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年里的正月初三开始手抄《金刚经》,今天是第五十六天,中间有两天实在太忙,没有抄,其它时间都坚持,能抄多少抄多少,一边抄,一边默读,每天也会听一遍或者读一遍,此刻,当我抄到第二十一遍的时候,突然想写下以下的文字,分享我透过抄写《金刚经》,回看自己从2011年2月13日参加雅心心灵回归团队12期以来,一直跟随雅心老师跟随团队,从头脑世界回归心灵世界,一路走来的一点领悟。
一、所谓回归,首先是从头脑到心灵,放下头脑的“知道”恢复真正的感知。
圣经里讲人类的原罪,就是因为偷吃了智慧果,于是有了知道的能力,知道了本不该知道的。于是亚当夏娃被赶出了伊甸园。
《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谓“住”,所谓“相”,都是我们的“知道”,这些“知道”将我们关在过往经验的牢笼里,有了标准,有了判断,有了分别,有了期待,于是就有了种种痛苦。
而心是活在每一个鲜活的当下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个孩子看到天上的月亮,非常高兴非常开心地指给妈妈看,他在当下这一刻“感知”到了月亮的存在和月光的美,妈妈也很开心,但是妈妈却说:“呀!我的宝宝真聪明呀!认得月亮了,这是月亮!我们来背一首唐诗好不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孩子的开心喜悦和妈妈的开心喜悦是完全不同的,孩子所感知的月亮,和妈妈所知道的月亮,也是完全不同的。孩子的欢喜是感知到了此刻悬挂在空中的那个发光体,那个被叫做月亮的存在,妈妈的高兴是觉得孩子知道了“月亮”这个东西,而且要教给孩子更多的关于月亮的标签和知识。
妈妈和孩子,谁知谁不知呢?孩子感知到的才是那一轮当下此刻悬挂在空中的真正的月亮,孩子和月亮是连接的,妈妈却没有感知到,如果感知到了,妈妈是不会那样回应孩子的,妈妈已经和那一轮明月失联很久了,虽然妈妈会背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歌,懂得很多关于月球的知识。
我们头脑的知识越多,感知的能力反而越弱,当我们看到一棵树一朵花,我们首先是“思”和“想”,而不是“感”,从头脑回归到心,就是回归到感的能力,直接去感知,看到一百次花开,会一百次感动。“感”是当下的,是不受之前的“知”影响的,对头脑来讲,却是“不知”,孩子看到月亮那个存在很惊喜很开心,但是孩子并不知道那个发光体叫月亮。所以孩子并不知道他不知,也迟早要从不知到知。
对于已经知道了那个叫做月亮的发光体其实并不发光的妈妈,只有放下了头脑的旧有的“知道”,才能在每一个当下直接地真实地去“感知月光之美,重新建立和世界的连接。所以妈妈要从知到不知。
二、第二步是我知道我不知,我越来越不知。
当我们不断跟自己的每一个当下的感受去连接,通过感受去感知万事万物,必然会到达: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树不是树,见花不是花,……
心和脑的分野,就在于标签,大脑一定是需要并依靠标签,是一个标签的世界,但是心灵是一个没有标签的世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是我们所命名的那个事物。
所以金刚经里大量类似“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这样的经文,就是在反复不断破相,破除标签,破除二元对立。
只有穿越标签的世界,感知如是的存在,才能真正地看到存在,看到如是,越是看到它,你越是知道你并不知道它,它不可以被定义,不可以被概念化,你之前引以为豪的东西,你车载斗量的“知道”就都土崩瓦解了,你唯一知道的是你不知道,正因为知道了“我知道我不知道”,从而你才了然知道了世界的实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非实非虚,非法非非法。
三、所谓得道,是活在纯然的“我不知道”里,无所谓知道不知道,那才是真解脱大自在。
当我们能完全地纯然地回到“我不知道”的状态里,你的全部身心都是360°全维度的开放和接纳,每一刻都是新鲜的,但不是一个婴儿和孩童对未知世界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一个从知道回到全然的不知道的生命,对这个世界,是全无恐惧,全无担心,全无控制的,你不会设计,不会指导,不会掌控,不会命令,不会需要,不会祈求,只有接纳,只有如是,因为于一个得道者,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无所谓对,也无所谓不对,那自由是空前的,那种丰盛和喜乐将是不可想象的!
心灵回归的旅程就是从知识到智慧的旅程。我们只有经由不知到知,从知到不知,到我知道我不知,不断地感知,不断地体验“我不知道”,最后到达全然的“我不知道”,“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一个实实在在活在“我不知道”的状态里的人,就与诸佛齐量,就与诸菩萨等智慧了!
世上最高法即无法,最大的智慧就是无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