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的故事
一位朋友对我说,他的父母都七十多岁了,仍然经常吵架,而且每次都吵到似乎恨不得杀了彼此。
他们会吵些什么呢?我问他。
他回答说,起因总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最后必定会吵出两件事:一件爸爸谴责妈妈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曾经想离开他跟另外一个男人走;一件是妈妈谴责他在三十来岁的时候曾喜欢上一个女邻居。每当一吵到这两件事,两位老人的愤怒就会达到顶峰,很快都会陷入暴怒,那时假若他在旁边便会感到害怕,觉得空间里弥散着浓浓的杀气。不过,这只是他的感觉而已,因为他不在的时候父母仍然会吵架,但他们吵了一辈子,从来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而且也没有谁被对方的杀气杀死。
「罪过」其实只是挡箭牌而已
但是,为什么四五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背叛」还是念念不忘呢?并且,他们当时只是动了动「背叛」的心思,但并没有发生背叛的事实,别说性行为,连牵手的最低程度的身体接触都没有过。
对此,我的理解是,这两件「罪过」其实只是挡箭牌而已,这是在亲密关系发生冲突时常见的策略,当你因为一件小事对我表达不满时,我就将「你曾经背叛过」的挡箭牌竖起,这样你就无法因为这件小事而攻击了,我就将你射来的抱怨之箭挡了回去。但是,我有这样的挡箭牌,你也有,毕竟生活了一辈子,谁没有大一些的过错呢。于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和还击,你也竖起了挡箭牌,两人于是一手持「你犯过重大错误,你是个罪人」的挡箭牌,一手持枪,打来打去热闹非凡。
挡箭牌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挡箭牌似乎可以保护自己,但它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它不仅令夫妻吵架每一次都严重升级,更要命的是,它令夫妻关系变得不可沟通和交流。本来,任何一个小小的不满和任何一个小小的快乐一样,都是一次心与心相通的机会,不管是喜悦、欢乐、感恩,还是愤怒、怨气、嫉妒甚至仇恨,我将我的感受告诉你,你将你的感受传递给我,我们就这样建立起了链接。
如何修复关系?
在电影《阿凡达》中,纳威人只需要将辫子插到六腿马或飞鸟伊兰卡的辫子中,心灵感应级别的链接就会在一瞬间建立,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没有这么便利的方式,我们要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去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某种程度的链接感才会发生,而链接感一旦会发生,一个亲密关系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而那要命的孤独感也会消失大半。
但是,假若一旦发生冲突就竖起「你是个大罪人」的挡箭牌,那么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你也切断了感受传递的通道。
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这不仅是职场上的重要原则,也是亲密关系中的重要原则。很多人可以在职场上做到对事不对人,但在亲密关系中就未必能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我自己很少发现有人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也许原因是,亲密关系是我们最在乎的,我们越是在乎,就越是怕承担责任,就越是希望分出个谁对说错来,而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罪人。
我是圣人,你是罪人
女性很容忍自己男友或老公在外面乱搞女人,而她们自己却异常忠贞。甚至,在分手了之后仍然坚守着这份忠贞。这种局面,其实是追求「你是一个罪人,我是一个圣人」的结果。
坚守着这份忠贞的女性,会在分手后仍对前男友或前夫念念不忘,一方面会抱怨他们「不珍惜我」,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别人唾弃他们「你看这个禽兽」。一个女子对我说,「我要让他知道,我永远对得起他。他这个禽兽!」
但是,有时候,这个禽兽一旦和「圣人」分手了,找了一个不是圣人的新伴侣,奇特地不再是什么「禽兽」了。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种格局不只会在政治中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一样会出现。
完整的说来,我们最容易挥舞的挡箭牌就是「我是圣人,你是罪人」。因为这一点,我们在吵架时喜欢说自己好的地方,而斥责对方坏的地方。如果你是在辩论中,或如果对方是你的敌人,你无妨这样做。但假若对方是你最亲密、最挚爱的人,我建议你放弃这么有利的武器。毕竟,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一些看起来很是伟大的东西,其实是为了逃避自己的生活。用美国政治学家埃里克•霍弗的话来说,即「逃避自己可憎的自我」。
加载中,请稍候......