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雅心心语20171110:做自己 是对生命本身的礼赞
(2017-11-11 22:28:39)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
参与者:女性
倾诉者说:
2017年的上半年,我在关于自我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多的质疑、思考和不成熟的自我解答。
我最主要的困惑点,是时常觉得当我处在人际关系中的时候,就不是我自己了。
“为什么我会在亲密关系里杀死我自己?”
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解答欲起始于暑假初期在巴黎的经历。
我是一个极喜爱一个人出行的人,所以在巴黎每天中午被叫着和一起上课的同学出去吃午饭的时候,我毫不意外的发现自己对这种状态十分排斥,因为将每天中午的两个小时用来和一大群人谈论毫无营养(至少不属于我的聊天范畴)的生活八卦、抱怨当天的课有多么无聊以及吐槽同班的某个未出席的同学有什么缺点,我总觉得实在是浪费生命,因为每天浪费掉的这几小时,我一个人的时候都会用它来做更多我自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同时我提到了自己有个和人群相处的限度,8个人以内的小群体和超过100个人的大环境都让我觉得十分舒畅,而8-100人以内,尤其40-50人这种国内班级常见的人数,则让我不适感剧增。我自己对此的解答是,在前者的环境里,人少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每个人之间互相的联系,因而确认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存在,而人多的时候则这100个人于我而言已经成为了单一的“数字”,在这个数字里存在的也只是我一个人而已。可对于后者的环境而言,人不多不少,我既要关注自己和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又需要解决我个人的存在问题,因此这种情况让我觉得十分痛苦。故而我也在有意无意地逃避这种环境。
后来父母的到来更是加剧了我对这种“如何在亲密关系里保留我自己”的困惑。
在欧洲的最后一段日子我承诺要带爸爸妈妈旅行,但前两天长久未见的新鲜感过去之后,我便重新陷入了“杀死我自己”的困惑里。
首先以为父母的存在,我的很多个人空间和时间便被公开为众了,成为了共享空间和时间,因而平时用这些时间来看书看电影写文章和朋友聊天的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做这些事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内心有种”我必须要用这个时间去陪爸爸妈妈“的责任感,尽管履行这个责任的时候,我承认我带着不小的情绪。
其次,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安全区,在安全区里重新回到那个懒惰而不上进的姿态,这是有违于我对自己的要求的。
再则,毕竟生活的年代、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不大相同,有时我会刻意压抑一些我在朋友面前会表现出来的性格以讨好父母,或者说是避免争吵的产生,而压抑自己的性格则加大了在和父母相处时我的压力。因而我时常会觉得,尤其在和父母相处的时候,我自己不存在了。
但在和老师的聊天中我意识到了其实这个在亲密关系里向他人“妥协”的我也是我自己,而那个我认为被杀死的自我,则更可能是一个我所期待的我自己。而我期待成为的那个我自己中是没有这个会“妥协”的自我的位置的,因为两者在互相排斥,并以亲密关系作为互相排斥的借口。
索引条目:
1真正拥有自己的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边界。(因为边界并不是某个提前做的规划,或者某个观念,某个条件造成的结果,真正的边界是这个拥有自己的人,对于每个当下不同的情景所做的最合乎当下时刻的反应,是当下的呈现,是生命本身和当下的合一,而不是早已形成的某个标准,对于当下的反应,这样的边界反应模式就是标准最高,当下是头脑裁剪的材料,这模式的本质就是刻舟求剑。)
2总是在担心边界的人,TA们既不是神经质,也不是小题大做,TA们只是在保护自己,TA们内在有一个很清晰看到常常有人侵入自己的地盘,却无力反抗的内在受伤小孩。
3我思故我在,头脑我是红尘我最大的依凭;红尘我是用头脑思考用情感用观念指导自己生活等所有集合体的自己,是在娑婆世界里完整呈现的那个自己
4常常注意边界的生命,只是在告诉外界:我在这里,请看到我,别无视我!(所以会是对自己和外界互动非常关注的生命‘时时觉得外界侵扰自己的生命,对于规则安排是比较敏锐的人,所有的变动都会带来干扰,所以边界可以很好保护自己,同时也会带来干扰)。
5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超我、自我和本我的冲突导致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矛盾和问题。超我本我自我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抵充冲突,彼此之间握手言欢,就是幸福的红尘生活。
6做自己和生命本身合一的,不能做自己,生命会疼痛,这疼痛来自割裂。
7自己固有的东西,会受到外界不同的刺激和影响,这里面有两个维度的东西,是守住阵地,固守自己的标准要求设定等,还是敞开自己,接受那些外界的刺激影响,特别是积极地刺激和影响。
8学习对外界说不,是对自己说是,也是具体做自己的一种方式;学会拒绝别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学习对自己的真实说是,对自己真实的尊重,也是在爱自己,而不是在于拒绝本身。
9很多不舒服,只是在告诉你内在的冲突,并不是要对表面的不舒服去做反应,而是去看到那个内在的冲突和那个内在冲突的自己。
10拒绝别人,自己愧疚,答应别人,又委屈了自己,于是对别人说是,就无法实现对自己说是,总要对别人的情绪想法判断负责冲突的出现,来自对别人说不,又无法对自己说是,对自己说是,对别人说不,就变成了冲突,而是不是整体的一体两面。
11做自己,就不能满足外界,否则关系会疏远—这个模式往往会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根源:父母或者其中一方,让孩子真正的意见、想法、建议、行为等得不到支持,坚持做自己,父母会不开心,关系会变得不亲密;不做自己,顺从父母,自己不开心,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变,一次次体验到这样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一个结,从小会察言观色,顾忌外界的声音的孩子,做自己就会变成一个躲不掉的功课。
13我是谁,就做那个谁,这是很多生命让人羡慕的地方,可是当内在不同的我出现,冲突发生,不就是进入探索生命的契机?这是一趟美好的旅途。
14我是谁,其实那个谁是一个存在,我们做自己,是要跟那个存在相遇,而不是红尘生命不同的分身在打架,这个存在远比头脑红尘我等都要大得多。
15从小按照父母期待去活,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于是丢失了自己,做自己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功课,这个功课叫做回归自己。
16做自己,这里的自己有两个层面:红尘层面在红尘层面就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情感趋向性、价值观判断上很清楚自己,同时就做这样的自己,该说是就说是,该说不就是不,这就是红尘自己中做自己,这样的做自己是狭隘的;空性、本自具足、圆满圆融的自己,这是一个本质存在的我,就是生命本源我,去靠近这样的存在性的我,让这样的我包裹或者支持红尘生命自己,于是在红尘自己和本质性自己之间就是俄罗斯套娃,但是两个套娃之间是相通的,不是隔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