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898
  • 关注人气:5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孩子,就是得溺爱(周冲)

(2017-05-03 10:52:17)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可能看到标题,无数为人父母者,还未开始阅读,就要愤起而骂之:瞎JB说什么呢?溺爱会毁了孩子的好吗?你懂不懂,不懂给我闭嘴!

来来来,先息怒。

息完怒,回答老师一个问题:你见过哪家孩子,是因为被父母溺爱而真正毁了的?

李天一?药家鑫?

因为不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我无从理性分析,但如果这两个家庭真实的育儿细节爆出,我相信,我们看到的,除了物质的满足(也不一定真正满足),应该还有父母对孩子的无尊重,无界限侵犯,控制和打压…… 

这不是溺爱。

恰恰相反,这是不够爱。

溺爱是什么?

在中国人的家庭里,这是一个闻之色变的词。

因为,在无数杜撰出的故事里,成功人生,都与穷养相关。失败人生,都与溺爱有缘。这种对比简单易懂,又因为政治正确,千百年下来,成为集体无意识,被我们所有人奉为真理。

于是,一旦提起,人人诛而杀之,人人喊而打之,人人避而行之。 

但事实上,真正的溺爱,就是一个细雨润尘、春风拂面的自由之境。 

它意味着:尊重孩子的欲望,不延迟满足,不压制需求,不控制你的想法,不制约你的发展,理解和支持你的决定,认为你是一个理性而健全的人,而不是任我揉捏的物。 

如果父母做到了,对孩子不仅无害,反而有福。

比如著名的巧克力事件。

一个孩子喜欢吃巧克力。

父母觉得会长蛀牙,对身体不好,于是不给,要孩子节制,不给予他满足。

但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得失权衡,也没有是非判断,他们能感受到的,只是大人的情绪——刚刚爸爸大声吼我,太可怕了,我去找妈妈,妈妈也不理我,谁都不要我,谁都不爱我。

他们会觉得恐慌。

越恐慌,就越想要。

因此,父母这种拒绝,不但不会减少孩子对巧克力的摄入,反而带来他对巧克力的病态向往。

他会在家里到处找巧克力。

他会省下所有零花钱(甚至会偷钱),去买巧克力。 

也会因为一块巧克力,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 

后来,妈妈听了心理医生的建议,买来了一箱巧克力,放在儿子的房间,敞开,任他自由地吃。

儿子惊喜不已:妈妈,这是给我的吗?

是的!

全都是你的!

我可以吃吗?

当然,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但神奇的是,孩子反而不想吃了。

他从最初的每天吃十几块,到吃几块,到吃一两块,到最后,巧克力已经不具备特殊吸引力了。

而妈妈克制住了自己,只是在他吃得不舒服时,告诉他一个事实:巧克力里面,有一种咖啡因,吃多了容易让人不舒服。

没有评价,也没有打压,而孩子反而懂了。

以后的某一天,妈妈吃了三块巧克力,孩子说:妈妈少吃,吃多了不舒服!

这种物质的满足,会让他们形成客观的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而不至于因为匮乏,将渴望本身,也当作了物质的价值。 

中国父母都喜欢在孩子说时说,为什么呢?

一来因为无知。

二来会带来爽感。

无知是因为,我们都以为,拒绝或延迟孩子的满足,会让他学会珍惜,也让他明白,不是任何东西他都能得到的。

但事实上,这种态度不明,会让他更疑惑,到底孰好,孰劣?到底孰可为,孰不可为?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想要去游泳!

妈妈看了看天气,说:快要下雨了,不要去!

孩子不懂得判断。他只知道,他合理的欲求被拒绝,感到委屈,以哭闹来发泄:就要去,就要去……”

妈妈被吵得不耐烦,说:行行,你去你去,淹死了别怪我! 

孩子达到目的,出门了。 

但他不仅没有认识到下雨天游泳不好,反而对母亲有了一肚子怨毒。 

并且,学会了以哭闹为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哪怕再不合理,他知道,只要他撒泼,他大叫,他砸东西,父母就会满足。 

渐渐地,他就被父母定性为坏孩子 

但换一个方式呢? 

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去游泳! 

妈妈看了看天气,说:好的。不过天快下雨了,妈妈陪你一起去,在游泳池边等你,你如果游得不舒服了,马上就和妈妈说好吗? 

孩子和妈妈一起出门。 

外面雨势渐大。 

孩子一入水,就感觉不对劲,爬到岸边来,对妈妈说:妈妈,我好冷,我不想游了! 

妈妈用备好的大浴巾帮她擦干水,一句都没有责怪,只是说:嗯,下雨天游泳太危险了,我们回家吧! 

以后,孩子通过这一次试错,就懂得了下雨天不能游泳,同时相信母亲对她永不放弃,永远在她身边,永远爱。 

因为被爱,她也会爱其他人,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长大之后,情商也会很高。

对孩子强硬地说,会让父母很爽。 

因为,拒绝本身,会带来老子能做主的快感。 

只是,你不敢拒绝领导,不敢拒绝同事,不敢拒绝合作伙伴,不敢拒绝二奶情人小三……只敢拒绝你的孩子,因为他最弱小,也最不可能反抗,你一旦嘶吼一声,不!孩子马上就缩三缩,立竿见影,效果显着。 

多么爽!

多么有气势! 

