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沙龙分享】What,Why,How,哪个更重要? ——“答案在哪里,真相在何处”沙龙侧记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雅心原创团 |

这周的沙龙主题来自于孙洪大哥和小红姐的日常思考。他们家三个孩子,各自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也有不同的特点。而小红姐的儿子在小时候受到一些家庭的影响,却依然长成阳光向上的样子。小红姐说到,“我们在想,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特质,而我们是不是知道了这个特质,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
所以,沙龙的主题就是来探究,对于人的特质,我们有没有方法更直接的找到。有许多的理论和技术都在这一块做工作。人们想出各种方法孜孜以求的去找到关于人的特质的答案。
面对物质世界,头脑里的“为什么”的确很重要。如果不是这股不断探究深挖猛研究的精神,现在社会不可能有如此丰裕如此丰富的生活,人类的生活水平也不可能一再的提升。而如果把这股精神推及到“人”本身,去研究去挖掘去分类去标签,以达到更方便更迅速更直接掌握人的本质和特质时,却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不管是占星术,九型人格,各种分析量表,其本质来源是通过对现象的整理,归纳,逻辑分析,总结提炼的过程,所以用结论来对照人的特质,当然还是有一定的准确率。因为简便,直接,也是在某些情况下提供帮助的一些方法。
但如果反推回来,因为XX,所以必然yy,这个逻辑就不对了。因为结论只是一个点,而人是一个整体,而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在不同的场景下部分之间会发生变化。所以不管什么分析方法,找到的都只是一个切面,而这个切面无论推论得多么的完整,也不是完整的丰富的人本身。
另一方面,我们为什么会总想得到一个结论呢?这可能是出于人对真相的渴求。有时候,我觉得人是一种很悖论的生物——无意识的做出很多动作来掩饰真相,又有意识的去想尽各种方法追求真相。
有没有一种更直接了解人的方法呢?有!那就是“看”,看呈现,看呈现出来的整体,看这个整体中的人。
沙龙上,群姐通过现场与同学的自发交流与互动,呈现给大家看这一点。头脑里有“为什么”,而心和眼里只有“是什么”。通过现场的石艳同学,淑芬同学,思绮同学的发言,我们大家都清楚的看到,看一个人的呈现,对一个人的理解是多么的直接!直接的告诉了我们她是怎样的状态,而她们所要的答案就在这个状态之中。而同时,现场也呈现出,当事人自已看自已的呈现,又是多么的困难!
头脑是需要解释的。因为头脑会认为因为A,所以B,不要B,就解决A。惠琴同学说,“有段时间,我去了解父亲的生活史。我想我知道了他是如何来的,我就可以好过一些。但其实并不能。这给我的感觉是,我受到的那些都是应该的。我知道父亲有原因才这样,但那并不能代表我受到的那些就不是疼。我知道我为什么不能放下,因为我真的是很疼。”她的一段话给我很深的启发,就象群姐说的,“我们去理解那个伤害了我们的人,以为理解了就可以怎么样了。其实头脑才需要所谓的理解。我们跑到那里去找为什么,却依然把那个自已放在那里不管。和解,是自已与自已的和解。”
比如后来光仪同学说到,儿子不想去上美术高中,觉得丢人,也不想去想寄宿高中,觉得不安全时,光仪能想到的尊重是就不去那里。而我们的大才子汪沛同学说,“你根本没有看到孩子的焦虑是什么。”是啊,尊重孩子就是顺着他的行为?而行为后面表达的是什么呢?我们是不是要去到那个人的身边,接纳那个说“不”的人那里发生了什么?那个人行为和选择后面的情绪和感受?群姐用环环同学上班迟到的例子,演示给我们看,如何是到那个不想起床的人那里,而不是发指令去要求她。要承认“那个人”的存在,而不是判断她如何如何。
最后一位听众朋友说到她与儿子之间的纠缠。因为儿子小时候被她打,所以现在总是“讨债”般的一遍一遍念,甚至也有暴躁的倾向。她很想让儿子翻篇,也无数次的道歉,但好象都没有用。现场同样是通过呈现,让我们看到,解释都是各有各的理由,都是对的,而不断追溯也是“冤有头,债无主”,而对这种暴躁的能量的存在说“是”,如是承认,往往是最难的。而很快的道歉,还是在对暴躁用力,还是在抗拒存在的事实。真正的道歉是不去解释理由的。这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头脑需要“知道”,而“知道”并不是“看到”的前提,不“知道”也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只是呆在那里,让一切自然出来的结果是最好的。
这一周的沙龙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也正处在很多如同学相似的困惑里。比如,对妈妈的暴躁和情绪化,我总不能完全的说是,总想帮助她。以前那样分析找根源的事情也不知做了多少,我通过沙龙明白了,那都是我在头脑里渴望合理化的动作,以为理解了伤痛就好了。而我真正要说“是”的是——暴躁和情绪化就是一种存在。就是有这样的一种特质的人。我应该转身,面向那个在这样的情绪风暴里发抖的自已,那个在这样的风暴里努力做点什么好让风暴停下来的害怕的自已。我想帮助能帮助的,是那个我。除此之外,我谁也帮不了。我跑到“为什么”那里,想着要“怎么办”,却不去面对“是什么”。
还有一点收获是,通过光仪说她儿子的事情,也提醒了我这一点误区。在与儿子的互动中,我忘记了是要接纳他的感受和情绪,总是陷于“行为”上的接受。我也无意识的以为这是尊重。这一点提醒真的来的很及时。
最后,群姐总结到,“What”呈现出来的是什么,“Why”事情的根源是什么,“How”我该怎么办,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来了沙龙现场的同学,可能不仅仅是头脑知道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