做深层次的父母关系的调整。
很显然,所谓的调整就是从对立,调整为合一。
对立就是父母双方,各有各的道理、立场、原则、生活体验、标准、资源、优势、想法、思考、解决方案、办法、评判、行动力,然后各自执着于自己的认同和理解,对于对方的东西,就不去真正理解,也不去认真聆听,更不会去看到对方言行背后的那个生命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触所爱所依!
于是对立就是两个生命那里的状况是这样的:
父亲认同了自己的道理、立场、原则、生活体验、标准、资源、优势、想法、思考、解决方案、办法、评判、行动力等,这些东西被生命认同后,父亲这个生命已经是认同的那些东西的载体,生命是消失的;
父亲只是在代替那些道理、立场、原则、生活体验、标准、资源、优势、想法、思考、解决方案、办法、评判、行动力在说话,在行事而已。
在母亲的生命那里发生着同样的认同,生命被工具化——母亲也只是在代替那些道理、立场、原则、生活体验、标准、资源、优势、想法、思考、解决方案、办法、评判、行动力在说话,在行事而已。
只要真的跳脱出来,就很容易看到这个真相(夫妻亲子伴侣职场关系本质上都是同样如此)。
于是看起来是对立的父亲和母亲,其实只是各自立足点不同而带来的局限的真理,在对立,在对抗,在较真。
只要是进入了彼此各自信念系统完全认同的状态,看起来的沟通,越只见“沟”,不见通,而且“沟”越来越大,跨不过去的感觉;
具体到昨晚参与者朋友那里,父亲和母亲两个人都觉得对孩子最了解最清楚,对孩子的处境最了解,对怎样处理危机最明白,对如何应对自己的办法是最可行的......
就像两个各自拿着最重要的那一半拼图,拼命证明自己才是对的,才是好的,才是唯一正确的,殊不知彼此拿着的,合并起来,才是非常完整的拼图!
这就是我要说到的合一:
第一,合一并不是消灭了各自的独立性,相反,是彼此的独特性完全说“是”的——你有你的那些道理、立场、原则、生活体验、标准、资源、优势、想法、思考、解决方案、办法、评判、行动力---我知道,而且我早已见识了,喜欢了,爱上了,不然,我们怎么会彼此吸引,彼此喜欢,彼此爱着?!
正因为你的独特性,才映照了我的独特性,不然,我和你,只是活在各自的世界里,你的独特性的存在,才是一面完整的全面的镜子,映照出“我”,我对你,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在两个生命遇见之初,我们早就对彼此各自认同的体验出的那些东西,说“YES”!
第二,合一并不是消灭了两个人之间的“不同”,不是什么都是一致的,反而是保留了彼此的“不同”,这是合一的重要基础。
那昨晚参与者朋友来说:他社会交往多,资源广,办法是带着男性特质的办法,思维是男性的思维特点。对于孩子读什么学校,在哪里读,上什么样的学校,他相对非常有把握,也能搞的定;而他的妻子,则是对孩子的脾气,生活习惯,心理禁区,内心舒适区等相对会比较清楚。
于是这些不同才有了合一的基础。
比如昨晚参与者朋友的家庭结构:男主外女主内,彼此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就是夫妻家庭结构上的合一。
第三,合一并不是排斥,也不是争斗,而是对彼此的东西说是,之后,放在一起,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我的,在这里;你的,也在这里。
于是,我对你的说是,你对我的也说是,而不是习惯性的说“不”,不是被动模式无疑是下的说“NO”。
然后两个红尘生命那里的独特性,不同,彼此的那些道理、立场、原则、生活体验、标准、资源、优势、想法、思考、解决方案、办法、评判、行动力等相对完整却又因各自局限的信念系统,在你我的面前完整呈现,却又不是彼此争斗挑剔指责,是和平的,是安静的,如是的呈现在彼此面前。
你那里的那个“1”,和我这里的这个“1”,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的的“1”——这个“1”,比之前任何一个红尘生命的那个“1”,更丰满,更完整,更独特,更有力量!
如此,你那里欠缺的,我这里有,我这里缺少的你那里,还是我们共同都有的部分,你的独特和我的独特,你的不同和我的不同,在里面形成了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嬗变——于是一个全新的整体的“我们”诞生是的那个“1”,就是全新的“我们”!
父母有了合一的体验,越来越清明,就会越来越合一,而且合一的状态,就会越来越自然发生。
事实上,父亲和母亲完全不同的亲子观,截然不同的亲子互动方式,对于孩子,都是必要且重要的,这是来自父母不同的爱的刺激,对于孩子感受和领悟爱的不同方式,爱的不同面貌,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第四,合一与否,最后的检验标准:彼此是不是和孩子在一起,看向同一个方向。
有了合一体验的父母,将此体验放入亲子关系里,和自己的孩子去合一:
于是孩子的那些道理、立场、原则、生活体验、标准、资源、优势、想法、思考、解决方案、办法、评判、行动力,因为被父母看懂并说是,变得敞开与和平,而不是过度保护和封闭,于是父母那里的那些道理、立场、原则、生活体验、标准、资源、优势、想法、思考、解决方案、办法、评判、行动力等就有机会进入到孩子那里,彼此的独特和不同,在里面形成的碰撞嬗变,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又形成全新的亲子关系整体的那个“1”!
于是我们父母来到了所谓“问题”孩子那里,和孩子一起,看向同样的方向,合一,合力!
对于孩子的困境,父母一定是不同的反应和对待,于是父母要学习的是从迥异,走向合一,到最后孩子那里反而问题慢慢消失,孩子的内在就会安静而灵动。
可是这合一怎么才能真正发生呢?
这是两个看得到彼此,接纳彼此,从内到外是清明、和平且友善两个生命之间才会发生。
头脑固有模式下的生命,是没可能的,即使知道,也只是头脑明白,一旦事情发生,就会临事而迷!
所以让红尘生命清明,而不是无明,是那么那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