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8 24期 叶函
武汉雅心

候选人:24期 叶函
年底了又到了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我来了个年终盘点,也就是开始回看自己在群邮件里建的楼,原本是羞于自荐的,因为印象里会对自己写的东西有不好的评判,但今天开始一字一句回看的时候感受到那真的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深深浅浅也好,歪歪扭扭也罢,都是自己走过的痕迹,为自己的坚持点个赞,为自己对自己的爱点个赞,于是自荐。
楼盘名称:果妈的小小脚印……
动工时间:2017.5.11
层高: 145层(含同学们的回复)
听友群陪伴阶段性小结20170511(一)
听友群陪伴团开始启动的时候,也是我休完五个月产假要恢复上班的时候。听友群陪伴从3月13日起到现在将近快两个月的时间了,这两个月的对我来说是不断调整适应的两个月,需要兼顾工作,照顾好孩子,同时履行听友团的职责。做个简短的小结吧。
报名听友群陪伴团,只因自己心里那个小小的想要当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理想。一个我在看来遥不可及的理想,看过丛中写过的一篇关于心理咨询师是如何长成的博客,一度十分沮丧,也觉得一片迷茫,感觉那是个漫长的自我成长自我学习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还有经济上高额的投入。对我这个一无专业心理学知识背景,二无雄厚的经济实力去上各种门派课程的人来说,想要达成这个理想,在我自己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注重心灵成长的人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在我看来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而要怎么走,会经历什么,会走多久我都是一片茫然的。
在我心里,我自己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是有自己设定的标准,我觉得这是份神圣,专业,需要不断自我成长整合疗愈的职业。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一直的茫然和怀疑,我的这个职业理想我一直是羞于示人的。感觉是拿不出手的,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说:就你,还能实现这样的理想,你是不行的,肯定不行的。所以尽管很多时候在别人看来我很努力去做了,但在我自己看来,我的这份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离我的理想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顶着内心不断自我否定的声音,然后又一边辛苦努力的坚持,内心的斗争:一个说咱们努力试试,也许有可能实现,一个说这么难你肯定是不行的。内心的这种自我斗争,压力可想而知。
曾经有听到同期的同学评价我说我很努力很认真,每次我都是想大哭的。因为我知道那个不断顶着压力坚持的自己,是怎样一边努力做着一边被自己否定怀疑着,知道她心里的苦,她心里不被看到不被认可的委屈难过。这是一直困扰我的一种模式,就像个魔咒直到现在一直罩在我的脑袋上,拿不来移不走。
当我起心动念去报名听友群陪伴团的时候,是我内心那个想要试试的声音做出的决定。听友团的征集说明我认真看了两遍,我在思考我能去做吗,我又能做到多少,答案是既然我想要靠近自己的理想就需要开始脚踏实地去行动,个案陪伴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必修课,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需要有大量的个案积累,选择加入陪伴团是自己给自己定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我对自己对老师郑重许下的一个承诺。于是郑重的向老师发了报名的微信。
