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心原创:做自己 是对生命本身的礼赞

(2017-11-20 23:40:24)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昨晚参与者朋友告诉我她最主要的困惑点:当处在人际关系中的时候,时常觉得她就不是她自己了。

为此她提出一个极具心理冲击力的问题:

“为什么我会在亲密关系里杀死我自己?”

她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解答欲起始于暑假初期在巴黎的经历。

她是一个极喜爱一个人出行的人,所以在巴黎每天中午被叫着和一起上课的同学出去吃午饭的时候,她毫不意外的发现自己对这种状态十分排斥,因为将每天中午的两个小时用来和一大群人谈论毫无营养(至少不属于我的聊天范畴)的生活八卦、抱怨当天的课有多么无聊以及吐槽同班的某个未出席的同学有什么缺点,她总觉得实在是浪费生命,因为每天浪费掉的这几小时,我一个人的时候都会用它来做更多我自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后来她父母的到来更是加剧了她对这种“如何在亲密关系里保留我自己”的困惑。

在欧洲的最后一段日子她承诺要带爸爸妈妈旅行,但前两天长久未见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她便重新陷入了“杀死我自己”的困惑里。

首先以为父母的存在,她的很多个人空间和时间便被公开为众了,成为了共享空间和时间,因而平时用这些时间来看书看电影写文章和朋友聊天的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做这些事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内心有种”我必须要用这个时间去陪爸爸妈妈“的责任感,尽管履行这个责任的时候,她承认她带着不小的情绪。

其次,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她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安全区,在安全区里重新回到那个懒惰而不上进的姿态,这是有违于我对自己的要求的。

再则,毕竟生活的年代、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不大相同,有时她会刻意压抑一些她在朋友面前会表现出来的性格以讨好父母,或者说是避免争吵的产生,而压抑自己的性格则加大了在和父母相处时她的压力。因而她时常会觉得,尤其在和父母相处的时候,她自己不存在了。

大家是不是对此感受也有共鸣?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因为外界的人和事的进入,不得不改变自己,放下自己的安排,此时就会出现两个巨大的分歧:第一是接受到来的一切,跟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不会觉得这是个问题,内心没有障碍式的冲突,内心平和;第二就是如上文所说到的她,内心你始终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冲突在外界的变动中,被动跟着外界走,可是内心又有不同的声音,于是感觉到自己无法做自己,就此产生诸多困惑和烦恼。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关于我的问题人类一直在探索和给出不同的答案,每个答案都是生命给出的答卷。

这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而是和每个人相关的问题。

我是谁,就做那个谁,这是很多生命让人羡慕的地方,可是当内在不同的我出现,冲突发生,不就是进入探索生命的契机?这是一趟美好的旅途。

精神分析早就提出了超我本我自我的回答,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超我、自我和本我的冲突导致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矛盾和问题。超我本我在自我协调下,彼此之间握手言欢,而不是相互抵触冲突,就是幸福的红尘生活。

在参与者朋友那里超我就是---父母好不容易来了一趟理应去陪伴,而且要陪伴好父母,“我必须要用这个时间去陪爸爸妈妈”的责任感,遵循道德原则;本我是我不想被打扰,。我想干嘛就干嘛,不想受到约束,遵循享乐或者是快乐原则;自我就是调节必须陪伴爸妈和不想受到约束之间的那个她,“履行陪伴爸妈这个责任的时候,她带着不小的情绪”,这个就是自我的她,遵循现实原则。

从心理动力论中当我们的自我能在将超我和本我一次次协调中都安放得相安无事,就没什么大的心理问题了。

那么从原生家庭角度看,做自己,就不能满足外界的期待,否则关系会疏远这个模式往往会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根源:父母或者其中一方,让孩子真正的意见、想法、建议、行为等得不到支持,坚持做自己,父母会不开心,关系会变得不亲密;不做自己,顺从父母,自己不开心,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变,一次次体验到这样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一个结。

从小会察言观色,顾忌外界的声音的孩子,做自己就会变成一个躲不掉的功课,这个功课叫做回归自己。

做自己和生命本身合一的,不能做自己,生命会疼痛,这疼痛来自割裂。

很多不舒服,只是在告诉你内在的冲突,并不是要对表面的不舒服去做反应,而是去看到那个内在的冲突和那个内在冲突的自己。

这是回归的第一步。

从小按照父母期待去活,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于是丢失了自己,那个有着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独特体验和看法的自己,那个有着自己感受和情绪的自己,就是那个内心的小孩,因为外界没人能真正去聆听自己而失望失落的小孩,那个常常不能表达自己,表达了却被粗暴否认甚至被嘲笑的小孩,既想表达自己又想父母开心的矛盾,让那个小孩紧张焦虑;拒绝别人,自己愧疚,答应别人,又委屈了自己,于是对别人说是,就无法实现对自己说是,总要对别人的情绪想法判断负责冲突的出现,来自对别人说不,又无法对自己说是,对自己说是,对别人说不,就变成了冲突,而是不是整体的一体两面。学习对外界说不,是对自己说是,也是具体做自己的一种方式;学会拒绝别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学习对自己的真实说是,对自己真实的尊重,也是在爱自己,而不是在于拒绝本身。

总是在担心边界的人,TA们既不是神经质,也不是小题大做,TA们只是在保护自己,TA们内在有一个很清晰看到常常有人侵入自己的地盘,却无力反抗的内在受伤小孩。

常常注意边界的生命,只是那个内心小孩在不停告诉外界:我在这里,请看到我,别无视我!

所以这个小孩是对自己和外界互动非常关注的生命----时时觉得外界侵扰自己的生命,是对于规则安排是比较敏锐的人,所有的变动都会带来干扰,所以边界可以很好保护自己,同时也会带来干扰。

看到这个内心的小孩,不批评不判断,而是全然去看到,纯然去接纳她的存在,是回归的第二步。

第三步就是用空性慈悲的生命本源自己去陪伴这个内心小孩。这一部分以前在一些文章中分享过,在此不赘述。

我是谁,其实那个谁是一个存在,就是生命本源自己我们做自己,是要跟那个存在相遇,而不是红尘生命不同的分身在打架,这个存在远比头脑红尘我等都要大得多。

做自己,这里的自己有两个层面:红尘层面在红尘层面就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情感趋向性、价值观判断上很清楚自己,同时就做这样的自己,该说是就说是,该说不就是不,这就是红尘自己中做自己,这样的做自己是狭隘的;空性、本自具足、圆满圆融的自己,这是一个本质存在的我,就是生命本源我,去靠近这样的存在性的我,让这样的我包裹或者支持红尘生命自己,于是在红尘自己和本质性自己之间就是俄罗斯套娃,但是两个套娃之间是相通的,不是隔绝的。

真正拥有自己的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边界。(因为边界并不是某个提前做的规划,或者某个观念,某个条件造成的结果,真正的边界是这个拥有自己的人,对于每个当下不同的情景所做的最合乎当下时刻的反应,是当下的呈现,是生命本身和当下的合一,而不是早已形成的某个标准,对于当下的反应,这样的边界反应模式就是标准最高,当下是头脑裁剪的材料,这模式的本质就是刻舟求剑。

在每个当下,既能看到自己,又能看到别人,在这个可以看到两个生命的慈悲空性的生命本源这里,就是合一,合一其实是边界最后的归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