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父亲是多少子女难以翻越的一座山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雅心心语 |
亚新老师
01
有的父母和蔼可亲,儿女一辈子都开心温暖;有的父母温文尔雅,儿女一辈子都安静优雅,有的父母亲温和善良,儿女一辈子都安静平和,有的父母踏实付出,儿女一辈子都知足喜乐。
那么相对“糟糕”的父母,会对儿女产生什么影响呢?
正如昨晚参与者朋友说:
我的原生家庭里的爸爸是个很固执的人,他的世界里的认知是不容更改的,而且是他是那种你说了他还认为你很无知的人。
在我的记忆里就没有在爸爸怀里撒娇的回忆,一次都没有,也从来没有在做错事的时候对我说过“没事,没关系”之类的话,特别是在考试没考好的时候,没有细说,也没有分析试卷,有的只是打骂。
损坏了家里的东西,他关心的永远不是我们受伤没有,而是看看损失的大小来决定我们挨打的轻重。
有一次和我哥哥在家里闹着玩,我一脚把阳台玻璃门的玻璃踢破了,当时脚流了好多的血,我们坐在那里哭,我哭不是因为脚痛,是因为怕爸爸下班回家又要挨打了,我们的条件反射就是做了错事第一个想到的是害怕。
爸爸永远只活在他的世界里,我和哥哥融入不了,家里的生活费用爸爸基本不管
(妈妈就承担了爸爸的角色,为了我和哥哥的生活能过好的,她像个男人一样在外面拼命的工作,其实她是以她自己的方式在爱着我们,在妈妈的认知里,让我们吃好,穿好比什么都重要,妈妈不懂,我们最缺的是爱,我们需要被关怀。)我和哥哥属于自由成长型的,小时候哥哥在小姨家长大,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
所以我和哥哥也缺少归属感。
爸爸总说我们不成器,还把爷爷留在汉正街的祖房无偿给了我二姑妈,让她们一家在那里做生意,为这事妈妈还和爸爸也总是争吵,从小到大就听到吵,反正我和哥哥在爸眼里就是一文不值的废物。
...........................
02
如果您遇见这样的父亲,会给您造成什么影响?
人生无法去预设,只能去接受和经历,才有各自最深切的体验。
昨晚参与者朋友说到:父爱的缺乏,让她只因一盘盘鱼香肉丝就把自己给嫁了;因为父亲的严苛,她也学会了严苛对待自己的孩子——她很长时间根本不明白爱、温暖和亲密链接是何物!
父/母因为其原生家庭的因素,以及父母组建的新生家庭关系质量,在家庭中呈现出来的“不会爱”和“不爱”,是让子女哀伤难过的源泉,也是孩子爱之匮乏的黑洞。
而爱的匮乏空洞,是实实在在沉重的存在,会形成代际遗传。
原生家庭对于红尘生命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为过,这是事实,也是真相,无数个红尘生命都在各自的原生家庭里长大,也承接了原生家庭之伤之痛之苦。
正如徐静蕾。
大家公认徐静蕾是才女,拍电影、当导演、做手工、写书法,可对徐静蕾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她骨子里受不了别人指手画脚。
她这种爱谁谁的刺猬脾气,和父亲小时候地她的严厉大有关系。
管束过严的结果要么就是唯唯诺诺,要么就是对抗叛逆。
徐静蕾说,“家长太强势,于是我心里绝对是渴望自由的种子,所以我现在生活很自由,而且甚至我矫枉过正地要求自由。”
所谓自由,其实都是对控制的反抗。
所以,她后期做了很多心理重建工作。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父母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让我们耿耿于怀一辈子,何况是父母的个人独特秉性,甚至父母的原生家庭之伤之痛在父母那里根本没有消解,也无法转化,都在父母那里蛰伏,内在伤痕累累的父母,就这样深远影响子女外在和内在的红尘生命,孩子边成长边伤痕累累,亦如自己的父母一样。
受伤的感觉总是会让子女本能去抗拒父母糟糕的部分。
抗拒父/母的一部分,就意味着无法完整拥有父/母,内在就无法真正沉静、安静和平和。对父/母有多排斥抗拒,对自己的惩罚就有多严苛。而子女有多抗拒排斥父/母,生活相对应的总会出现多大问题。
也正如高晓松在《奇葩大会》上跟大家分享说:我自己直到40岁才明白,自己喜欢跟人较劲不喜欢别人干预的特质和自己的父亲有关。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问过父亲一个问题,我和父亲关系一直都不好,结果导致了我年轻时候出现很多的问题。
那么“不作为”或者“糟糕作为”的父母,带来的功课,会在哪一代才能一点点做好?
如果我们都不曾意识到代际遗传的真实存在,这些功课只能是一代代遗传下去!
只有在觉察的生命那里,才有可能让代际遗传中断。
而每个子女都会不自觉靠近父母,内在看向父母和父母保持一致,这是爱的忠诚。
只是困境就在于---当我们走向父母的时候,就会发现要爬雪山过草地,山水迢迢,随时可能倒在路途中。
03
为什么这么难?
因为没有被爱的体验——父母和孩子缺少爱的链接,亲近是需要媒介,它就是爱,而且必须是流动性的爱。
爱是一种看不见却存在的营养,缺少它在生命之间的流动滋养,生命之间无法亲密。
没有体验性的爱,再多的道理和知识都只是隔靴搔痒,最终无济于事。
这也是为什么徐静蕾要花很长时间去进行心理重建,高晓松四十年后才知道自己内在真相的原因。
可是在红尘世界要让爱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流动起来,体验性的爱在关系中呈现,这近乎天方夜谭,要是能流动,早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人生功课。
那么第一步: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去面对和转化原生家庭之间的第一责任人是谁呢?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是大的,是早的,是高的,子女是小的,是迟的,是低的,在次序和位置上看,要真正改变的,承担面对转化责任的,是子女,即小的、迟的和低处的红尘生命,这是最基本的家庭原则。
所以谁来承担此重任?
