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心原创】让交战的双方出来晒晒太阳
(2017-06-28 12:14: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雅心心语 |
1
我们常常会在某些事情上,左思右想,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无法做出选择。
比如你爱着的另一半是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携带者,你要不要和对方结婚?
给你三天时间选择,你一定是三天吃不香睡不好;给你三个月选择,你一定是难以决断无法轻松;给你三年时间选择,你一定会心神不定备受煎熬。
绝不是你真的要爱就勇敢去爱那么简单,也绝不是如果承担不了就不要选择那么容易。
红尘自己谁都想要好一点,这是贪婪吗?
也不是。
如果只是从头脑,从观念上去看这些话语,离开那选择中的那个“人”,离开那些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绪有感受的生命,任何选择说起来看起来都那么容易,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做起来,才是生命真正在行动。
思维可以非常快,可是日子是一分一秒的过去的。日子是头脑无法取代的,是必须一分一秒去度过的。
日子毕竟不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有时候一个选择,就意味着一种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里面的不易,不是旁观者看来那么轻松应对的,常常会有人用道德绑架,或者用超我逼迫着别人和自己去做“殉道者”,其实是非常不人道的,因为离开了那个活生生的“人”——对于活生生的每个人来说,有的时候选择承担或者选择放弃,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易。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否定思维,也更不是否定头脑,我一直主张的是让头脑回到它应有的位置,做它自己,让它用自己应有的节奏,本有的运行速度和方式,做它自己,而不是膨胀的自己,每时每刻,每个空间都是救火队员的头脑,(所以头脑是最辛苦的,因为它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不是到处都被头脑掌控的自己,更不是完全认同头脑的自己,去掌控了生命。
2
因为除了头脑,还有心,还有我们深深的内在的存在,这不是头脑可以取代的。
所以从头脑的思维认同中抽身出来,让交战双方都出来晒晒太阳。
比如:
“我很害怕他的疾病....”
“是的,我只知道,可是要是我离开他,我会很痛苦。”
“你离开他痛苦,可是他的疾病让我很害怕,你知道吗?”
“我当然知道,你就是我啊!可是我觉得离开他,我真的舍不得。”
“你舍不得又能怎样,他的疾病让我每天都很紧张。”
“是的,每当我想来开他的时候,我都不忍心啊,他也是无辜的,你知道吗?”
...................................................................................
从头脑思维的角度看,看不出什么,这有什么用,还是没有作出决定啊?
我们不要总是急于在第一时间去思考,去着急解决所谓的问题。
大家放下解决问题的习惯性思维,只是看看,只是去感受。
当我们真的这样做,像上面一样让声音都出来晒晒太阳,而不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一堆杂乱的念头在头脑交战,我们允许这些声音真实呈现,那么我们就有了去觉察去感受的去体会去看到的素材。
再次强调,我说的是“我们就有了去觉察去感受的去体会去看到的素材”,我没有说思考分析和比较的素材。
让那些素材就这样毫无遮拦地陈列出来,你就会听到:
第一个声音是在疾病层面的表达:
只是对于疾病的担心、害怕,只是在呈现疾病让生活中的自己很紧张,所以第一个声音并不是在否定恋爱对象,并不是在否定这段感情,并没有要求离开对方,它只是在真实表达一个东西——对于疾病的担心害怕!
第二个声音是在关系层面的表达:
是对于关系的珍惜和看重,对于对方的疼惜和爱,对于关系的爱护和保护,不容有外界因素来破坏,哪怕疾病存在,哪怕有因疾病担心害怕的声音出来,它也会分享自己对于另一半的维护和对于关系的保护!
那么很清楚第一个声音是对于一个“点”——疾病的发声;后者是“面”——对于关系的发声,在涵盖的层面上,一个小一个大,一个是局部,一个是整体。
是大点,还是面大?
是局部吞没整体,还是整体去包涵局部?
一切都不言自明。
所以就会很清晰前行的路:在坚持关系的基础上,去面对那个担心害怕。
这就是很多人不习惯的方式,也不愿意相信的方式,可是真的很清晰很明白。
3
曾经有一次一位“武汉雅心”的学员朋友在群里跟大家吐槽:
她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离开武汉去上海学习英语。
她大致是这么说的:
我很想去上海,去上海学习英语。
武汉这里也不错,可是我就是心不静,去上海,心可能会安静一些。
武汉这里都有大家在,有什么事可以互相帮忙。
上海那里的学费要贵很多。
武汉这里我很舍不得。
去了上海,可能会带来一些我想要的变化,比如我会从烦躁中出来。
.......................
后面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话语,我让QQ群里的其他朋友还有她去看她呈现出来的东西:
里面五处是在告诉我们想去上海的理由,剩下的全部呈现的是她在告诉我们呆在武汉的好处,在武汉她拥有着什么,一共二十多个地方在说武汉对于她的重要性和舍不得离开。
当我告诉她在自己的呈现中,去上海和呆在武汉的比例相差很大的时候,她看到了什么?她的内在呈现了什么?
那一刻她瞬间明白了,该作何选择。
从呈现中去发现真相,去发现更多不曾发现的东西,这不是头脑的分析,而是依靠呈现出来的素材,去做觉察,于是真正的真相往往会浮现,因为真相本来就在那些陈列出来的素材中,很多不曾注意的真相就会呈现,这才是真正的呈现。
让真实的声音出来晒晒太阳,就是让所有的素材都出现,依靠这些素材,真正的呈现就会越来越清晰出现了。
呈现往往比头脑的思维更清晰更明确。
正因为如此,所以心理学上的“空椅子技术”,就是让双方真实的声音再现出来,呈现在个案咨客面前,让咨客去真正听到看到来自另一方的声音。
如果我们真的习惯了这样,让内在矛盾的声音出来,让这些素材从头脑中突破出来,真正得到尊重和允许,让这些声音一一陈列,相信我,不会用多久,那些真相就会在看似矛盾的声音中浮现出来,棱角分明,影像清晰,只要你不是装瞎,你一定会清晰明了看到内心真实的决定,只要你不是装聋,你一定会准确无误听到内心真实如一的声音。
问题是您会透过素材去看到真正的呈现吗?会从那些看似矛盾的声音里听到真正的声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