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4,160
  • 关注人气:5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对离世的妈妈说......

(2019-05-28 12:59:42)
标签:

情感

教育

分类: 亲子关系


 

自己最亲近的人离世,是生命中重大的丧失,比如父母早走,比如孩子夭折,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离世。

 

而丧失之痛,没有经历过的红尘生命,是很难真正去体会的。

 

在头脑固有模式下,红尘生命对于重大生命丧失的应对,就必须说到心理防御机制: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常常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分为五种:

 

A、逃避性防御机制:


1、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指个体将一些红尘生命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

 

2、否认: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但“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3、退行:退行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4、潜抑: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B、自骗性防卫机制:


1、反向形成: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来,于是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

 

2、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3、仪式与抵消: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就被称为仪式与抵消。

 

4、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

 

5、理想化: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如是的现实。

 

6、分裂: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出现完全相反的行为出现。

 

C、攻击性防卫机制:

 

1、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2、投射: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即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在别人的言行上放入自己内在真实的东西。

 

D、代替性防卫机制:

 

1、幻想: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与常说的“白日梦”相似。


2、补偿:它首先出现于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表达中。他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比如他自己小时候,总觉别人比如哥哥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

 

E、建设性防卫机制:

 

1、认同: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比如对男孩对父亲的认同,女儿对母亲的认同。


2、升华:升华一词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比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借锻炼拳击或摔胶等方式来满足。

 

当然心理防御机制的具体呈现有几百种,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昨晚参与者朋友在妈妈离世的这件事情上就采用了压抑、隔离、转移、合理化等机制,比如将婆婆当成自己的妈妈一样去互动,让婆婆充当自己的妈妈这样的转移机制,来抵御妈妈过早离开自己所造成的深深地痛苦。

 

由此可见,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是积极的作用,即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控制和调节心理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无论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心理应激的作用,能够暂时地解除痛苦和不安。

 

但另一方面,心理防御机制有时只能起到一种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更无法解决内在的深层次创伤。

 

滥用心理防御机制,反而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会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严重者还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所以我们需要从自发的生命本能发展出来的防御机制,进入到专业的深层次面对和转化的阶段。

 

对于重大的生命丧失,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探讨死亡与临终经验的权威,深受人们的爱戴与尊重,在她1969年的著作《论死亡与临终》中首次提议,正常的悲痛有五个阶段:

 

1、否认与隔离


比如得知自己得了绝症或者亲人离世消息等重大创伤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状况的真实性。这是一个将汹涌而来的负面情绪合理化的正常反应,让我们避开事实。这是一个暂时性的反应,帮助我们度过第一波所谓负面的情绪。


2、愤怒

 

否认与隔绝的掩蔽效用开始消失的时候,现实事件和其苦痛会重新浮现。我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强烈的情绪从我们脆弱的核心往外反射,以愤怒表现出来。愤怒可能是针对无生命的物体、陌生人、朋友或者家人。愤怒也可能是针对临终或者已经逝世的亲人。我们理智上知道那个人不应该被怪罪,但是情感上却怨恨那个人使我们伤痛,或者离开我们。我们因为愤怒而感到感到惭愧,而这使我们更愤怒。

 

比如我们常常将之针对诊断病情却无法治愈的医生,去对医生发怒和攻击。现在医患关系紧张里,就有把这个愤怒转移到医生那里去的情况。

 

3、讨价还价


无助和脆弱情绪的正常反应,就是试图夺回控制权:

 

“要是我们早点发现,早点寻求医治,妈妈也许就不会那么早离开我们……”

 

 “要是我那天没要她去给我买东西,车祸就不会发生……”

 

我们常常可能明里暗里和神或者高高在上掌权者谈判,试图延迟必然的发生。

 

这是一个较弱的防御,以保护我们面对痛苦的现实。

 

4、抑郁

 

和哀悼有关联的抑郁有两种。

 

第一种是对于痛失亲人的实际影响的反映。这种抑郁充斥的是悲伤和后悔。这个阶段,只需简单的澄清与安慰,就能缓和。我们或许需要一点有帮助的合作,以及几句发自内心的同理话语。

 

第二种抑郁,这是我们默默地准备和我们最亲近的人要分离和道别的必然反应。

 

5、接受

 

全然的悲痛之后的接受这个阶段,不是每个人很快能够达到的。

 

应对丧失之痛,最终是个非常私人的经历,更是红尘生命非凡体验的经历。

 

没有人能帮助你更轻易地度过这个时期,也没有人能理解你所经历的所有心情。但是,别人可以和你同在,在你经历这段过程的时候帮助安慰你。你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允许自己迎接迎面而来的悲痛。

 

抵抗悲痛,只会延长复原的正常过程。也是延迟接受期的到来。

 

当我们痛失亲人的时候,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以不同的程度,经历各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没有特定顺序。我们时常会反复经过几个阶段,直到能够平静地接受重大丧失为止。

 

而在面对重大丧失和重大创伤性事件里,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发展出来的步骤如下:

 

第一:进入心灵空间。

 

放下头脑固有模式的运作模式,进入到心灵空间去开始呈现生命里的重大创伤或者丧失。

 

这是决定在哪个空间和层面进行面对转化的关键,是头脑固有模式还是穿越头脑固有模式之外的心灵空间。

 

第二:让呈现心灵空间的生命本源出现,或者让咨询师自己出现。

 

这是决定陪伴内在重大创伤自己的陪伴者是哪个层面,是头脑固有模式的最高级别的生命,还是超越了头脑固有模式之后的生命本源,或者心灵空间的咨询师。

 

第三:让所有的发生还原。

 

让重大创伤的承受者,及红尘生命,一一将重大创伤过程呈现出来,心灵空间的陪伴者会全程跟随陪伴。

 

这个过程尽量详细具体,陪伴者全然说是。

 

第四:让重大创伤的承受者去和离世的亲人,或者重大的拟人化的疾病去进行对话——表达和链接阶段

 

这过程尽量舒展深入,越具体越详细越完整越好。

 

这是在内在表达情感和链接对方的步骤。

 

第五:告别阶段。

 

告别阶段不是永别,而是内在看望的一次暂别,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再次进入,再次重复上面步骤的过程。

 

第六:和红尘自己链接面对转化阶段。

 

如果上面五个步骤足够的舒展,进入这个阶段就是顺理成章的必然阶段。

 

去看望那个背负了很多年,或者承担了很多痛苦创伤的自己的阶段,进入重复第三阶段的步骤,只是将表达还原的对象从离世者换成红尘自己。

 

重复三到五的步骤。

 

这是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面对重大丧失去一步步走完的步骤框架。

 

生命是伟大的奇迹,所以生命的丧失之痛必然是无比的沉重和哀伤,我们需要用专业端正且神圣的态度去完成这个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那一个个伟大不易的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