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内在受伤小孩式”父母你辛苦了
(2019-06-23 22:56:10)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什么是“内在受伤小孩式”的父母?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这里“内在受伤小孩”的面貌和状态在和自己的孩子互动,而不是成熟的社会人面貌在养育孩子。
比如昨晚参与者朋友说到:
“我的孩子叫我站在那里,我就站在那里,很乖;有的时候我的孩子追我,我都很慌,很害怕;别的妈妈看上去真的做的非常好,无论是陪伴孩子,还是跟孩子玩耍,陪伴孩子学习,跟孩子互动....真的都做得非常好,而我跟她们比,简直弱爆了,我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妈妈,很多时候感觉我是个比孩子都还要小的孩子。”
这就是“内在受伤小孩式父母”。
“内在受伤小孩式的父母”,在跟自己的孩子互动过程中那个受伤的小孩自己,会在亲子关系里显露无疑。
这样的父母表面上看不出来,看上去都是长大成熟的社会人,可是在跟孩子互动过程之中,(当然在日常生活里,在工作中常常一样的)是“糊涂”的,头脑似乎都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可是就是在现实层面的互动之中,“小孩式”情绪化,很多稀松平常的事情,内在受伤小孩式父母常常就有很多的情绪在内在翻滚,外在言行就常常表现为茫然无措,焦虑担心,害怕无力;在外在行为上,很多在社会化完成得非常好的人这里的事情,都是清晰明白且能按部就班轻轻松松去做,没有什么困扰和茫然,可是在“内在受伤小孩式父母”这里常常因为担心这焦虑那,反而不会做,即使去做,因为内耗严重,显得特别无力。
有很多人大概碰到过类似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从表面判断他们为“能力差”的父母,甚至会耻笑嫌弃他们。
殊不知其中有一类父母就是“内在受伤小孩式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用内在受伤小孩的面目在和自己的孩子互动,在工作中用内在受伤小孩式的成人面孔在工作,在生活中用内在受伤小孩的成人面孔在生活。
这个外表看起来很成熟,带着“成熟社会人的面具”,实际上在红尘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内在受伤小孩式”的真实面貌在生活的亲们,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就跟“内在受伤小孩”有莫大的关系了。
内在受伤小孩是现在心理学界普遍说到的一个心理学专用术语。
在我们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我们看到的内在受伤小孩是指:每个生命婴幼年时期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之中,未曾接纳、面对和转化的伤点痛点盲点卡点泪点之处,所凝结成的精神实体部分,简称内在受伤小孩,TA常常和强烈或隐秘的各种所谓负面情绪感受相连,TA或隐或显一直在红尘生命存在着。
一般来说,成熟的社会人,你常常看不到TA的内在受伤小孩的面貌。
因为成熟的社会人按照既定的所有规则行事,遇到问题,想办法去应对解决,不涉及到翻江倒海的情绪反应,即使内在翻涌起巨大的情绪波涛,可是在表面上你看不出来,或者即使有所显露,也会被控制住,然后用超强大的理性头脑去应对大大小小的麻烦和事情。
正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这也是呼应了心理学家埃尔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角色成熟”的相关理论。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对自己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较为明确的一种表现。
具体来说,自我同一性角色成熟的社会人在职场中:
明白自己是什么角色,该干什么,自己该做的事情,绝不推脱,自然而然去承担下来;
知道自己的定位和能力大小,知道自己在岗位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自己能力大小,该合作合作,该一个人完成,就一个人完成;
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知道自己的目标,阶段性任务,短期目标和长期构想,比较清晰明确。
成熟的社会人或者自我同一性角色成熟的人,在家庭里:
明白自己是爸爸或者妈妈,同时还是儿子和女婿,或者女儿和儿媳,在这些角色里对老人对长辈对孩子该承担的该付出的,明确且承担,对自己和对方亲朋好友该如何互动交往,清晰且承担;对抚养孩子在每个阶段会尽心尽力去了解学习,做一个非常好的称职的爸妈,这是自己在亲子关系里的角色非常明晰,且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努力成为自己想象的那个父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会和对方一起协商合作,将孩子慢慢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坚持;对自己的儿子儿媳角色非常明白,知道自己肩上对老人要付出的情感、精力、金钱等各方面的责任等。
可是“内在受伤小孩式”面貌的亲们,是不是同一性角色不成熟的表现呢?
表面上看是的。
其实里面还是有不同的分类:
第一个类型:内在受伤小孩和成熟社会性角色交替出现,这主要是内在的创伤没有清理的结果,并非是同一性角色没有完成,这其实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很多人只是没意识到,也不认得内在受伤小孩出来的时刻,比如在别人看来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自己这里却翻江倒海,或者隐隐不舒服,持续很长时间,其实就是内在受伤小孩从安静的状态到出来让你看见的时刻。
只是两者之间比例一般来说,至少在外在呈现上,成熟社会性角色要高于内在受伤小孩出现的比例。
这种类型在红尘生活一般没什么太大问题。
怎么面对呢?
