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兄弟姐妹有关的刻录:偏爱
(2016-12-22 22:26:52)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
如果家里的一个(或几个)孩子得到的关照总是比其他孩子多得多,这就是偏爱的表现。本来父母应该对各个孩子都公平,但却对其中的某一个特别照顾。在中国,很多父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中也有这种现象。现在,这一观念已经有所变化,特别是在城市里。然而,很多中国女性曾经有过这方面的刻录。另外,很多父母会特别宠爱家里的长子,所以有些男性也有类似的刻录。孩子们非常敏感,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是不是被父母全然地接纳。
如果父母想要的是男孩,而不是女孩,一旦妈妈生了个女孩,她就会觉得自己对不起丈夫。如果父母想要的是男孩,但却生了个女孩,他们就会感到失望。如果第二个孩子还是女儿,他们就会更失望。如果后面还是女孩,父母失望的程度便会不断递增。这种刻录对于排行靠后的女儿尤其强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妈妈想要生个男孩,但却在生了三个女孩之后,才终于生了个男孩,那她可能对这三个女儿很不好,而对小儿子却十分宠爱。
女儿如果觉得自己不被接纳,或者没有男孩那么受宠,她就会责怪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
。她会为自己的性别感到羞耻。后来,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不如男生,所以就极力向父母展示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和男孩一样能干。因此,许多中国女性的事业心非常强。她们注重培养自己的男性气质:追求成功,富于野心,态度坚决,充满力量,注重效率,等等。她们忽视自己身体的需要,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头脑上。她们拼命追求成功,寻求人们的认可。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是她们作为女孩无法拥有的东西。有的女孩天生丽质,充满了女性美,但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她却把自己变得像个男孩子。也许她本来该当个艺术家,最后却成了电脑工程师。
如果父母偏爱男孩,他们的女儿就会认为:女孩应该注重男孩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成功。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大女儿的角色和母亲类似。这些女孩长大之后,会更像她们丈夫的“妈妈”
,而她们的丈夫,由于小时候受到偏爱,会觉得自己像小男孩,总也长不大。这些女性的感受和行为总是很矛盾。一方面,她们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只关注丈夫和孩子的需求;
另一方面,她们在无意识中会对这种不公十分抗拒。常见的表现方式包括:被动、暴躁、争强好胜,或是对丈夫十分苛刻。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他就希望在将来超过别人。这是一种补偿心理。然而,无论是自卑感还是优越感,都会让人觉得孤独。
有些女孩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存在感,于是就不爱说话,总是躲在一边。她们很难开口,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更无法争取自己的空间。她们处处取悦别人,认为他人的需求更重要,并且总是轻易放弃。
如果父母对于儿子过于偏爱,这个孩子就会处处争强,显示自己的重要性。他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希望自己比他人拥有的更多。我认为,这也是贵宾服务在中国男性中十分流行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服务的背后,是一种对于与众不同的渴望。特殊待遇让男性有被偏爱的感觉,而他的存在感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毫无疑问,这会让他成年时期的关系不太和谐。另外,有些曾经受到偏爱的男生工作十分努力,拼命争取成功,以此来并证明他受到的偏爱是合理的。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会持续一生。
偏爱并不一定和性别有关。父母偏爱的理由,可能是孩子的年龄顺序,或是他们看重的特点: 听话、安静、聪明⋯⋯被冷落的孩子经常会遭到父母有意无意的批评,因为他们不具备父母看重的特点。
文章选自《你不是孤单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