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刻的关系如何发展?
(2016-12-30 10:49:07)分类: 婚恋关系 |
亲密最初的意义是:亲近和了解。“亲密”这个字来自拉丁文的intimus,意指最内在、最深层、最深邃、最私密。亲密是一种存有的状态,把自我最深处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现,没有任何伪装或防卫。所以,亲密是通过自我揭露而呈现的脆弱和了解状态,不是经由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义务而达到的状态。根据这个定义,一个人可能是亲密的(也就是坦露和脆弱的),而另一方可能并不是以亲密回报。但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坦露和脆弱是双向的。
孤独与分离
人类的存在处境是孤独而分离的,人活在自身的躯体之内,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只能了解自己对他人的经验。人通过方便的社会和物化的世界来适应分离;但人与人之间永远是分离的。亲密包括承认和接受这种存在的分离,但因为知道彼此相连而有站稳的力量,因为分享孤独而有亲密的连接。
人类经验的核心有一种根本焦虑,称为“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anxiety)或“忧惧”(dread)。人类活动大部分是为了适应这种基本感受,许多人试图埋藏或否认这种感受,于是忙于各种琐事,以得到与他人连接的错觉。
其实大部分人寻找关系都是为了克服这种根本焦虑,他们常常试图满足扭曲的需求而找人照顾自己,希望别人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他们通常把伴侣当成自己的财产,从控制别人得到虚幻的安全感,就如同婴儿想拥有父母,希望由充足的控制得到安全感,确保父母的陪伴。
安全和控制的错觉会妨碍亲密,一旦把心力用来控制被物化的伴侣形象,就会限制自己亲密和爱的能力。
为什么害怕亲密
所有人终其一生都要面对艰巨的任务:从婴儿期视他人为物的状态,进展到体会并承认他人都是人的状态。向另一个人表现亲密与坦诚,有助于人重新认识自己,克服物化的倾向。可是,人通常以为亲密会造成自我的丧失,于是尽一切可能阻止这种亲密的生长。刚出生时,并没有所谓的自我,只有具备发展自我潜力的能量核心。最初的分离经验占有重要的角色,使人学会如何将彼此物化,于是母亲成为供应者和保护者;手足容易成为竞争对手;父亲则成为权威人物。这些观点都把真实的人看成物,无法认识这些人的其他面向。小孩从来不曾问过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渴望什么、恐惧什么。即使小孩问了,父母会怎么回答呢?大部分父母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由此就建立起心墙、角色,以及一生的行为模式。所以大部分人认同自己的心墙,无法碰触内心的真实自我。
不幸的是,由于长久自我保护的习惯,人多半相信坦露真实的自我只会招致别人的批判、拒绝和抛弃,很难相信有人肯接纳我们内在本质里的魔鬼:我们所受的伤害、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恶的欲望和可耻的贪念。连父母都无法接纳我们内在的这些东西,更何况认为我们既美好又善良的伴侣或朋友呢!现在怎么可以向他们坦承自己一直在欺骗他们呢?亲密和坦诚岂不等于找死吗?
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当更完美的伴侣,努力讨好别人,更加压抑自己可怕的本质。即使这样做会使我们更沮丧、更加依赖药物和酒精,或是产生更严重的疾病,都没有关系,至少我们不会被抛弃,我们宁可当慢性病人,也不愿意被人抛弃。
然而,如果继续认同我们的心墙,经年累月下来,就会开始感到内心有股翻腾的渴望,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想要找出真我。我们开始了解自己不仅仅是自我保护的表象,发现这种认同完全是错觉,也许因此激发自我的灵性追求,用各式各样的灵修和奉献的方法来寻找。可惜这种尝试常常导致新的自我错觉,或是更深层的绝望,因为自欺的能力是如此隐微而深远。
在亲密关系中,会有较大的能力探索自己的心墙,加以辨识和承认,然后减弱其影响力,逐步迈向展现自我的道路。如果不再保护自己、朋友和伴侣,坚定地与某个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就能找到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以寻获自我。亲密关系是使人能在其中成长的花园。
那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真正“亲密”的亲密关系,在其中寻找到自我,获得自我成长呢?
不妨让我们进到家庭关系里,重新看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