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的暗礁——原生家庭(杨继云)
(2016-08-18 23:10:39)分类: 婚恋关系 |
镜头一:A妻子总是很在意丈夫说话的语气、方式,当丈夫和其他女性交流时,A妻子会莫名的紧张,担心丈夫不再爱自己,而开始和丈夫生气。丈夫却感觉到委屈和伤心,因为他始终钟爱着妻子,所以丈夫会有情绪,认为妻子没事找事。而丈夫的态度更让妻子更加歇斯底里,终于两个人逐渐升级到争吵……
镜头二:每次争吵后,B丈夫不会安慰妻子甚至不会和妻子说话,接连的几天时间,家庭处于冷暴力的氛围中。当妻子哭诉着告诉B丈夫他们需要交流时,B丈夫的回应是冷漠的,他要么根本不说话,要么仅仅告诉妻子:你自己想去……
镜头三:C女士的丈夫爱喝点酒,喝完酒后往往因为各种小事而对妻子大发脾气甚至暴力相向。百般忍受的妻子最终只能以离婚来逃离这可怕的生活……
生活中,这样的镜头似乎很常见,而处于这个场景中的夫妻双方说起来,似乎都是受伤的人。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来看,他们也确实都是“无辜”和“受伤”的。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心理学“原生家庭”的概念说起。
心理学所说的“原生家庭”,指的是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而这些“个性”、或“人格”的形成,往往与自己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有关。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就是从没有任何人生经验的孩子,从小会首先从父母那里学习到成人之间交流的方法,父母和谐相处——则孩子会储存与人和谐的初始记忆,反之如果父母经常暴力相向——则孩子就会储存人与人之间暴力危险的记忆;父母与孩子温暖关爱——则孩子长大后的人际关系是温暖信任,父母与孩子间恐吓甚至暴力——则孩子长大后的人际关系很可能会充满心惊胆战的不安全感、怕被抛弃感等。所以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尤其在婚姻中,夫妻间的亲密关系需要,往往会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很深刻的儿时感觉。在内心里,我们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把对方感觉为了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期望他/她像爸爸或妈妈一样照顾自己,积极关注自己,这是一种由于自己内心儿时的记忆引导,而把对方理想化或妖魔化的深层心理活动。当丈夫或妻子真的如我们所愿这样去做了,我们会感到婴儿一般的幸福,像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这时候,亲密关系就是蜜月期。与之相反:当对方没有实现我们内心的这种需要时,就会感到极度的失落、愤怒甚至是惊恐不安。
在镜头A中,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到,A妻子很小的时候,曾经因为某种特殊原因,差点被父母送给别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小女孩面临这样的情境会多么的惊恐与绝望。这样的记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痛苦记忆,糟糕的是这种“怕被抛弃”的可怕记忆并没有因为她长大而被彻底淡忘,而是一直伴随着她年龄的增长一直延续到了婚姻关系中,于是她对自己丈夫情感的质疑甚至怀疑,其实更多时候是“重新体验”了当初父母差点抛弃的惊恐和愤怒。这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认识和处理,持续激烈的情绪往往反而造成了生活中失败的婚姻事实。
所以,健康的亲密关系能够维系美满的婚姻,反之,很多婚姻的破灭源于亲密关系阴影的影响。
其实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都可能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挫折,其中最影响我们建立亲密关系质量的,恰恰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婴儿与照料者的关系模式。当不适当的照料给了我们挫折,或者照料者没有给我们机会成为独立的自己,我们缺乏面对孤独的能力,那亲密关系就被误解了。被误解的亲密关系模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比如在婚姻中,我们常会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曾经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在咨询中向我倾诉,她和丈夫经常吵架,原因是她认为无论自己多么努力的表现,都无法得到丈夫的赞许,最近一次激烈的争吵时因为丈夫无意指责了她一句。是丈夫的问题吗?咨询中,这位女士看到了父母曾经严酷指责她的影子,让丈夫不经意的一句话,使她在情绪上似乎又重新经历了童年被父母苛责讥讽的痛苦感受,于是爆发了情绪。
从镜头一看到这位妻子的“被抛弃的恐惧”、镜头二这位丈夫有可能对儿时“自己父亲对母亲应对模式”的重复、镜头三中这位丈夫的暴力行为中很可能对自己原生家庭“场景的再现”等,我们都可以得到某种启发:那就是——摆脱以前记忆的控制、面对现实的环境而活在当下是何其重要!
可惜,我们人类这种如此丰富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没有多少人明白,不明白我们之所以会生气,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生气,其实是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记忆相关,别人只不过是无意中碰到了这个情绪按钮而已。
所以,普及并了解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对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