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可以改变多少东西?(毕家妈妈)
(2016-08-25 11:38:53)分类: 亲子关系 |
母爱的主题,已经演绎过千次;但每一次打开,都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朱迪的方式是:平凡、隐忍,却令人震撼。
这是一个普通而略有不寻常的小家庭:小男主内森自幼就被诊断出有轻微的自闭症,有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但《爱的方程式》这部电影重点不在自闭症上,男主内森每天正常上学和生活,其实更像一个我们身边有时可以见到的内向、孤僻的孩子。
幸运的是,内向的小内森跟父亲很合得来。父亲告诉他与众不同不是一件坏事,他拥有特别的力量,而“凡人”不能接受他,不过是不能理解他的“语言”而已。不幸的是,一天清晨,父亲正这样说着,不幸遭遇车祸。
从此,本来就与母亲朱迪不默契的内森,在失去父亲之后,更加自我封闭,只留给母亲各种冷漠和排斥。葬礼上,当悲痛的朱迪恳请内森一起面对痛苦的时候,他却拒绝和母亲牵手。当朱迪看到儿子在本子上写满算式和符号,她热诚而天真地提出:这看上去比学校的作业复杂多了,如果你可以讲给我听听这是什么,我也许可以帮你。内森却冷冰冰地回答:“你帮不了。因为你不够聪明。”虽然朱迪还是帮上了忙,在当地中学为孩子找到了可以为他特别辅导数学的老师,但内森仍然拒绝与这个世界的来往。他把朱迪关在外面,把自己关进数学的世界里。一方面是天生的“社交障碍”,一方面是遭遇打击之后的自我封闭,内森的未来会怎样?他会一辈子跟母亲隔绝下去吗?面对这个似乎只带给自己痛苦和绝望的孩子,朱迪怎么办?
无限度的接纳
内森不按常规出牌,朱迪的态度是全盘接受。人生而不同,朱迪以无限的爱,接纳儿子的所有特别之处。年复一年日如一日,每天早上,朱迪为孩子仔细做好早餐,然后阳光灿烂地叫孩子起床,虽然她知道,每天临别时哪怕只是整理一下书包带,内森也不会让她碰他。
内森对数字和形状十分敏感,并且不喜欢变化,朱迪去中餐馆买外卖,就顶着店员怀疑的眼光不厌其烦地解释儿子有特殊癖好:订餐号必须是质数(无法除尽的数),餐里的虾球必须是质数,薯条必须是那种细的……哪怕带回车上给孩子时,换来的仍然是抱怨。
启示录
“正常”与否,其实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每个人是否“正常”,取决于周围环境对我们的容忍和接纳程度。
忍耐和克制
虽然总是被拒绝被伤害,但朱迪总是努力从自己的情绪中保护孩子,她将自己的所有焦虑和担忧,所有痛苦和绝望,装在心里,留给内森的,总是自由和自在。
当再一次被内森的冷漠和排斥伤害,心痛欲碎的朱迪没有大喊大叫,或者哭诉自己的艰辛和孤独来换取孩子的同情和内疚,而是默默地走进车库,坐在丈夫的旧车里,独自饮泣。
这是父母必须承担的生命之重,朱迪无怨无悔地吞下了。
启示录
很多人主张要对孩子诚实,不要在孩子面前回避自己的真实情感,但这不意味着你可以把本该由成年人承担的担忧和痛苦宣泄到孩子身上,哪怕是因孩子而起,哪怕你只不过是希望能够相依为命。因为童年就是童年,当孩子的心智没有足够成熟,他无法为你分担,而成人世界的忧伤和痛苦只会带给他们焦虑和恐惧。
尊重与守候
几年后,在自身就曾是数学天才的老师指导下,内森的数学天赋开花结果,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国家奥数队,要去台湾集训。在机场告别,老师一声走,内森扭头就走,朱迪忍不住叫住了孩子,却只说了一句话“手机有了可以打电话”。
接下去,内森在众多的竞争中获得决赛资格,在去剑桥大学集训时,站在剑桥辉煌的大楼前,朱迪也强忍住了拥抱孩子的渴望。因为她知道,孩子不要这个。
启示录
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亲子冲突以爱为名义而进行,多少人以为我爱你,所以我对你有权力。但爱不是这样的。我爱你,所以我尊重你的感受,我只给你你要的,你不要的,我不强加于你。我只是默默陪伴和守候。对孩子的尊重和接受,实际是从此时此刻,每件小事开始的,“我等孩子大一点再尊重他。”是自欺欺人,一般永远不会发生。
很多家长埋怨孩子天生倔强,其实哪里有这一说,不过是因为孩子的意愿被违背太多。当意愿得到足够的尊重,孤僻内向如内森也可以如此安定平和。尽管每一次谨慎的尝试都失败了,但朱迪从来没有放弃过亲近内森的希望。
耐心的守候和尊重,终于为母子关系带来转机。
内森从台湾回来,一起带来了对之心有朦胧爱意的张梅,本来很轻松,但见到妈妈搬出来爸爸当年和他一起玩的玩具火车,又不高兴了,自己关上门生闷气。
此时,朱迪敏锐地觉察到他对中国小姑娘张梅的情愫,借此和他隔门对话,第一次成功地让内森意识到母亲的爱。
之前朱迪的关怀爱都像荷上的水,被内森无情抖落不留痕迹。
此时,借助孩子的春心萌芽,同理心被触动,母爱第一次注入了内森封闭的心。
启示录
如果没有那么多年的耐心守候,如果没有尊重孩子感受的习惯,这一刻,不会发生,多年来的这第一场对话,可能一开始就会夭折。付出是需要时间,才看到成效的。无限的信任,相信生命自有力量,不管我们怎么样为孩子操心,其实他们归根结底还是会走自己的路。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可能性,然后尊重和支持他们的选择,让他们走。
朱迪在此期间做的唯一一件事是:耐心等待。
毫无功利心的爱,充满勇气的爱
内森终于进入决赛。但这一天,女朋友张梅却做出决定,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赛前的早上先撤了。被种种从未体尝过的情感困扰的内森进入考场。面对考卷,电光石火,他忽然第一次清晰地记忆起自己亲身经历的那场车祸,第一次清晰地记忆起母亲悲痛欲绝的脸庞。他知道张梅离去,带给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了,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回避的东西是什么了:离别的痛苦,失去的痛苦。他推开试卷,跑了出去。
母子俩在附近的咖啡馆相逢。朱迪尝试用数学语言给孩子解释什么是爱和失去。
“当你爱上一个人,她也爱你的时候,就是加法,你的生命就增加了价值。”
“当你爱的人离开的时候,就是减法,你失去一部分价值。”
多年来的第一次,内森问:“为什么爸爸要离开我们?”
朱迪:“因为生活本没有道理可言。”
内森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捂住妈妈伸过来给他擦泪的手,哽咽着第一次描述自己的感受:“It hurts”(很痛)
母子俩第一次一起抱头痛哭。
最后一个镜头,是朱迪和内森驱车去火车站追赶张梅。儿子的手,将妈妈的手握在手心。
这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母爱。内森失去的是奥数奖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人生。作为一个母亲,我实在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结局。
跟朱迪一样,我们谁也不知道孩子的未来会怎样。朱迪不会预知孩子会进入奥数国家队,不会预知孩子会在旅途中遭遇爱情,不会预知孩子会半途落跑,不会预知有这么一天,孩子会流泪、会和她拥抱——
而我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对于孩子的未来,又能预知什么呢?
唯有爱,唯有宽容、接纳、纯净的爱,可以让我们去从容、勇敢、坦然地面对。
朱迪的方式,也可以是我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