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丛林法则下生活,本性善良不争的人常常会很矛盾很分裂,因为他们会被贴上笨和蠢的标签,小时候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默默的回家,妈妈会责怪: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用?自己的东西都护不住!长大了,不管是排队打开水还是到图书馆抢自习的座位都会慢一拍,于是同伴会嘲笑,你怎么总是傻傻的,想什么呢?你这样别人不欺负你欺负谁啊!成年了,走在路上被电动车撞到了,起来感觉没有什么大问题,于是只是说了骑车人两句,转身就走了。可是后来一想,太不爽了,我怎么就没有报警或者让他赔钱呢?换了别人,肯定会讹他的!自己太没用了!
于是一次次陷入这样的自责后悔和纠结里,活得特别的矛盾和分裂。
很多心理学的理论会告诉我们,你这样是委曲求全,胆小怕事,是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你要做自己。似乎只有据理力争,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维护自己才是做自己!真的是这样吗?做自己有一个恒定尺度和标准吗?
在一个花园里,有高大的乔木,有葳蕤的灌木,还有各种各种的草本植物,有小草,无名的野花,还有阴暗角落处的苔藓,它们有的喜阳,有的喜阴,都各安其所,各自生长;林间有各种鸟儿,有苍鹰,有孔雀,有画眉鸟儿,有鹤,有鹮,有云雀,知更鸟,也有鹌鹑,麻雀,和榛鸡……它们有的以各种果实为食,有的以各种昆虫充饥,都各自忙碌,各自歌唱!
苔藓会抱怨受到其它植物的欺负吗?会不会埋怨自己:哼!你怎么就不会争取自己的权利呢?怎么不去阳光充沛的地方?你怎么不像那高大挺拔的桉树一样爱自己?麻雀叽叽喳喳地在草丛里觅食,它们会开会商讨,怎么像孔雀一样通过美丽的羽毛去吸引人们的目光,还是跟鹰学习搏击长空的本领,不断突破挑战自己,让自己不那么自卑吗?
在我们从小读的童话里面,确实会有这样的情节,因为我们会将自己的东西投射到自然界的动植物身上,所谓拟人化是也。而自然界却按照其规律各在其位各自安好地如是运作着。不管我们怎样投射,怎样拟人,它们都如是地做着自己。
只有对于人类,做自己才成为一个命题。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生命密码而来,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中成长,于是就造就了一个个本质相同但外显独特的生命样态!有的热情如火!有的锐利似箭!有的温润如玉,有的安静如水!可是你会看到一个天性就是善良不争的女子,却不能像安静的雏菊一样静悄悄地开,非要去做得理不饶人,伶牙俐齿的带刺蔷薇,也有本来风风火火大大咧咧有事不往心里去的男孩,却被教育要锻炼自己显得稳重内敛沉得住气。
于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我们说我怎么就不能做那样的自己呢?其实是在想将自己打造成不是自己本来样子的符合主流标准和理想模板的别人。
做自己,首先要认得自己,看到那个呈现出来的自己,如果你呈现出来的就是有时能干,有时大条,善良简单,第一时间不与人争,过后即忘的女子,你就去和这样的内在自己融合,而不是试图用头脑观念去塑造一个理想的“假我”。当这样一个女子跟头脑中的观念——善良就是软弱,软弱就会被欺负被瞧不起认同,就无法接纳遇到事情第一时间呈现出来的本性自己,痛苦矛盾纠结分裂随之产生!
头脑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头脑的很多观念是我们认识真我回归真我的重大阻隔和障碍,放下头脑,其实不是不要头脑,而是拂去观念的尘埃,敲掉思想的壁垒,找到真我,和内在的真正的自己相遇,更准确地说,是让内在的自己呈现出来,呈现出你本来的样子。然后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内外合一,你就自由了。
请安静下来看看内在的本性自己——比如你就是一个天性害羞,在人前总是会有几分紧张和羞涩,内心敏感多疑,如同含羞草的女子,这就是你的生命样态,你就做这样生命样态的自己;比如你就是大大咧咧不记仇得罪了人也不知道的简单侠气的女子,你就是这样的,你就做这样的自己!
做自己,先要看得到真正的自己:这个自己是陪着你经历了一切,不管你做过什么,没做什么,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一直都在你内在的精神实体,当你排斥它,厌恶它,它会躲起来,你会离它很远,当你对它敞开对它诚实,它会越来越清晰,你会离它越来越近……
但无论远近,内在的自己都不增不减不灭不亡,它因为你对它的接纳程度不同,可能会成长和丰满,也可能会枯萎凋谢,但内在的本性自己始终都是弹性十足,凝炼如一,充满力量的,你的本性就是本真的你!
真正的做自己,就是看到了这样的本性自己后,让它出来,让它呈现,不掩藏,不打压,和它保持一致,谦卑地接纳它,喜欢它,跟随它,与它合一……
于是,不管是怎样的生命特质和生命样态,都呈现出如是的本来样子,自然而美好,明朗而璀璨!
(2016.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