距离上次上课已经快是两年以前的事情了,课程结束以后经历了看病,考心理咨询师,怀孕,生产,这两年在大群我基本是长期潜水,更多的是在26期的期群吐槽,大群陪伴这件事被我忘到了脑后,现在重又捡起,因为得为听友群陪伴开始做准备了。还记得三月初开始凭着脑海里对初级和中级班课程内容的印象开始大群陪伴,第一次陪伴下来就感觉一个字难,两个字抓狂。因为长期不练就只会简单的字面复读了,就这还有漏掉的,没听懂的,感觉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听懂分享者在表达什么,听出分享者的弦外之音,然后快速整理归纳反馈给分享者,还要拎出难点,盲点,痛点,卡点给对方,天啦,这真是又费脑力又费心力。顿时觉得老师好厉害呀,能专注坚持将近二十年做心理咨询类的谈话节目真不容易。于是我就开始在听友团吐槽,发感慨了,觉得很难。抓狂是因为当时的分享者不停的说事,基本不回应自己的陪伴,再加上当时自己的身体状况很疲惫,所以很烦躁抓狂。
听友团的微信群是一个很好的大家交流学习的平台,可以吐槽陪伴中的疑惑,收获,群姐和老师也会时不时的在群里给大家答疑解惑,大家的讨论也总能让我感觉有意外的收获,因为大家分享出来的东西都是来自自己陪伴的亲身体验,不是虚的,而是脚踏实地去做以后获得的。陪伴团正式开始陪伴之初,大家在大群试水后也纷纷在群里开始吐槽。这时老蒋出声了,告诉我们安心,踏实,信自己,陪伴是个经由自己空性的心的去陪伴别人的过程,去体会多年前他一个人在直播室无人求助陪好陪坏一个人不断尝试的过程,告诉我们陪坏了就陪坏了,反正有节目兜底。听到老师这么说,心里就有底了,也鼓起勇气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大胆往前走,去开始试着陪伴听友。
加入陪伴团看到不一样的群姐,重新开始认识了解同期的伙伴。原来在我的印象里群姐优秀,自我成长很大,乐于分享,但是有很强的距离感的,内心并不与之亲近,因为偶尔会觉得她强势,武断,尖锐。但后来群姐一次次在陪伴团里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成长体验,我慢慢内心呈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拿着大喇叭,走在前面,不时回头对着后面同行的人不断喊,不断提醒大家,这里有金子大家快来看,那里有坑大家要小心。起初她也许是急切得喊得声嘶力竭,但后来她还是继续喊,但已渐渐变得平静安然。而她喊出的内容,都是她自己一步步用自己的脚去丈量经历过的路,踏实笃定。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个画面,但是看到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画面让我非常的感动,感激,群姐就像是我迷茫前行中一个给我指路的人,她既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又乐于毫无保留的无私分享,还有对我们偶尔的敦促。在我眼里看来的她的优秀,她成长得那么好,是她一步步脚踏实地用心努力坚持得来的。她既有目标,也有方法,还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且是在愉悦的状态中坚持着的。看到这样的群姐我心生佩服和敬意,更多了几分欣赏。有天她再在群里分享她的陪伴体验时,我回应她的称呼由礼貌性惯有的称呼群姐,换成了群妈。一字之差,一种转变是在看到后突然心念一动发生的。她还是她,而她在我心里的位置和距离却悄悄发生了改变。从群姐的分享里我大致理出了一条线,先给自己划个起跑线,设定目标,找对方法(陪伴方法小结见下次总结),然后踏实愉悦坚持走。
重新开始了解同期的伙伴林菊,源于一次群里言语上的小冲突。对她一向是保持着惹不起咱躲得起的态度的。偶尔在群里的对话交流,如果言语不合,看到苗头不对,我基本是不回应她的,因为害怕发生冲突,害怕被她尖锐直白的言语攻击和纠缠,也更怕自己的短板或者阴暗面被她识破点出。应该是在防备中自我保护。那次的冲突具体原尾就不在此赘述了,就说说我后来的看到吧,首先还得谢谢群姐对林菊激烈表达的准确翻译,让我看到她嘴上说的是这个,但心里想要的却是那个,嘴上是骂骂咧咧的,我一直对这个很反感的,但这次经过群姐的翻译我看到的是一个敏感,敏锐,坦诚,真实,想要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的林菊,看到这个对她一贯激烈的表达方式的反感少了很多,当时自己生气愤怒的情绪也没有了。这以后再看到林菊在大群言语激烈的吐槽感觉就和以前不一样了。老师说的不要小看林菊,真的是,作为同期的伙伴我却对她了解关注甚少惭愧呀。
我现在理解的所谓真实分享不是用来比较,羡慕嫉妒别人的成长或者自我贬低的,而是同路人之间的相互陪伴,督促,彼此支撑。放下评判比较的模式很难,因为我们从小伴随这些比较而长大的,但我们现在既然走在的是一条心灵成长的路上,我们就是有心去改变这种固有的模式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