需要在专业的力量帮助下,或者红尘生命内在的智慧引领下,不断在伤口处疗愈,在痛苦处和解,在真相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去跟过去跟创伤和平相处。
同时需要深深懂得:在红尘世界里的生活,将红尘自己放入到红尘规则、红尘道理、红尘规定之中去生活,遵守大大小小的规则,尊重各种大大小小的原则,而将个人需要成长面对的功课放在工作职场和人际互动之外,认真面对转化——做好区隔,到哪个山头唱哪首歌!
就是做好内外有别——内在自己的功课自己来负责,不需要牵扯到社会生活其他人来背锅,也不需要将自己的功课泛滥到生活方方面面。
第二类是在第一类型基础上出现的,也就是比例上内在受伤小孩出现的频率很高,特别是内在的呈现上,要远远高于成熟的社会化角色,在亲子关系互动中会显得特别无力焦虑愧疚自责无助,所以亲子关系在这个阶段会显得“营养不良”。
此时呈现出来的“内在受伤小孩式的父母”,并不是真正成熟的父母,只是内在受伤小孩长着一副大人的面孔,所以按照成熟父母的标准来说,这样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是很不合格的,这并非是谦虚不全面,反而是诚实的真实的。
可是在内外两个层面,社会化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主要是社会化角色退缩在内在受伤小孩之后,一旦完成了内在受伤小孩的疗愈和解,社会化角色就会从幕后到台前,慢慢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颠倒,成熟的社会化角色会越来越多出现,即呈现第一个类型的状态。
昨晚参与者朋友就是此类。
怎么面对呢?
这一类朋友就真的需要进行专业的学习或者经过专业力量的陪伴治疗,需要坚持做好内在受伤小孩的陪伴疗愈,在内在进行面对转化和整合,也是没有问题的!
只要经过专业的学习或者咨询,会过渡到第一个类型,继而会成为内外两方面都很成熟、健康、淡定的红尘生命。
第三个类型是长期以来用内在受伤小孩面貌出现,看上去就是一个小孩在成熟的社会上工作生活,这个内在受伤小孩出现在情感的世界里,非常纯真可爱,可是整个纯真可爱更多是小孩子的那种纯真可爱,而不是带着成熟气息的那种。
TA会在诸多事情上显现出孩子的视角,孩子的思维过程,孩子的想法,孩子的结论,孩子的感悟,孩子的体验,对成人世界有着孩子式的疑问,同时又不允许自己这样子,就会出现内在稳定的小孩面貌,同时头脑里和外在人事物又会对自己出现社会化的要求,这种社会化要求常常被内在稳定的小孩抗拒隔离和抵抗不接受,于是会出现很大的冲突和矛盾,于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清晰看到内外两个层面的巨大分裂,矛盾冲突很大。
于是生活方方面面就会呈现出特别冲突矛盾的状态,时间长了,就会是被“社会化”要求标准原则等弄的晕晕乎乎的“成人小孩”——红尘生活里是成人的样貌,可是在生活工作学习状态里一直是稳定的“小孩”面貌,没有长大,即社会化没有完成,也就是埃尔克森理论中自我同一性是一直没有进行(进行不彻底)和完成的,反而是小孩的力量一直是最大的最主要的,和最稳定的。
这就是长期以内在受伤小孩面貌生活的状态——红尘生命一直卡在某个年龄段没有继续发展完善的结果。
TA和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成熟的社会化过程没有完成,始终对自我社会化过程是抗拒和抵御的。
这一类和已经内化的社会化角色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和前两个类型有本质上的区别,差别也就在于此。
诗人顾城就属于此类。
怎么从里面出来呢?
其实就是要回到红尘生命内在,去看看卡住的那个年龄段,原生家庭以及红尘生命个体经历了什么,尤其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陪伴内容和互动方式,也就是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常常有很大的关联,需要进入,然后一点点去陪伴“小孩”长大,成熟。
有没有内在保持着纯真小孩的样子,同时在红尘生宁或又是成熟的社会人样子?
当然是有的,而且绝大多数其实就是此类,只是内在纯真小孩出现在亲密关系里较多,或者独处的时候非常多,而在职场是会出现较少罢了,所以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些呈现出来的场景而已。
而能够看清成熟社会化角色,自己也能够完成成熟社会化过程,自我同一性成熟角色完成很好,同时不囿于它,在红尘世界更多用赤子之心去活,而不是傻乎乎的天真可爱的小孩式成人样子来活的人,其实大有人在,我们身边其实都有不少这样的生命。
而王小波属于此类。
而披着“社会化外套”的内在受伤小孩,披着“妈妈长袍”(爸爸长袍)的内在受伤小孩,出现在工作中和亲子关系里,多少人懂得其中的勉为其难和每天的煎熬痛苦?
让内在受伤小孩回归到小孩的位置去尊重呵护滋养,成熟社会化的自己才有可能萌芽、舒展和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