你这么牛逼,怎么不去死呢你!

比如,前几天看到一个案例。 

一个母亲,有一种变态的控制欲。 

她见不得女儿任何好。 

如果女儿和哪个同学要好,她就以她不是好孩子,你不要和他来往为由,让女儿和对方断绝往来; 

如果女儿喜欢画画,她就以这不是正经事,不要再画了,要她终止。 

如果女儿喜欢一个明星,她就以跟个做鸭的似的,你什么眼光啊?不要再喜欢了为由,要她不要再追。 

这个母亲为什么这样? 

因为她的生活里,充满了无力感。 

她失业,丈夫出轨,多年宅居于家,只有通过对孩子说不不不,来获得一点控制感。 

但结果呢? 

这种,根本带不来任何,只会让女儿越来越暴躁,越来越怨毒。 

如果换种方式: 

任由女儿去交朋友,任由女儿去画画,任由孩子去追星……父母自己减少很多焦虑,孩子获得探索生命的自由。 

至于父母担心的孩子太小,不懂控制,不懂权衡。 

其实,我们都做过孩子的,我们不懂控制吗? 

不,我们都懂得,我们都懂轻重缓急,是非对错。 

但如果父母总是想控制我们,我们就会怒从心头起,对这种无界限、无尊重的行为,充满了刻骨仇恨。

王尔德说: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 

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我朋友可二,也是溺爱孩子的坚决拥护者。

他说,我唯一担心的,就是不能将溺爱进行到底。 

他家小妞读幼儿园时,有一天,忽然不愿意去上学了。 

当时可二在广州,小妞在老家,由奶奶抚养。 

可二听闻以后,就对奶奶说:那就不上了呗! 

奶奶也是个聪明人,应允了小妞的请求,说:好,不去上学了。 

只是,按可二的计划,每天有意无意地,带她到幼儿园附近玩。当小妞看着里面的小朋友玩得很嗨,笑得很快乐,叫得很尽兴时,又心动了。 

第三天,她牵着奶奶的手,对她说:奶奶,带我去上学吧! 

后来,小妞学舞蹈,练劈叉,下腰,痛得呲牙咧嘴,晚上回家抱着妈妈说,好累好痛,不想去。 

怎么办呢? 

听她的。 

可二对家人说:你们不要责怪她,做好她不去的准备!多跟她讲,你知道很累很痛,抱抱她,让她自己讲讲累和痛的感觉,但说好第二天再去看看,去不去由她自己选择。 

当天晚上,妈妈昏昏欲睡时,小妞还在床上教布娃娃跳舞,下腰、劈叉,对布娃娃说:小宝贝,练跳舞很辛苦,你要坚持哦……”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通情达理,只是你给予她足够的爱,足够的自由。

没有几个中国人是真正享受过溺爱的。 

相反,更多人,都是爱匮乏患者。 

从前的时候,我也是溺爱有害的支持者。 

直到阅读心理学,才发现多数人的心理疾病,都是因之而生。 

因为,童年时,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他一生的性格命运。 

从父母那里,如果体验到丰盛自由,成年以后,必然智慧慈悲。 

如果从父母那里,体验到的,是匮乏缺陷与沉重,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人与人的关系,就意味着制约和沉重感。 

真正的爱,从不会带来假丑恶,只会让人真善美。 

充沛的爱,从不会令人骄矜狂妄自以为是,只会令人生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最后,再讲一件令我非常动容的事。 

一个女孩的父母非常爱她。 

爱到什么程度? 

她有一本练习册掉了,很担心。 

父母没有半句责备,在确定找不到后,穷尽所能,到处去买,又托了无数人,还是没买到。 

他们决定:给女儿抄一本。 

女儿很担心:这么多字,还这么多图,你们行吗? 

母亲说:你爸也是专业画图纸的,他来抄图,我来抄字,可以的。 

他们借来了一本练习册,然后,一个描图,一个写字,一丝不苟地临摹。可是工程太大了,几个小时之后,才抄了一半。 

因为次日就要交,女儿又担心起来。 

父母对女儿说:你先去睡,我们保证帮你抄好。 

第二天清早,女儿起床,书桌上放了一本手抄版《练习册》。因为太厚,书是用粗线穿起来的,但上面的插画和花纹,一个都不少。 

母亲还说:我已经模仿你的笔迹,把你这两天欠的作业补上了,今天就可以交上去! 

自然,这本《练习册》成了全班焦点,她和父母,也被老师一起表扬。女儿说:那种差点撞车,最后刹住停下来还看见了彩虹的幸福感,直到现在都还记得。 

理所当然地,在这种家庭长大,女孩比之于常人,更温柔从容,也更能理解人,体谅人,与之相处,令人如沐春风。

每个生灵,都是一个对世界的祝福。 

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命运来到世界,在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成长。 

如果我们的家长,能放下焦虑,放下评判,放下自以为可以教育孩子的狂妄,只是爱,只是谦卑地陪伴,人间多少悲剧,都会消失。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

如果父母真的关心他们的孩子,社会在隔夜之间就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会有一个没有冲突、没有战争的世界。 

所以,正在阅读此文的你,如果现在是父母,或将来要做父母,请记得:去爱他!

更笃定、更慈悲、更无所保留地去爱他!

像溺爱一样地爱他! 

这是每一个大人,唯一不用怀疑,也不容怀疑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