是子女,而非父母!
就像昨晚参与者参与节目,开始去真正来到父亲面前,开始来做和父亲的面对转化功课。
第二步:承认。
承认“糟糕的父亲”存在,承认这样的父亲对自己一生的影响之大,这是走向父亲的第二步。
整个阶段是最容易出现反复,抵抗和抗拒是常态。
我们需要清楚深刻看到:
对父/母,有多抗拒隔离,就有多渴望亲密——不爱的背后,总是站着爱。
我们可以去经常看望那个渴望亲密的受伤小孩。
我们无论出现多少次的反复,都要看到这个基本的事实,去看到受伤小孩“TA”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前行,到爱那里去,而不是习惯性停留在抗拒上面。
多跟受伤小孩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遇到的就是那样的父母,他们可能暴躁,可能强势,可能冷漠,可能压根不知道尊重是什么.......
父/母呈现出糟糕的东西,是子女需要接过来的第一个功课,哪怕功课样子难看。
我们无论多排斥父母,我们生命里血液中总有和父母完全一样的东西,比如思维方式,比如生活习惯,比如性格特质,比如内在的相似性,我们总是这样,和父母在一起,和父母保持一致,来表达深层次的连接和爱。
抗拒父/母亲多久,黑洞会存在多久,内在分裂就会持续多久,这是用抗拒和父亲在链接,需要改变连接的媒介,比如接纳。
这就是第三步:接纳。
接纳所有发生的,而不是抵抗式的,也不是头脑层面的接纳,更不是合理化式的解释,让自己好过,还要避免虚假的灵性层面—改头换面的“超我”,蒙上一层所谓灵性光环的超我,进行的说服,而是原原本本接纳所有的发生,对所有糟糕的事情和体验,都说是:是的,那些事情都发生过...是的你体验到的糟糕感觉确实存在,我们不需要否认....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确实都出现了,那些不舒服的东西就在那里....
这一步不能打任何折扣,一旦有折扣,重新再从那里开始探索,往往那里还藏着未曾承认的部分,也就是第二步没有完成的工作。
接受了有一个那个样子的父母,就意味着你接受了作为子女的所有如是。
接纳自己的挑剔、不满、哀伤、匮乏感,慢慢那些父母“本应如此”的执念,就会松动坍塌,反而从中会涌现新的稳定踏实的力量,那不是父母变得完美导致的,而是来自自己的接纳—外在一切没有变化,但是在我们自己这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四步:了解和看到。
通过和父母有着最亲密关系的重要他人,多了解父母的红尘生命是怎么来的,也就是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父母整个生命较为完整的形成:父母的原生家庭,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情;在父母生命里影响父母的“生命大事件”;父母的伤点痛点等是什么;父母的亲密关系真实状况.......
当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父/母生命的如是,就对父母指手画脚的时候,我们就做了父/母的父母,将自己的位置拔高到超过父/母的位置,生活就会出现很多难以应付的难,和难以下咽的苦。就像昨晚参与者参与节目,开始去真正来到父亲面前,开始来做和父亲的面对转化功课。
当我们越来越多了解了父母红尘生命,我们就能较为清晰
比如昨晚参与者朋友的父母----
父亲和母亲关系的如是本质状况,导致父亲无法融入到自己亲手建造的新生家庭,爱也就无法在新生家庭顺畅流动。
父亲和母亲关系的本质,决定了父亲一系列的反常行为。
父亲与母亲的关系,也决定了他与他自己原生家庭关系,他的心和根就一直在他的原生家庭,也决定了父亲对待自己新生家庭的态度和做法,哪怕他也是新生家庭的缔造者。
而父亲在关系里活成一座孤岛—他已经得到了他的一切,既没有多余,也没有减少,这就是完整的关于父亲的真实。
第五步:藉由看到,内在会涌起对所谓“父母”的感受,即疼爱,心疼和真正的理解、接纳和懂得。
这里面包括了众人都渴望的和解,和解只是其中一部分,到达这一步远比和解更丰富更深远。
当我们真的看到,慈悲和爱就在内在翻涌——这是生命本源对于红尘生命的纯然回应,也是最本然的立场。
04
总之,我们无法更换糟糕的父/母,事实上子女是无法摆脱父/母,子女和父母是连接的,这是本质。
无论父亲如何糟糕,在子女和父亲之间一直存在两个基本事实:他是我唯一的父亲,而不是任何别人可以成为我的父亲;子女天然爱着自己的父母。
前段时间李宗盛有首歌曲引起了很多人关注《新写的旧歌》,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这首歌曲写的是渐进暮年的他走向父亲,和自己父亲和解的主题。
一位60岁的老人,在经历人生风雨之后,铅华洗尽,写的不再是男欢女爱,而是两个沧桑生命之间的看望和靠近。
这首新写的旧歌,是一个埋藏在李宗盛大哥心里多年的心事。
这是一封从未寄出的和解信,放在抽屉的最深处,等待生命走到明白的时候。
这是李宗盛大哥和父亲从未发生的对话,是遥远对望的眼神,是终于伸出去的双手,是一个久违的拥抱。
就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走在和父母和解,也是走在和自己和解,和自己深度相遇的路上。
(只有不断前行,不断深入,全然接受父/母的一切,不仅与父母和解,还能获得和父母深层次连接,于是我们会离开和父母的对抗纠缠,子女和父母真正的分离,同时又在一起,子女的生命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并繁盛成为自己独特的样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