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是生命之间基于看到产生的尊重 不是需要斗争和捍卫的心墙(如烟)
(2017-11-20 23:37:47)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1界限不是被硬性建立的心墙,是两个独立完整生命之间基于看到自然产生的彼此尊重
读有关心理学和亲子关系的文章,“界限”绝对是高频词之一,抨击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的热文在朋友圈比比皆是,新生代父母们普遍关注和学习如何为孩子立界限,而深受父母越界之苦的孩子在成人后也在寻求和摸索在各种关系中如何坚持自己,保持界限。界限这个东西无相无形,何为界限?何为越界?似乎说不清也道不明。武志红老师借用科胡特的“不含敌意的坚决”来诠释如何拒绝外界的介入,张德芬则提出了“温柔的坚持”来教导我们怎样坚持自己的界限。
我有一位朋友,一直在学习心理学,而且花重金送孩子上了一家专业心理学机构按照全人理念创办的幼教机构,称得上是育儿专家,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娴熟运用各种育儿理念和技巧,一次我们一起聚会,在她跟孩子的互动中,我见识了传说中的“温柔而坚定”。
聚会时,大人们聊大人们的,小孩子玩小孩子的。这位朋友的眼睛一直没有从孩子身上离开过,孩子们去摸酒店里的绿色植物的叶子,这位朋友马上温柔地提醒:“注意哦!不要弄伤了它们哦!”孩子们围在一起玩起了茶几上的骰子游戏,这位朋友又温柔地说:“这不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哦!我们玩玩具好不好?”从包里拿出变形金刚塞给自己的孩子,但已经和小朋友熟络起来的孩子哪里肯听呢?
于是这位朋友温柔而坚定地把儿子抱到一边,孩子挣扎着要回去和小朋友们继续玩,她愈发坚定地拿起包,跟大家告别,要带着孩子回家,当然对孩子始终都是温和的,带着笑意的。有人劝她,好不容易聚一次,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挺开心的,何必呢?她回答说:“不行!从小就要给孩子立界限!”然后坚决地走了。整个聚会的气氛顿时都变得有几分尴尬起来。
看着被温柔而坚定的妈妈带走时,孩子那张嘟着嘴巴闷闷不乐的小脸,我在想:难道所谓界限就是这样一条无形的绳索,不仅约束着孩子,也捆绑着妈妈,难道为了为孩子立界限,不惜垒起一道无形的墙,将孩子和自己都跟身边人隔开?
建立界限的初衷是基于对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完整性这个基本事实的承认和看到,只有完整独立的生命个体相遇,才会有边界问题出现,界限即尊重——尊重彼此都是独立的完整的,而且是有不同的!你可以是你,我可以是我!你可以做你,我也可以做我!
而我这位朋友,显然是打着界限之名,行操控之实,温柔而坚定的操控,依然是操控!界限不是硬性的规条,不是穿上温柔外衣的束缚,不是权衡利弊衡量得失之后的妥协,也不是捍卫自我无视对方的坚持,界限是拥有独立自我的生命间彼此的看到和尊重,离开生命之间的看到去谈界限,去建立界限,只是在构筑彼此隔离的心墙罢了。
2“越界”是个伪命题,没有完成与父母分离和独立的生命,只是在妄谈界限,需要去斗争和捍卫的界限其实是未完成的独立功课。
我们武汉雅心心灵回归团队曾经专门组织过一场母女之间对于界限展开对话的现场沙龙。
在海外留学的女儿分享了她暑假和父母一起在欧洲旅行中因为个人边界被侵犯产生的烦恼,“比如我想到博物馆去看画,爸妈却想去看风光建筑,就会发生矛盾。我的时间也不能自已做主,我得去牵就他们,因为他们语言不通。我和他们的很多兴趣点也不在一起,常常发生冲突。我这半年在外留学,一直是自已的事情自已来做主,重新和父母在一起时,我感受到边界被侵犯。妈妈总说要我不要走弯路,要如何如何。而我是觉得你们只要在我落水的时候给我备一个救生圈就可以了,而不是在我要跳下去的时候就拉着我。”
“记得小时候,我什么事都要征求妈妈的意见。给姥姥打电话,我说一句,就问我妈下一句该怎么说。我似乎也习惯了遇事征求妈妈的意见,但现在我却开始感到不舒服。这次我回国度假,妈妈还是会在我买衣服,交友,作息时间这些事上进行干预,连去影院看电影,把房间的空调温度设得太低,她都会觉得是浪费,我觉得自已的空间被侵犯了,又不得不去顾虑父母的想法,所以特别苦恼,如何在亲密关系里做自己又不内疚呢?”
