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内在恐惧缺安全感的小孩(吴晓芬)
(2019-03-31 22:40:12)
标签:
情感 |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9岁小朋友发给我一个视频,视频三分钟,是一个妈妈一边在饭桌上训孩子一边把这个过程录下来。那孩子大约七岁左右的样子。
“想不想吃饭?”
“我不是跟你说我要啊!”小孩又气又哭地说。
“那你知不知道你错在哪里?”
“你已经知道了干嘛还问我!”(一边擦眼泪,一边嘴很硬)
“我知道啊!那你知不知道我惩罚你不吃饭是为了让你知道你错在哪里?”
“那你也不能这样啊!”(哭)
“我怎么样啊?”
“那你也不能这样欺负小孩啊!”(哭)
“我是为了教育你走正路,把性格改好过来。”
“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没法改!”
“那你的性格,这样就不要做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是乖巧听话的。就是妈妈的好孩子。脾气太倔强的孩子我不要的。你说我这样教育孩子不对,那别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你说来听听别人是怎么教育的。别人的孩子怎么那么乖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坏!”(这段话是重点!听到这里,我生出一份好奇,这孩子到底做错了什么,如此的坏。以至于这个母亲要说出威胁的话。对这样的话,孩子一般是没有还手之力的。)
小孩听着先是停止了哭泣,估计这话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可是接下来他语出惊人。他想了想,大声的回答。
“这就是,性格!性格不是我能够决定的,性格是老天决定的!(一边说一边用纸巾抹擦拭着委屈的眼泪)”(oh,my god!多会说话辩论的小孩!)可是所有的妈妈大约都讨厌会顶嘴的小孩。
“你是妈妈生出来的孩子,你是妈妈教育的,你是老师教育的,跟老天有什么关系阿!你自己说。”(母亲想尽办法要让孩子承认错误,屈服。妈妈,既然孩子的事你教育出来的,那他变得很坏,又做错了事情,岂不是你的责任?既然是你生和教育的,他为何会有做错和坏的一面呢?)
“就有关系。”
“你说我教育你不对,那别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别人就是跟他说的,然后他就知道了。然后你是直接骂我,这是不对的!(委屈大哭)”
“我现在不是好好在和你说!我有没有骂你?”大声质问。
(小孩拍桌子站起来,一边哭一边控诉)“你刚才已经骂了我很久打了我很久了!”
“那你为什么要把遥控器扔掉啊!”(到这里水落石出,因为小孩把遥控器扔掉了,起因是他母亲,不让他看电视。所以进行了这一场,饭桌上的“教育”,让一个母亲抛出杀手锏,也是刺伤孩子心灵的利器——你不乖我就可以不要你!)
“因为你惹我生气了!”(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减少受内伤啊!)
“我跟你说吃饭了不能看电视了,你为什么把摇控扔掉呢!新三字经读了没用是吧!老师教的没用是吧!从明天开始不要上学了!今晚开始不要吃饭!”妈妈吼了。
“你敢!”
“我怎么不敢!”
“你敢,我就报警!”……
以上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母亲训孩子的场景。最可怕的事情是恐吓,这是孩子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焦虑恐惧)的其中一个来源。宁可是打,或是让他面壁或是让他不吃这顿饭,实质上的惩罚,也好过用言语的威胁恐吓,令孩子的内心抛入一个孤独无助的境地,没有依靠没有支持没有人爱他,然后强迫他成为一个“发条小孩”,一个取悦大人的“小大人”。如此的父母会给孩子一种深层的痛感:家不是一个港湾,父母不是可依靠的,没有人可以依靠。自己是弱小无力的,不被所爱,不被保护。
这个孩子虽然嘴上很硬,这是她的本能,为了保存自我的感受,需求,自尊(为了有自我和活下去)。一直犟着,不肯屈服于母亲的意志,在表面上出演一个卑躬屈膝,讨好母亲的孩子。因为人家只是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虽然一直委屈愤怒的,在流眼泪,一边在表达自己。但是她的自我感是相对比较好的。因为她有反抗母亲的能力,而不是那种讨好的乖巧的孩子(讨好乖巧的孩子的假自体已经相当程度地覆盖了真实自我,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真实的自我和感受,说明极度的匮乏安全感。)
讨好的乖巧孩子的背后往往深藏着一个受伤的悲伤的小孩。可以参考一下日剧《mother》,里面那个特别乖巧可爱的孩子的养成,其背后是一个绝望受伤的小孩。
母亲为了让孩子承认错误,甚至不惜说出:[你不乖,我就可以不要你这样的话。]
这句话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是很认真的。大人嘴巴上随便说说的话,孩子会当真。孩子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以及强烈的内在冲突——一方面,他要尊重自己内在的感受,另一方面他要去满足母亲的期待(成为母亲希望的样子,但可能不是他自己)。很重要的是会体验心理上到被抛弃的感觉。(我妈妈随时可以不要我,只要我不够好不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成为孩子,日后人格中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也可以惩罚孩子,甚至打两下也没关系,让他知道他做错了。可是,随便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不安全感以及心理创伤。
很悲催的是,无数人认同了自己的父母,忽略和屏蔽掉自己的感受需求,成年之后,过去的事情或被遗忘,或全然认同父母是对的。然后在有了孩子之后,无意识的重复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只能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意味着不能有自我的感受,不能有自我的意志,自我没有被接纳。那个“悲伤的不被接纳和看到的孩子”转移到了下一代,让自己的孩子承受自己不被意识到的感受。
如此的孩子是委屈的,是感受不被爱的。爱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心灵的滋养。感受到被爱意味着:真实的我被你看到,被你尊重,被你理解和接纳。
做错事需要惩罚,孩子需要教育,但不能以抛弃来威胁孩子,让孩子内心沉浸在委屈恐惧感中,且无法去表达感受,也无法去捍卫自己。当你不允许孩子有负面的感受和攻击性的情绪的时候,你其实是不允许如此的自己。孩子就是你内心的镜子,反映出你内在的感受和你的问题。
行为解析:9岁的小朋友会发给我这个视频,他自己是意识不到的,但其实会有行为上潜意识的解读:他经常会和妈妈吵架,他妈妈经常要求他听话懂事乖,十分讨厌他不乖。然后他们经常的对话是当他不乖或是和惹妈妈生气的时候,妈妈会说:“你是从我的肚子里生出来的,你就得听我的。”我们大人无意识地会有不耐烦和不好的情绪,养个孩子是十分艰辛的事情,而大人尽可能需要孩子在掌控内,乖孩子省心省力当然最好。对待孩子,事实上绝大多数大人是难以做到非常非常有耐心的。
这时小朋友虽然有很多愤怒委屈不满悲伤,可是难以化为言语表达出来。而上面这个小孩,大约重现了这一情境,并且帮助他表达出自己未能的感受:“性格是天生的,没有好坏”“如果你敢虐待我,我就报警”。这是孩子的本能:[我要爱我自己,如果你不爱我,我会替你爱我自己,虽然我特别特别渴望被你所爱。]
这是一件万幸的事,因为这样小孩长大之后不易得抑郁症,不易自杀,至少当他不被最亲爱的人所爱之时,至少当世界站在他的对立面之时,他依然会和自己站在一起。
柔弱的孩子往往有一颗坚强的心,坚强的硬气的背后是:深深的不被爱,悲伤与委屈的自己。
用一层壳来保护易受伤的自己。
之前有则新闻,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男孩在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之后就留遗书自杀了。生无可恋,他是家中独子。按理说父母应该十分爱他看重他。可是他父母只要一个成绩好的孩子,考了99分会被骂。许多家长无意识地,把孩子当作是装点自己面子的工具。许多人因为需要和别人一样有个孩子和需要传宗接代和内心有所寄托(生活不至于太空虚和逃避对死亡对老了没有人照顾的恐惧)生了个小孩。
这个孩子向他父母表达和反击:我不愿过这样的生活。抑郁,是内在自我的反击。这个时候内在孩子在表达:如果不被看到不被爱,则活着没有意思,一切没有意思。产生这样的感受:活着很痛苦绝望,愿解脱于痛苦。
无独有偶的是很多年前在看《心理访谈》,父母都是教师,成绩特别优异的女儿上了重点大学之后自杀去世,儿子也是成绩很好,但是出现抑郁倾向,夫妻害怕唯一的孩子像女儿一般,因而上节目咨询专家。佩服这对父母勇于面对问题的勇气!因为有许多父母即便是孩子死了,也未必能够醒悟到教育的问题。
有个朋友讲述她小时候的邻居,有个独子,男孩经常被打,而且是吊起来打的那种,男孩学习成绩特别好,后来考上了大学,可是突然死了,原因不明。夫妻俩因此事受了很大打击,搬家和退岗,开始养猪,不小心致富了,后来前后收养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一个养了几年亲生父母回来找,跟亲生父母走了,另一个有天不见了。经历过这些,他们决定想办法借腹要一个亲生的孩子,于是夫妻在最近年到六十岁时生了一个孩子。
他们前后经历过三个孩子,都各种原因离他们而去,这不可能是偶然的,如果孩子在这个家中得到足够的爱,即便亲生父母来找,也不可能愿意走。朋友说小孩很小就要帮家里干活,比如喂猪。他们的模式一直没有变(家庭中的动力系统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父母没有觉察与改变),孩子在这个家感受不到被爱或是温暖快乐,而不愿久留,并不是是否亲生的原因。
往往父母会不允许不接受孩子有愤怒有负面情绪,不允许“不好的孩子”,不允许有自主意志的孩子,脾气不好的时候或会这样表达:你是我生的养的,我能生养你,也可以抛弃你,甚至可以剥夺你的生命。
如此,一个孩子是不愿意长留于世间的,因为现实如此地绝望和残酷,最亲爱的父母视已如物,非作为一个人被对待,毕竟我们不是物,狗狗都可能得抑郁症,何况是心灵情感体验丰富的人!可是很多很多孩子,即便没有足够爱自己的父母,和足够好的成长环境,也都会坚强地活下来,没有被虐待至死的孩子,哪怕受伤和残缺,总会顽强生长,而令自我绽放生命之光。
孩子们的存在和成长,我们的存在和成长在传递着一种东西:爱。
因为爱自己,所以要反抗所有吞噬自我的力量,哪怕是来自于父母的,所以活下来,所以愿意拥抱受伤的自己,所以活得越来越好。所以……有天或许会感谢那些际遇,当一切被看到,内在所有迷失而被抛弃的孩子渐渐一一回归自我的怀抱,即回归完整自我和成就自我。
如果你已经长大,向内看,你或会看到曾经那个孩子的你,依然住在你的身体内心里,当你足够温柔地耐心地对待TA,当你开始看到和照顾满足你内在的孩子,自我成长已经在发生。那个快乐自在的你,就在前面等着你。遇见未知的自己,只是因为现在,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