而妈妈也坦诚以待:我也很迷茫,说放手吧,但是很多事情她又会来求助,而且说实话,对她也有很多的看不惯,所以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去说。我也很想知道如何把握放手的度,难道看到她摔跟头都不拉一把吗?
从这对母女的表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女儿关于被父母“越界”的愤怒其实是对父母发出的“请看到我请尊重我”的呐喊,父母关于如何把握放手的尺度的苦恼表达的是丧失全面掌控之后的无所适从,彼此之间的冲突看似界限之争,实则孩子这个精神实体从父母的精神子宫里真正出生成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分娩之痛!我们都只知道分娩过程中母亲之痛,婴儿痛不痛?冲出狭窄的产道来到这个陌生世界的新生命为什么都是以哭声宣告自己的降临?精神上的分娩和出生之难之痛一点都不亚于那粉嫩一团的身体和子宫的分离,就像沙龙里这对母女所经历和呈现的——双方都要经历痛彻心扉的疼痛,才能完成一场告别和分离,从没有边界的一体成为两个独立的你是你而我是我的生命个体。
不完成这样的分离,就无法彼此看到和相互拥有,界限也无从谈起。对于没有完成分离和独立的生命,所谓“越界”实则一个伪命题,混为一体谈何界限,又何来越界?
3孩子与父母彼此独立产生界限的正确姿势:孩子通过接受和父母分开。真正的独立产生的是连接,而不是对抗,真正的界限是流动的情感而不是隔离的心墙。
作为一个独立生命,如何完成与父母的分离呢?目前大多数书籍和文章都是头脑模式里想当然地去通过建立界限去独立和分离。其实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是先有独立才会有通过看到自然产生的尊重和界限,而不是通过硬性建立界限,用斩断的方式去获得独立,斩断和隔离产生不了真正的独立,要么封闭隔离,要么纠缠撕扯,要么分裂纠结。
海灵格老先生给出了孩子与父母分离的正确姿势:孩子通过接受和父母分开。
当孩子抱怨父母“你给我的还不够,这件事不对,你不应该控制我”,这个孩子就不能和父母分开。因为这些要求会把孩子和父母牢牢捆绑在一起。如果孩子按照现实中的状况接受自己的父母,接受他们给予的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接受将会融化要求,会让人看到这些要求太可笑了。海灵格老先生说:接受父母有一个奇特的效果,就是孩子和父母分离,这种分离不是对抗,而是使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得完整和圆满,接受父母意味着,不管你给我什么我都接受,你们给我的已经太多了,足够了,不论我还需要什么,我都会照顾自己,或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现在我心平气和离开你们。也意味着,我接受你们给我的一切,虽然我可能离开父母,但我还是他们的孩子,他们还是我的父母。
一位成功的医生问海灵格:“我该怎么办?我的父母一直干涉我的业务。”海灵格告诉他“你的父母有权利插手你的人生,只要他们想这么做!你也有继续向前的权利,无论如何,只要你认为对的事情,你就有权去做,和你的父母一样。”
海灵格老先生说的是孩子如何与父母分开,同样,父母如何对孩子放手,亦是如此,去接受如是的孩子,接受孩子的本来面目——孩子有权对父母说不,就像父母有权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成为孩子,父母成为父母。武志红老师所说的中国式家庭里常见的浆糊逻辑,界限不清,普遍缺乏对别人的尊重,根源在于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不尊重所导致的分裂——我们不尊重自己却期待别人来尊重我们!父母无法放手却期待孩子独立,孩子无法做自己却指责父母不放手。当我们不懂自己不对自己诚实和负责,就会逼迫自己放弃需求去满足他人的期待,又满腹委屈,怨声载道,要么坚决的拒绝又伴随深深的内疚。
不经由接受而产生的独立,不经由看到而建立的界限,结果要么是不得已的放手和被恩准的做自己,要么是换汤不换药的柔性掌控和通过反抗和隔离的自我捍卫,生命无法连接,情感无法流动,真正的界限一定始于看到,看到真实如是的自己,同时看到和自己一样独立而高贵的生命,真正的界限如同佛列兹 波尔斯(Fritz Perls)的诗句: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不是为了实现你的期待而生活于这个世间;
你不是为了实现我的期待而生活于这个世间。
你是你;我是我。
偶然,你我相遇,那是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我们的相遇,是为了要成就彼此;
我成为了我自己;你成为了你自己。
界限始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看到,是流动的情感,是生命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懂得,离开了生命之间的看到去建立界限,界限就成了僵化冰冷的需要斗争和捍卫的隔绝彼此的心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